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博物馆的另类思考》在知青中引起热议


本文引用议论均为原文,没有做任何改动,故版面不整齐,请博友见谅。

       我的知青博物馆的另类思考》发表后,被许多网站,尤其是知青网站转载,引起了知青的热议。现将收集的部分议论发表于此,以便为完善知青博物馆尽微薄之力。

    
      转载一篇网上的文章,不知作者姓名。前天接到王晔纯电话,说他在黑河知青馆参观,让我给知青馆寄几本《北郊》去,明天准备寄两本去。也算有个交代。 对于此文,虽不完全赞同,但有些说法比较客观,确实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知青下乡这个问题。                 ——溪边竹人
    

     溪边竹人:谢谢,能够找到文章作者,令人高兴。您的文章很好,得到我们知青的好评。再次感谢你。去年我们200上海知青曾去黑河。     

     李世清:
       他所阐述的思想真是难能可贵。关于知青运动的反思,包括对于红卫兵的反思,确实是一个十分值得深究的问题。依然喊着青春无悔就显得没有一丝反思的意思了。难道真得没有反思的地方吗?我觉得,现在开办的知青博物馆,及各种知青活动中,都应该注入这些血液。而且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反思文学的兴衰也取决于知青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是十分艰难的事情。
还有,我赞成作者所说,应该有知青诗人郭路生的作品。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得已经十分深刻。不知是否还有任毅的知青之歌。真是一篇好文章,感谢建明转载此文。   

         燕津说道 
     说得比较公正,符合真实情况。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确实不能高度赞扬或彻底否定,它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利弊皆有的结局。

       热青春说道
       说得透彻,客观真实!
        

    茶旅天下
    分析的十分深刻,黑河的知青博物馆也是一只浴火凤凰,经过多年磨合,终于落成隆重开馆,黑河市政府和刘树新馆长已经作了最大努力,他们太辛苦了,我们向他们表示敬意。现在的模样只是第一期工程,我在参观的过程中多次落泪,但是它明显地说明了史料性的不足,也较难反映当年180万黑龙江知青的全貌,相信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资金的宽裕,在今后第二期,第三期工程中得于完善。     

    凤凰网友 :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文化大革命历史都应记录展现出来。作者提出另类思考很好,我们应让人们看到那段真实的历史,好的坏的,主流的非主流的,正统的非正统的……从个人经历到中国历史文化大背景都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朱天纯 : 很欣喜看到了您的这篇文章,不知您原来也是兵团战友吗?
       1 聂卫平,只是一名普通的知青,他的命运,甚至和上大学的那些走运知青还要不同,尤其是他后来的环境地位,肯定不会和真正意义上的知青有更多的阶级感情
       2 有位徐教授说知青的事,知青自己说不清楚,这可以理解,但是自己的事,自己不去说,难道要让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来评说吗?
       3 首先是留住,不仅是物,更重要的是现在活着这些知青,对于那段事情的看法,思想。可能这些东西在一段时间还形成不到理论的高度,但是这种真实,是以后任何没有生活,只有文学技法以至理论技巧的人,他们永远达不到的最高标准-真,善,美。
       4 反思,定论,现在不到高度---其实很显然,现在,探讨知青的历史意义,还不到时候的看法,如同现在很多历史问题,还不到水落石出一样,苛求某一个问题,脱离大环境说出黑白,是谁有毛病,还很难讲,但绝不是知青本身的问题。
      希望有机会,继续和您探讨。    

    杲文川 : 没有机会去参观这个展览,在您这里看了个大概。聂卫平当知青只有2年,因为他父亲的一个学生在总局当干部,就让他回城搞总局稀缺的物资去了,知青的问题当然他不会说得清楚。因为他没有多少代表性,也不大了解情况。黑河上马这个项目愿望是好的,可行性分析得不够。至于内容怎么搞,100个人会处理出100个样子来。至于您对知青的分析,也是100个人会有100个看法,因为他是180万人,每个人情况不同,是很难概括的。     

     徐唯辛 : 未经许可就转载了,谢谢!  

