新世纪以来,诗歌果然升温了。诗歌作为精神是无形的,但诗歌会通过诗人团结更多的诗人,诗歌通过诗人的自强不息而变得强大。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中国诗歌网诞生和成长的背景。21世纪之初中国迎来网络时代,崭新的网络文化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何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歌,建设成为传承与和宏扬民族精神的平台,在网络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诗坛面临的责任,也是诗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诗歌界最具权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诗歌学会自2000年起便开始酝酿创建诗歌网站。
祁人的诗生活与e网情深■ 洪烛
我不敢说祁人是为诗歌而生的,但我敢说祁人是为诗歌而活的。从青春期开始,直到中年,祁人的生活一直与诗歌紧密相连。诗歌是他的指南针,他的方向盘,既是他的目标又是他的跑道。二十多年来,祁人的人生,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诗歌奥运会,从四川到北京,又以北京为中心延伸到祖国版图的各个角落,如今又从现实生活中,延伸到了网络世界。
诗之缘:从川南小镇到首都北京
八十年代,祁人在老家四川荣县,就参予进火红的诗歌大潮,广交天下诗友,创办了《流火诗报》,编选出版了《大陆爱情诗百家》等好几种诗选,还主持了“陆游杯”全国诗歌大赛。众所周知,四川出诗人,流派林立,祁人在其中并不是最抢眼的,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祁人是走得最稳的,坚持得最久的。
好多人都忽略了祁人原来是四川诗人的身份,因为很早他就走出四川,走向北京。祁人这种人,不会满足于终生做一位地域性诗人,他的眼界开阔得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夏天,祁人第一次来到北京,住在中国农业大学一位四川学生的宿舍里,一呆就是一个月,他几乎跑遍了整座北京城,并且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那时,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在举办万人诗歌朗诵会,祁人挤在人流之中,聆听了艾青、臧克家等大诗人的朗诵。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出来,祁人心里暗道:总有一天要以诗人的身份重新走进北京。祁人没有辜负自己。几年之后,祁人在人民大会堂领了个诗歌奖,散会后又借了辆自行车,沿着大街小巷胡同骑了一大圈,走进诗人艾青居住的东四十三条97号。仅仅在第二年,祁人就辞去老家那份铁饭碗的美差,不是为了下海做生意,而是来首都追求缪斯女神。在那个市场经济大潮掀起浪花的年头,写诗的成功率比下海小得多,要想获得缪斯的青睐,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精神与物质的取舍方面,祁人义无反顾地做出自己的抉择:宁做缪斯的情种,也不做财神爷的走卒。
祁人是为诗歌而来的,想为诗歌做点事。当时旧鼓楼大街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有个艾青题词的中国新诗讲习所,租了西城区教育局职工宿舍楼的整整一层半地下室,名誉所长是艾青,所长是诗人何首巫,也是祁人的四川老乡。祁人是接到何首巫的两封电报和借调函,应邀来京的。何首巫邀请祁人来讲习所主编《中国文坛》,那是用香港书号出版的一本刊物,已经出版了数期,在全国反响不错。当时,何首巫也是创业初期,刚刚租下地下室,需要一批助手,看到祁人创办的《流火诗报》,深信祁人可以胜任主编这本即将影响中国文坛与诗坛的刊物。对于何首巫的信任,祁人不能推脱,因为两年前祁人在人民大会堂领取的“首届诗国奖”,也是首巫的中国新诗讲习所颁发给他的,更重要的是,祁人相信自己注定与北京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于是,怀着梦想与期待,祁人义无返顾地迈向了通往京城的轰烈烈的大潮之中。然而,不巧的是,祁人六月底办好了单位的停薪留职手续来到北京后,新闻出版署七月一号的一纸红头文件就将《中国文坛》打入了另册——所有香港书号出版的刊物一律定为非法出版物,全国上下一片“扫黄打非”的薪形势。一场政治运动,将何首巫和祁人推向同一种尴尬:新诗讲习所创业初期,不能养闲人!祁人当然明白何首巫的处境,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如此打道回川,如何面对江东父老?而且作为诗人兄弟,祁人表示理所应该有所担当。就这样,祁人毅然决然地自己租房并承包了讲习所的以举办活动为主的中国诗人培训中心。我就是在那时候认识祁人的,去他组织的几次全国性诗歌讲习班讲过课,也通过他这个诗歌据点认识了更多天南海北的诗友。
我们都属于比较早的那拨“诗歌北漂”。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文联出版社,租过农民房,睡过书库,后来才分了间8平方米的小宿舍,精神上仍觉得自己是“漂”在北京。祁人比我“漂”得更狠,他每月的生活费都要靠自己去挣、去创收,租的那间地下室既是办公室又是柴米油盐的家,算是最早也最简陋的“商住两用”吧。
