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中)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亏损的额外代价
上千亿元的自营风险业务亏损本身就是代价,确切地说是商业银行贷款占用国内三十多万亿元金融资产的代价。不过,以下要讨论的,是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亏损之外给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即代价的代价。
首先,在1995年《商业银行法》将买卖政府债券正式列入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之前,国债主要是银行的代理发售业务,发售的对象以居民个人为主,甚至曾限制企业购买及持有国债,目的是防止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购买国债。这样的做法,主要是顾及面向居民个人的政府债券发行,可以在政府筹资的同时抑制居民消费的过快增长,进而抑制通胀。虽然此后改变这一做法的主要理由是国内通胀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得到有效治理,但是,不能否认,面向居民个人发行政府债券,也是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国债票面利率略高于储蓄利率,加上对国债利息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上述改变之后急剧萎缩的凭证式国债发行规模,成为居民争相认购的对象,许多地方出现了每逢国债发行银行门口便大排长龙甚至连夜排队的景象。
想想看,既然政府债券利息原本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那么,假如政府债券以及政策性金融债券依然主要是面向居民个人发售,那么,每年数千亿元的利息支出就可以逐步转化为居民消费,由此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进一步说,考虑到商业银行获得的数千万亿主权债券利息被实质性地用于弥补贷款亏损,里外里形成的内需损失就在一万亿元以上。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巨全球之冠为人所共识,其原因与贷款业务的长期亏损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央行在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时,尽可能维护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进而维护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相应的金融安全,是重点考虑的事项。其结果是,国内企业以及私人不得不为得到银行贷款而支付过高的利息。从商业银行贷款买房的人都知道,每贷款100万元,20年按揭期限内实际偿付的贷款本息合计便高达180~200万元(视贷款利率水平而定)。应当说,这是支撑国内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至于企业来自银行的高成本融资,在通缩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今年7月PPI为-8.2%计算,工业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的平均水平高达13.8%左右。调查显示,除原料成本之外,目前企业贷款利息是仅次于工资的第二大费用项目,个别企业的贷款利息支出甚至高于工资。尽管如此,“贷款难”依旧是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遭遇的主要障碍。
第三,由于央行坚持维护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进而控制其贷款业务亏损,结果导致利率政策失灵。通缩时期尤为如此。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美联储之所以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来调节美国国内货币市场,原因在于美国利率已见底,并且调无可调。然而,国内央行之所以单方面采用量化宽松政策调节货币供应,显然不是由于国内利率已见底,而是担心进一步减息会缩小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事实上,今年国内储蓄一年期实际利率曾创下近20年新高,一度超过4%。众所周知,与经济减速周期相伴的应该是低利率,与经济加速扩张周期相伴的应该是高利率。今年的情况恰好相反。早些时候,央行官员曾抱怨企业贷款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其实,这一问题恰好出在央行一边:面对13.8%的超高实际贷款利率,企业哪里承受的了,又如何会增加贷款意愿。
我的分析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长期巨额亏损,将导致国内利率政策将长期失灵下去:通缩时期不能充分减息,通胀时期不能充分加息,以至过度依赖量化政策。这决定了人们对国内货币政策走向的观察,不是看利率水平,而是看新增贷款数据。
然而,利率政策失灵,必然损害利率对市场经济正常的传导作用,加剧价格体系的神经性紊乱。眼下需要担心的是,像1998年之后由于央行刻意维护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进而导致通缩一直延续到2002年那样,本轮通缩不仅不可能在今年结束,明年甚至2011年继续通缩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必须承认,面对未来10年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由就业数据决定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通缩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远大于通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