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三十周年院庆


     

参加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三十周年院庆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庆期间活动安排

 

10月31日(周六)
时间                                                                   活动                                                                   地点

9:00-22:00                     报到(报到组在8号楼宾馆)、入住                    8号楼、1号楼宾馆、宏嘉酒店

9:00-17:00                     管理学院大楼参观(院史展厅在423室)           管理学院

15:00-17:30                   薪火相传  激情互动 —校友 “商舟讲坛”              管理学院121室

18:00-19:30                            院庆招待晚餐                          园中园(入住8号楼、1号楼宾馆的来宾)、宏嘉酒店佬湘楼餐厅(入住宏嘉酒店的来宾)

 

11月1日(周日)

7:30-8:50                       庆典活动签到                                                            管理学院一楼大厅

8:30-8:50                       参会嘉宾入场                                                            由各等候室进入一楼报告厅

9:00-10:10                     庆典大会                                                                    管理学院一楼报告厅

10:20-11:50                   “现代企业发展论坛”特邀主题报告                管理学院一楼报告厅

12:00-13:30                            中餐                                                             喻园餐厅、绿园餐厅(均在8号楼宾馆对面)

14:00-16:00                            “现代企业发展论坛”之校友论坛              管理学院一楼107室

16:00-17:30                            校友返各系、MBA、EMBA中心座谈                    各系、MBA、EMBA中心

17:30-18:50                            晚餐                                                              喻园餐厅(在8号楼宾馆对面)

19:00-20:30                            院庆文艺晚会                                                            管理学院一楼报告厅

 

11月2日(周一)

自由活动,来宾和校友返程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史:三十年,我们一路走来

 

回首已是三十载。

——这是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从初生到勃兴,从坎坷到顺昌,从新生到辉煌的三十年;

——这是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十年;

——这也是管理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三十年。

一个个以实现现代管理为己任的智者、仁人、志士,在这里走进或者走出,栉风沐雨,矢志不渝。这里沉淀和汇集着光华璀璨的智慧、薪火相传的理想和永葆活力的思想,任光阴流逝历久弥新。三十年,她正青春蓬勃。

无论我们已经走得多远多久,这也只是长长历史中的短短一瞬。纪念并不只是为了收获,我们还要继续播种希望,开创未来。

 

 忆往昔

华中科技大学的管理学教育,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华中工学院于1958年设立的工程经济教研室,但当时主要是为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知识。但在“文革”中该教研室被迫取消。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首次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股春风吹拂过整个神州大地,吹绿了刚刚跨过严冬的全国教育战线。曾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华中工学院也及时的吐绿绽蕊了。1979年5月,教育部召开部属工科院校专业调整会议,其直属的华中工学院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等六所院校决定建立管理工程专业。同年9月27日,管理学院的前身,工程经济系正式成立。此后不久,工程经济系更名为经济管理工程系。

其中,“物资管理工程”专业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一个招收本科学生的专业,1980年开始招生,当年招收学生82人。当时全国仅有几所财经院校如北京经济学院等设有“物资管理”专业,华中工学院作为一所工科大学,是国内第一个以管理工程形式开办“物资管理”专业的高校。在培养方法上,经济管理工程系开设的“物资管理工程”专业也与一般财经院校开设的“物资管理”专业有很大不同。为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系领导和物资管理工程专业的教师南下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北上到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学院等高校进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经验。在吸收其它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物资管理工程专业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技术为指导,积极发挥自身的工科优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必要的物资知识和管理技能,更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

继成功开办了“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后,经济管理工程系又于1982年开办了“工业管理工程”专业,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工业管理人才。

而在师资方面,从1977年开始,学校从校内抽调了几位“文革”前曾在国内外学过管理的老师;同时还在各系挑选了一批青年老师进行培养。1981年,黎志成、蔡希贤、王嘉霖被授予副教授职称。1983年,通过与多伦多大学的合作,教师的培养工作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985年,华中工学院正式成立经济管理学院。除了原有的物资管理工程、工业管理工程和技术经济等专业外,又增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工业社会学、数量经济、国际贸易、税务等专业。

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特色之一就是重视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培养,而管理信息教研室承担了主要的计算机教学和指导工作。1987年,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当年招收学生30人。根据其专业对口特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和品德。

由于主动地面向国家、社会争取课题,敢于竞争、积极攻关,努力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有所突破,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1987年到1994年,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2项,参与或承担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9项,承担高校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资助课题3项。