可就是在那一溜光线幽暗的半地下室,却为那个年代留下众多诗人的足迹,使诗歌的星星之火得以延续、得以燎原。就是在西绦胡同,参加祁人策划的各种诗会中,我结识了艾青、牛汉、张志民、邹荻帆、张同吾、朱先树等前辈,又与年轻一代的陆健、伍立杨、商震、李犁、雁西、朵朵、张况等成为密友。我们都是西绦胡同的常客,总是带着取暖的愿望奔向那溜地下室,那里有祁人,有祁人就有更多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诗歌。别看当时北京已有二环,正在扩建三环,未来还会有四环、五环,偌大的京城,有诗歌的地方并不多。西绦胡同的地下室虽破落,在我眼中却是带光环的,那里有缪斯女神的沙龙。
在九十年代,诗歌的低谷期,我们这些诗友正是靠互相拥抱着,而把梦想坚持了下来。有了西绦胡同这个根据地,诗歌对于我们不仅是写作方式、思想方式,还成为社交方式、生活方式。它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又像空气一样不离我们左右。
我和祁人同为泛叙实诗派。子午写过一篇《泛叙实诗派及其新的叙事话语方式》:“泛叙实诗派形成于90年代初。当时,有一批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学青年陆续来京寻梦,并较集中地汇聚在北京旧鼓楼大街附近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因为这里有一个以文怀沙、艾青、邹荻帆、张志民、牛汉等老诗人所热心扶持的中国新诗讲习所……这批已先后活跃于八、九十年代诗坛的青年诗人中,偏重于诗歌写作、编辑和诗歌活动的祁人、陆健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偏重于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写作的子午(即呢喃)则来自广东。此外,还有一些实力青年诗人也以不同方式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诗歌及生活交往。如田原、洪烛、王明韵、阎志等。”
1994年前后,祁人配合著名诗评家张同吾老师,创办了中国诗歌学会。诗歌的路更宽了。可他们创业阶段也付出大量的辛劳。有些我是知道的,有些他们根本没跟别人说。祁人和他的恩师张同吾在这个方面非常相像:都觉得为诗歌吃点苦是应该的,是值得的,甚至以苦为乐。我只盼望,若干年后,或若干年后的若干年后,他们能在回忆录里,记载下创业时的艰难,记载下自己为诗歌铺路搭桥而走过的更为漫长而崎岖的征途。我现在只能去想像。但我甚至已想像出了自己的读后感:正因为有无数这样虔诚、这样勤劳的诗人存在,中国的诗歌是不会死的(虽然前两年早有人说“文学死了”),中国的诗歌是有福的。
诗之旅:从诗歌万里行到e网情深
新世纪以来,诗歌果然升温了。诗歌作为精神是无形的,但诗歌会通过诗人团结更多的诗人,诗歌通过诗人的自强不息而变得强大。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中国诗歌网诞生和成长的背景。
21世纪之初,随着科技的发达中国迎来了一个网络时代,崭新的网络文化形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此之际,如何将凝集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的诗歌,建设成为传承与和宏扬民族精神的平台,在网络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诗坛面临的责任,也是诗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诗歌界最具权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诗歌学会自2000年起便开始酝酿创建诗歌网站。然而,由于技术、设备、人员和管理体制乃至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度闻讯前来商谈合作的几家网络科技公司,最终均未达成协议。直到祁人与相识十多年的老朋友、河南诗人周占林再度重逢,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一经沟通便一拍即合,坚定了创办网站的信念。于是,2004年6月15日“中国诗歌论坛” 正式创建,祁人担任网站总监,并任命周占林为主编、白沙为副主编,不久之后改名为中国诗歌网。
祁人两年前为一位中国诗歌网版主出版诗集的序言中,记录了那一段难忘的经历:“迄今两年半来,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达到近12000人,总访问量达三百多万次;在世界互联网站中排名18万之内;在全国网站排名第23462名;在全国的协会组织排名中超过了中国文联网站,仅次于小小说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居第二位。可以说,中国诗歌网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第一诗歌网站,在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岁月蹉跎,取得这些骄人的成绩,凝集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啊。两年半来,网站的编程、维护和建设工作,由占林承担起了重担;网站副主编、女诗人白沙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业余时间,日夜坚守阵地、团结联络版主;而前后加盟网站的数十位版主诗人,则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中国诗歌网义务从事着编辑与宣传工作。