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怎么成了奢侈的事儿?


读历史怎么成了奢侈的事儿?

 

○许石林

 

历史书热销,书店里各种历史读物摆在最显要的推介位置上,被湮灭数十年的许多历史学家如吕思勉、钱穆等人的著作纷纷重新出版、万卷出版公司的八卷本普及图文版《中国通史》热销、当年明月的明朝系列受热捧、路卫兵的历史博客每有新文上博就动辄上万点击……说明这种书好卖,读者的需求很大。“百家讲坛”为什么火?也是同一个道理,即人对历史阅读的需求量大了。所谓当今的“国学热”,首先是历史阅读热,即人需要补充一下历史常识和知识,进而展开历史思考、促使历史认识。

有人讲过一个故事: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参观一所大学,他问一位大学生:你读什么系?那学生回答:历史学。铁娘子羡慕地说:真奢侈啊!——读历史怎么成了奢侈的事儿?您想啊:您走上社会,首先要谋生,为生存而读书,您不会选择读历史,一般自然会选择实用的书,即书籍好比师傅,要教你如何学习技艺,以技艺谋生,因此,厨师会读菜谱、医生要背药方、裁缝要学设计、汽修要读机械、记者要拿新闻奖就要读历代获奖前辈们的新闻作品集和采访编辑经验,总之这个阶段需要读的,无不是实用性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深圳读书月”在最初几年,实用性的书是占很大比例的,近些年历史人文类的比重慢慢地上来了、加大了。据说在西方,只有真正富裕的家庭才让子弟读历史、文学和艺术,一般家庭都是读谋生类的书;金融、技术、工商管理之类。

现在教育的分科、教材的设置编写方法,将文、史、哲原本一体,分成三科,且在教学中有意区分,加大三者的区别。这一分割,在教育上,还荒谬地将历史长时期推到可有可无的副课。这种荒谬的制度性设置,造成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学生对历史的轻视、厌弃,最终导致文化记忆中断、中华历史文明被厌倦与抛弃。应试教育制度的残酷和压力,使得历史教育在所谓读书人那里成了闲书、负担、可有可无,至今历史教育在学校仍然处于非主流的次要地位。我认识一位中学老师,他是师范文科毕业,有点卓尔不群的性格、有点书生气,和校长没有处好关系,校长就让去教历史,他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语文,事情闹得很大——教历史怎么成了一个打击异己的事儿?教历史课怎么成了一个教师不得志的事儿?

历史教育的轻视、历史认识的荒芜、文化记忆的中断,导致了许多可笑荒唐的事儿。现今出现了“国学热”只是一个说法而已,真正其实还没有热起来,因为教国学的教师还不够,即过去所说的读书的种子很稀缺。“国学热”不断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指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教育的长期缺失,使得社会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判断能力,对“国学”的质疑和指责,一是看问题简单化;二是因为所知不多而导致的惶恐不安。其实,所谓的“国学”学习,一定要从历史入手,没有历史的起码认知,则“国学”无从谈起。所以说,读书从读历史开始。其实,这在过去根本不是问题,哪个读书识字的,不大概熟悉历史的脉络和轮廓?

这倒不是什么奢侈的事儿,这里所说的读历史,是指一个人要读通一套基本的普及型历史书,而不是让人人都当历史的研究者,毕竟大众阅读,还是以实用性为主流。中国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人,已经到了二代了,也还是忙着如何更富,还没有到研究历史、学习哲学、热爱艺术的地步。

读历史,庄重如二十四史,能读下来的没有几个人,年少时如果对此感兴趣,必是这方面的天才。一般人需要那种编写认真严谨、表达轻松明晰的普及型历史书,如万卷图文版《中国通史》。我觉得一个人,要在中学阶段将这套书读完的话,你的历史知识就足够考大学用了,说实话,一般的大学人文类毕业生,未必具备这样高的历史知识。我没有轻视当今大学生的意思——一位80后读书人,书读得极好、文章写得极好,令人喜爱之极!我不无玩笑地赞美他:你是大师!他真诚地拒绝。我说:你其实已经晚了,你想想刘师培,他算是国学大家或大师吧?可他30多岁就死了。所以,你也不必谦虚,读书读得好就是读得好。

其实,如果不再出现大的文化变故的话,或者往更好的方面回归或改变的话,今后的历史教育慢慢地会比现在好,人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程度会比现在高。果真如此,现在很多走红的历史读物,将来会没那么火,因为想像中读者的阅读层次会提高的。历史阅读在校外,也就是所谓民间吧,已经这么火了,可是,教育体制内,怎么还没给历史教学以应有的比重和地位?那些搞教育的大人先生们,怎么看不到这个反差呢?难道真要学生到课外去读历史,而教材的历史真是用来让学生厌恶和逃课的?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