      xi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39706&do=blog&id=284807转载地址     

   在目前情况下反思知青运动乃至文革是困难的,一是有人不喜欢你反思,二是当事人基本没有那个思想深度。不过能够记载历史,而且有细节,总比彻底遗忘好。    

    何龙江 : 你这里不仅是对于知青博物馆的思考,也是对于整个知青运动的思考,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觉得,你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    

    刘钢 : 很担心这个纪念馆今后的维持和发展,也许会像当年知青那样再磨砺10年,在知青50周年时大放异彩。    

    李晨辉 :下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革的罪恶,它是对一代人,甚至对一个民族的作践和摧残。知青里面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    

     刘云平 :资金拮据,开馆就显得十分仓促......询问讲解员该馆隶属谁管理,回答不知道。问她工资怎么开,她说,现在还不知道呢......历经三年时间建成,总投资2700万元,要想维持今后正常的运转,它需要一笔不小数目的资金,对于职工开支都十分艰难的小市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
..........................................    

     这个展馆的情况我熟悉一些,以黑河市政协的名义立项的,三年前他们找过我,王兄上面提到的问题,当时我就和他们讲得很清楚了。。。此外,当时我重点强调过一点——如果是做景区,可以卖票;如果是做展馆,不宜收费。即使眼下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但解决不了开馆后的运营以及维护经费问题,这个项目还是不能上马,但是,但是,我就不能往下说了。。。     

     金鉴 :问好!您的博文与图片使我热泪盈眶!     

     于向真 :  60年了,光高唱辉煌,显然不行,值得认真反思的东西太多了。要好一个客观公正的前提、不受”“左右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才能启动正确的研究。     当务之急有必要尽可能地、有些是抢救性的保护,保护实物,保护真实的回忆,每一点一滴真实的回忆都是有价值的。     

     郭军宁 :有深度的思考。     

      发帖人 主题一点感觉,一点联想 第15
用户名浩建

    自己没有到过这个博物馆,不敢胡乱发表意见,只能凭近期在村里以及其他方面了解到的相关情况谈一点点感觉:    全国最大规模的知青博物馆终于开馆了,黑龙江、黑河、瑷珲等官方层面和刘树新馆长以及其他方方面面有关人员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刘树新馆长不但过去、现在是不容易的,难更难在往后的日子呵。养一个博物馆容易吗,养一个边陲地区的博物馆更不容易呢。    知青话题,对我们而言,对绝大部分知青而言,确实沉重。既然是知青博物馆,当然应该对这种沉重要有所反映,并且是相当的篇幅,相当的比例,相当的份量。这一知青博物馆也许今天还有诸多不尽如意之处,我想大家还是不要急于求全责备的为好。    应该看到,与纪念上山下乡三十年时相比,仅就官方态度、新闻媒体等政治环境、舆论氛围来看,有关知青话题倒还是宽松了许多,进步了许多。也许就象学走路那样,只有跨出了第一步,才会有此后的第二步,第三步,步子尽管走得可能小了些,也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是迈开了脚步呀。但愿此后一路走好!    于是,我又想到了巴金老人生前曾经公开提议的建立文革博物馆,至今却还没有一点点音头呢。    不是说彻底否定文革吗,不是说上山下乡是文革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么,那么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巍峨耸立了不少知青纪念物的今天,巴金老人所梦想的文革博物馆是否也已经为期不远了呢?!    我,天真着,当然也期待着,并且永远相信着!!!    