大家没有一分钱工资和补贴,全凭对诗的热爱和执著,义无返顾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祁人对新世纪诗歌的重要贡献是创办了中国诗歌网,和策划与组织了中国诗歌万里行。中国诗歌万里行系列活动自2004年在湖北秭归(屈原的故乡)举办启动仪式,如今已走遍天南海北几十座城市。我曾经跟随万里行采风团,走访过云南楚雄、祥云,浙江海宁、开化、天姥山,江苏南通,安徵宿松,四川攀枝花,广东中山超人集团,湖南益阳……“万里行”以激发诗人写作为一大功能,我每去一地都写诗了。尤其2005年走进新疆南疆,回来后我陆续写了四百首短诗组成的诗集《西域》(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祁人,我这几年不可能写那么多的诗。难怪诗人朵生春说“祁人,奇人也”,他是能激发周围的朋友、给朋友带去力量的一个人。
最难忘的还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5月22日,祁人就带领中国诗人志愿采访团抵达四川灾区,我们在成都货运站搬运救灾物资,又购买了学习用品去北川、都江堰、什邡、绵竹、江油等捐献给灾区儿童,沿途遇上余震和山体滑坡。那段时间祁人尽可能理智而有条理地安排着这批诗人志愿者的行动,但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疼痛和波动。这一次,他这个四川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回到四川。他这个四川诗人,如此悲伤地回到李白的故居、杜甫的草堂,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了安慰他,我写下那首《我的四川》:从今天起,我要给自己追加一个故乡:四川/“一个人可以有两个故乡吗?”/“如果你愿意的话……”/从今天起,所有四川人都是我的老乡/……四川,除了你,再没有哪个地方/让我流过这么多的眼泪!
祁人,从2008年5月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不仅仅是诗友,而且是同乡。你就把我当成一个说南京话的四川老乡吧。2008年5月,在四川,我和祁人那持续十六年的友谊,不再仅仅有诗、有酒、有旅行与风景,还承受了余震、堰塞湖、山体滑坡的威胁,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成为同甘共苦的患难之交。
2008年5月,我对这位老朋友又有了新发现:我不敢说祁人是为爱而生的,但我敢说祁人是为爱而活的——他就像爱故乡一样爱诗歌,又像爱诗歌一样爱故乡。当然,除了诗歌与故乡之外,他还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一个诗人应该爱的一切。他是一位博爱的诗人:缺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爱。
祁人一直关注着网络对于诗歌繁荣发展的影响,倡导诗人博客的开设和博客诗歌的发展,相信它掀起网络诗歌的新浪潮,并且已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现场。2004年6月,祁人倡导创办的中国诗歌网,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诗歌阵地。2006年11月,祁人的精英博客正式开通,成为网上一道亮丽的诗歌风景线。2007年7月,华声在线推出以评介诗歌《和田玉》为内容的“祁人的诗作与名流的赏析”诗歌专题;与此同时,中国诗歌网推出“祁人情诗赏析”专题;2009年1月,世界汉诗协会推荐“2008中国十大诗人博客”,祁人和我的博客都入选其中。这些都成为祁人博客在网络世界里掀起的诗歌浪花。尤其值得庆贺的是,在前不久由中国网民文化节举办的首届中国博客大赛中,千万博客通过入围赛、决赛、终审赛三个阶段,经过分赛区推荐、网民投票、专家评审,祁人的精英博客最终胜出荣膺“中国十佳博客”大奖,是十大博客中唯一的作家代表。
为什么要参加博客大赛呢?祁人在博客写道:“希望以此推动诗歌进入网络大众的视野。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诗歌写作当然是个体劳动,然而诗坛的繁荣与诗歌精神的传播,仍需要诗人们“功夫在诗外”的努力!”事实证明,祁人参赛的目的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支持,从桑龙农的诗歌《为诗歌和友情加油——写给支持祁人的朋友们》中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以诗的名义投票的宗旨就是让更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了解诗歌热爱诗歌,从而发展诗歌事业。通过投票活动,我的天南地北的文友们进入了你的精英博客,纷纷给我发来信息说……收获无穷。我的一部分热爱诗歌的朋友是很有潜力的,这完全符合你策划的中国诗坛最有影响的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的宗旨,弘扬诗歌精神,发展诗歌事业,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次投票,诗歌爱好者的热情高涨……因为诗歌和友情/我们在中国诗人之家聚会/看到了朋友们对诗歌的热情/感受到中国诗人的精神倍增/看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前景//因为诗歌我们狂欢/白天我们关注荧屏/因为友情我们聚会/夜晚激动得彻夜难眠/我们为诗歌事业发展快乐的呐喊/我们为诗人力量的强大感到震撼//朋友请高举起双手/紧握着拳头/诗歌万岁/祁人加油”。祁人的人品与诗歌,受到广泛的认同。全国几乎每个城市每各县都有着他的支持者、响应者。