1994年4月5日,经学校决定,经济管理学院被划分为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社会学系。其中工商管理学院由原管理工程系发展而成。1997年12月,为了反映学院现有的学科,同时也便于将来向“科技管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工商管理学院经学校批准更名为管理学院。这一阶段,管理学院的整体水平有了突破性发展。科研经费增长很快,94年年到校经费仅50多万,98、99年到校经费已突破200万元;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增长迅猛,99年招收的各类研究生达600多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调整,管理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开办了财务管理、会计学和知识产权等新兴的,而且是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挥已有的教学科研优势,按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原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转为工商管理专业,税务专业转为财政学专业,原物资管理工程专业也积极申请转为市场营销专业。

成立管理学院以后,学院的科研工作突飞猛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科研经费逐年上升,每年的实到科研经费都远远大于学校计划基数。1998年经费计划基数72万元,实际完成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为了使科研工作有更大的发展,学院成立了“集成化管理研究所”。该研究所和其它已有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研究为主,争取大课题,出高水平的成果,为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服务。

从1995到1999年,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9项,学院还参与或承担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3项,高校博士点专项研究基金资助课题4项。

管理学院从创立之初就注重抓住机遇,在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之时,学院领导较早地看清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大批善经营、会管理、有眼光、有魄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形势,从1993年开始,学院就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打开局面,开办高层次管理硕士班。1995年,学院成立了学院董事会,设立了董事会基金,利用资金带来的收益来支持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院董事会的活动。

    忆往昔,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教育从远处走来。她的诞生即意味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创新的意识,意味着更宽阔的眼界,意味着敢于担当的魄力。几经风雨,几多沧桑,三十年岁月,踽踽而行,她生命的轨迹代表了中国三十年来管理学和管理学教育的坎坷命运。无数人为推动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不懈努力,薪火相传。

 

看今朝

从1979年正式开展管理学教育,到现在,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管理更靠前,工科思维对管理学院有很多促进,管理学院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管理培训和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

从东七楼,到科技楼,再到今天的管理学院新大楼,管理学院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院新大楼自2007年7月投入使用,这栋6层的新建筑内设有报告厅、多功能厅、教室、实验室、教师工作间、办公室、会议室等。这栋集行政办公、教学科研功能于一体的学院大楼,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

在30年前刚起步的时候,管理学院教师队伍仅仅只有几人。而现在,学院拥有一支深谙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熟悉中国企业发展经验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22人,其中84人拥有博士学位;老师结构为教授35人(其中25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7人,讲师40人;现有管理人员25人,外聘人员16人。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经常邀请他们到学院举行各种专题讲座,担任指导教师。

今天,我们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专业学位教育完整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本科专业8个。学院现在在读学生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含MBA)1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余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2100余人。

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水平跃上新台阶。伴随着管理教育的纵深发展,社会对管理的认识,以及管理问题复杂性程度不断提高,近十年是管理研究发展最好的时候,这十年来对我们学院而言发展也是非常好的。近年,我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近1000项。近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都在500篇以上;近年有200余篇文章被EI、SCI、SSCI收录,三大索引收录文章每年达50篇以上。通过这样的发展,我们实现了教学和科研比翼齐飞。

我院依托学院的品牌,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创新培训理念,以及整合国内外著名商学院、专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在研究生课程班、企业内训、政府培训以及公开班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培训的发展不仅扩展了学院的品牌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教育体系,成为管理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行政组成部分。

    国内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发展,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国际化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院师资队伍中有国际教育经历背景的人员比例要不断提高;二是课程引进、交换生的培养以及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发展。我院的管理教育发展中,一直十分关注国际化学习、交流与合作。早在1983年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之初,就与多伦多大学开展了合作,曾派出一批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学院已与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元智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等境外商学院建立了包括研究合作、学术交流、教师进修、课程学习等方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一些国际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来我院开办讲座和授课。

    看今朝,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恰如一株茁壮成长的大树,她根深叶茂,有着光辉的过去;她桃李天下,将鲜活的种子撒遍神州大地。她有着深厚的积淀,传承有序;她不断催吐新绿,一派生机。

 

展未来

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工科、医科与管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首次将管理学科提到与工科、医科同样的高度。

 管理学科是超越一般科学技术,组织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协调运转,以取得最佳效益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蓬勃发展给管理科学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管理学院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此时不上,更待何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阔步前进。

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管理学院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过大家反复讨论, 凝练出管理学院办学方针:“学科、特色、人才、环境、资源、交流、成果、机制”, 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取得高水平高质量成果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根本,以特色发展为突破口,以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提升自身素质为立足点,以营造良好工作学习环境为前提,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以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导向,以机制创新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大幅度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

    展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管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管理,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天时;学校党委行政支持管理学院,兄弟院系关心管理学院,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地利;管理学院师生团结和谐,拼搏创新,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人和。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华中大管理学院人将依靠天时地利人和,齐心协力,上下求索,努力攀登,定能实行秉持在心中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