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就根据经济学方程,对通货膨胀进行了说明,就是到近来,也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更有知名的学者言之凿凿,声称只要粮食价格稳定,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其实这都是一相情愿的,因为经济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个人的想法为转移的。
我们注意下面的新闻,2009年11月23日,新华社发出的新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年过快的货币投放,尽管下半年投放力度趋缓,但明年不会快速收紧。我从来就只关注理论研究,对实际情况了解甚少,现在看到这句话,那么经济学方程将告诉我们,巨量的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这个时间将在6-9个月开始显露,12到18个月达到最大效果,那么,前半年的天量放贷,其发挥作用的时间正好就落到现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想作什么不好的预言,因为这有蛊惑人心的嫌疑,至此,再来看这则新闻,一切就会明明白白。
由此再看远点,明年的经济形势也就是很明朗的事情,不用看谁的分析,你就会知道,这些放贷的作用肯定会再明年显示出效果来,也就是说,不考虑外部因素,单从这点出发,明年的形势还是很值得期望的。
附:
CPI“风生水起” 防通胀料成明年调控重点
2009年11月23日 07:13:48 来源:新华网综合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据上海证券报 今年超常规的贷款发放和异常的外部环境,给在负值区间运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向正增长加了把劲。明年,CPI在正增长通道运行已成定局,如何防范通胀压力,有望成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防”重点之一。
通胀“异变”
上世纪的1992、1993年,中国曾遭遇严重通胀,当时CPI涨幅高达24%,抢购风盛行,大家至今心有余悸。本世纪以来,每一次物价上涨,人们总担心中国进入通货膨胀周期,但物价水平总在担忧声中转身向下。
那么,这次由于信贷“放水”而引发的通胀预期是虚惊一场还是后患“潜伏”?
经济学家张卓元告诉记者,影响未来通胀的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回暖重新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传递拉升CPI;二是今年过快的货币投放,尽管下半年投放力度趋缓,但明年不会快速收紧;三是资源类价格改革拉开帷幕,后续煤电油等资源类价格回归合理价格是发展趋势;四是地方政府追求业绩,融资平台的放大效应使得结构失衡再现。
不仅如此,天气异常也常常导致CPI“感冒发烧”。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个省市出现暴雪天气,部分人士担心恶劣天气会推高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8年初的雨雪灾害对经济的影响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由于雨雪灾害推高了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当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了7.1%,创下11年新高,而2月份的CPI同比涨幅高达8.7%,再次刷新一个月前的纪录。今年提前到来的雪天,也使得市场对未来两月的CPI产生担忧。
而商务部的监测结果也表明,市场的担心并非子虚乌有。11月9日至15日,我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呈现止跌回升态势,比前一周上涨了1%。
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农产品价格上涨后,11月份的CPI同比涨幅有可能将“由负转正”。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张晓晶也认为,未来两个月CPI走势就会转正。
看来,通胀有眼前的困惑,也有长期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