女诗人秦华在祁人博客留言中这样写到:“赞成你的观点,诗歌是高尚的文学。推广诗歌应该是有良知的诗人的责任。诗歌是很自我的文学,能够热心推广她的人太少了。我们希望诗歌能够走向辉煌,走向世界。正因为你有使命感与责任心,才有今天的中国诗歌万里行,才有中国诗歌学会网络的繁荣。这次在雾灵山的首届中国网络诗歌研讨会也为中国诗歌的历史添写了浓彩的一笔,历史会牢记的。你是中国诗歌学会的领导,你的未来任重道远。有些人质疑你这次参加博客大赛活动,我明确地告诉他们:“祁人不是为自己。名利——他都有了。他为的是中国的诗歌能够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辉煌。希望你能够参加中国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可能参与的诗歌活动(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发现好诗歌与好的诗人应该是你的职责——我扣大帽子了哦),诗歌需要热心人。”
祁人作为诗人和一名诗歌艺术工作者,始终恪守这样一种信念:“怎样做一个有益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诗人,才是诗人一生需要修炼的最大课题”。正是他的诗歌信仰与追求,赢得了网民的喝彩,也得到了全国诗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投票。祁人博客的胜出不仅仅是诗人和诗歌的胜利,也是文学的胜利,向我们印证了作家也能以最草根的方式走进网络大众的视野。
诗之魂:真情与诗情的经典演绎
既“揭”了祁人的“老底”,又谈了祁人的近况,说了这么多,还没来得及评价一下他的作品呢。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吧:祁人的所有诗都是广义上的爱情诗,都是博爱的诗。
但我还想解读一下祁人近期代表作《和田玉》——
情感,永远是诗歌的主旋律。源远流长的人类情感,为诗人们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持续的动力,真可以说是万古长青。做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仍然是值得骄傲的。但抒情诗在当代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难度:抒发什么情感,以及如何抒发情感,对于作者而言几乎意味着严峻的考验。在凌空蹈虚的那类抒情诗走进死胡同、甚至遭受读者厌弃之时,祁人的《和田玉》,却巧妙地探寻到一条新路,把古老的情感与当代的生活相结合,使腾云驾雾的情感在现实的飞机场上顺利着陆,并且得以保鲜。《和田玉》以叙事的方式抒情,通过一只玉镯的故事,将一次旅行和一次婚礼联系起来,将亲情与爱情联系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这块来自和田的玉镯,本是“我”在新疆旅行时特意为远方的母亲挑选的礼物,若干年后,母亲却将这只带有自己体温的手镯,戴在一个准备做“我”新娘的女孩的手腕,像一次爱的接力……“为什么叫作新娘?/新娘啊,是母亲将全部的爱/变做妻子的模样,从此陪伴在我的身旁”,祁人将“新娘”的概念,作出诗化的演绎,这绝对是他独特的发现—同时也是其他诗人尚未发现或不可能发现的。祁人的运气真好,从戈壁的遍地砾石中信手捡到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他其实并未多做什么,只是在面对陈旧的母爱题材时,稍稍换了一个角度,就获得一首好诗,既可以献给自己的母亲,又可以献给自己的新娘。
这块美玉早就存在了,它的身边不乏人来客往,但他们都忽略了,视而未见;直到某一天,偶然来了个有心人……我好羡慕这个人哟。不仅羡慕他同时拥有母亲的爱、妻子的爱(妻子又成了母亲的化身,所以说是双倍的母爱),还羡慕他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能捡到被长期遗漏的珠宝。一首人人都可能写出、但至今无人写出的好诗。好,它归你了!我以前说过:不怕旧题材!只要能找到新感觉,或者说,只要有新发现。越是有难度的写作,越能挑逗起诗人的好胜心。你并不为了炫耀技艺,而是掌握了简便易行的办法:怎样才能尽快找到一条新路呢,那就是准确地插入众多的旧路的缝隙。哪怕它像刀片一样薄。只有种子不怕被埋葬;它在死亡地带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生机……
附录:祁人诗歌《和田玉》
当我穿越帕米尔高原
看见一只普通的和田玉
是那么地像母亲的眼睛
她的纯粹、内蕴和温润
令我怀想起遥远的故乡
想起故乡的天空下
那一丝母亲的牵挂
今生,我无法变成一棵树
在故乡永远站立在母亲身旁
当我走出南疆的戈壁与沙漠
为母亲献上这一只玉镯
朴素的玉石,如无言的诗句
就绽开在母亲的手心
如今,母亲将玉镯
戴在一个女孩的手腕
温润的玉镯辉映着母亲的笑颜
一圈圈地开放在我的眼前
戴玉镯的女孩
成了我的新娘
为什么叫做新娘?
新娘啊,是母亲将全部的爱
变做妻子的模样
从此陪伴在我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