    溪边竹人:
     今天的知青博物馆,建馆原则应该以客观、纪实、反思为出发点,而不能再停留在虚伪的、口号式的初级阶段,仅仅表现艰苦是不够的。它不同于50年代专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因为上山下乡本身是错误的。如果不能批判,至少应该客观、实事求是。当年的知青文学的确应该有一席之地。    知青馆建在黑河,的确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不解决,若干年以后肯定草草收场。第一,黑河地处边远,一般不会有知青专程前往;第二,建馆缺少了知青当年最大的的主体兵团和农场的参与(或者说参与得很少);第三,商业气息无处不在,据说,陈列其中的文物目前仅限于赞助单位,我们北郊知青没有赞助,连放两本《黑土魂》也未获允许。    黑龙江知青馆最好应该建在哈尔滨,哪怕是建在佳木斯、齐齐哈尔都比黑河有影响。当然,如果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那就不局限于黑龙江知青了。     

对黑龙江知青博物馆的另一类思考
 
 
用户名: lzqliuqi
积分:  
等级:  
1、黑龙江知青博物馆能够开馆确实不易,至少它保存和记录了一部分资料。作为一个地方的博物馆,其突出的重点应该是在黑龙江的知青,而在黑龙江下乡的知青又和在其它省区下乡的知青所遭遇的条件不同。但该博物馆中上海知青的资料分量似乎过重,对历史照片的考证诠释不到位,如高崇辉并不是上海知青。转帖说缺少朦胧诗作者的展品有点不客观,
2、所谓的知青精神是否存在?一些人声称青春无悔,历史丰碑;还有人则认为是一部苦难史,如同祥林嫂那样整天喊冤叫屈。我在这21天里在黑龙江遇到了许多当地人包括40来岁的人,他们一知道我们是知青,就会说起当年知青带来的大白兔,泡泡糖,也会说那些年你们才十六七岁,可受了不少苦;甚至遇到一位当地的教育官员意外地在我同炕的知青中找到了当年的老师(故事后续)。在大兴安岭,当地领导说知青精神和当年开发大兴安岭的铁道兵精神并存。知青下乡是悲剧,那些复员转业官兵,那些60年代来开发北大荒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献了青春甚至终生,还有子孙的无名英雄。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条件,确实很难评述。在青春年华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并不仅仅是下乡的知青,在城里的也如此。恢复高考后,就我所知一些学校原6667届老高中里,下乡的人考取大学的比例要比留在城市工矿里的人要高,当年留在工矿里后来下岗者不少。
3、关于缺少民间思想部落的内容问题。和该文作者一样,我也是在开馆前一天进入展厅,亲耳听到某宣传部官员对后记中知青对倾路线进行了抵制的话语颇有非议,他认为知青根本没有抵制过倾路线,知青就是红卫兵。黑龙江知青博物馆能写上这句就不简单了。我认为尽管有少量知青当年是所谓的造反派,到农村后也可能极左过;但到黑龙江的绝大多数知青在农村是以能干活而被当地农民所接受的。就思想解放而言,制定定额包工、实行责任制、投票海选队委会等事,我们队就干过。
 
用户名: 七里夫子
积分:  
等级:  
         99年返乡那个发生的个例,南人北相已有准确的说法,希望今后不要再有人拿来编造,以取得个人想得出的结论.知青下乡,定的调子是接受再教育,把当初农村的文革账算到知青头上,是把历史搞错了.
         但是,此文指出的三个缺乏,对研究知青问题却是很好的补充.
         一、知青确实走过了一段从激情到务实,从理想到人性的转变过程,我们应该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把知青运动进行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区分.
其实,在爱辉知青出的<那山那水那嘎哒>中就有这种转变的原始故事.而目前正征集中的<那人那情那命运>,肯定会有更多这样的故事.
         二、民间思想部落的提法很有意思。在知识分子被迫整体缺席的情况下,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毅然挑起重担,以体制外的民间独立思考开启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这无论如何是具有思想史的意义的。过去,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看知青问题。
         三、知青地下诗歌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成都版的《知青歌曲》就搜集了15首这样的知青地下诗歌,而正是这些当初看来非主流的文化,是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的最初雏形,并在文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文化。
呵呵,作为知青人(假如你是一个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次去黑河时,当地政府大会发言人总是这么称呼我们的),都是已过知天命年龄的人,客观、平静、容纳,才是与这个年龄相称的。

         新浪网友说的有道理,心服口服。

       山城女文对建馆的思考,分析的十分深刻。看来知青博物馆的前景并不看好,正如上所说,馆址没选好,夹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