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甲醛困扰是人造板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访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正教授
撰文 《地板专家》杂志主编袁海云
现在中国环保的人造板大部分出口,国人用的人造板很多都甲醛含量较高,难道中国人的命就不值钱?就比欧美人的命贱?提高标准要求是当务之急! ——王正
很多都知道中国林科院的专家云集,但是它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本期关注人物就是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正教授。
王正教授大学时的专业是微生物研究,留校当了三年助教后,他于1979年报考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结果却阴差阳错地被录取到了中国林科院,王正教授也是成为中国林科院恢复建制以来的第一个研究生。
一个阴差阳错,一个“第一研究生”,这两者之间似乎有某种契合,因为王正教授在此后近30年的木材工业研究生涯中一直走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学术成果也是不做第二。他的研究领域从人造板企业的废水治理和综合利用到木塑复合材料,再到竹材建筑结构材料,王正教授获奖无数: 1991年原林业部科技进步奖、199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造板作为建筑用材是趋势
30年的木材研究让王正教授见证了中国人造板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他说,人造板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造板的品类不断丰富,新品不断涌现;二是人造板的原材料越来越广泛,一些原来不可想象的材料都应用进去了,比如木塑复合材料、回收塑料、秸秆等。
现在人造板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这也带动了家居产品种类和花色越来越丰富。以门为例,以前做门,板材选择有限,将两块纤维板用钉子一钉,就成了夹板门,而现在的门花色很多,无论是雕刻还是进行一些别的工艺操作,都能找到合适的人造板做板面。现在人造板产品在室内装修中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人造板的发展直接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虽然中国的人造板发展迅速,但是在产业结构上还存在问题,和国外相比,我国中度纤维板与刨花板的产量比例中,中度纤维板的比例过大。国外刚好反过来,刨花板多,纤维板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呢?主要问题是我们人造板的用途跟国外不一样,国内人造板主要用在装修上,做家具、做地板、做门等,它就需要表面非常细腻的,纤维板的表面就很细腻,而刨花板有大片,贴纸就高高低低,所以纤维板产量较刨花板多。人造板在国外主要是建筑用途,通俗来讲就是用来盖房子。开拓人造板在建筑中的用量即是全球趋势更是我国人造板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甲醛含量过高是人造板发展瓶颈
关于甲醛的负面报道不断充斥媒体,消费者现在是谈醛色变。其实木材里面都含有很多化学物质,会释放出 VOC,即有机挥发物。这些挥发物中有的就含有甲醛,但是这种含量的甲醛对人体是无害的。人造板中的甲醛主要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含醛的胶黏剂。当前绝大部分的人造板生产企业使用的都是尿醛胶,它的好处一个是成本低,第二个是强度高,但是它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甲醛问题。单个的人造板制品其释放的甲醛对人体是危害不大的,但是现在建筑装饰中要用到大量的人造板制品,地板、家居、门窗、隔板等等,这样甲醛就成为消费者健康的最大隐形杀手。如果甲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人造板产业早晚要面临被排斥的境地。
但是,现在业内好多人都不愿意说甲醛的问题,因为要改变甲醛问题企业就要放弃比较便宜的胶黏剂,这样成本就会加大。目前中国的人造板整体上来说附加值都不高,加之竞争激烈,所以目前只有少部分负责任的企业使用不含甲醛的胶黏剂。其实无醛技术方面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目前,一些大企业已经达到了生产低醛板或者无醛板的技术水平,比如说吉林森工现在E0级板已经出来了,他们的产品最近的检测值接近无醛级。还有四川的吉象,他们做出口到日本的板材,甲醛检测含量也非常低,但是相对来讲,低甲醛或者无甲醛新技术的研究成本比尿醛胶要高一些。成本高,利润就减少了,企业就不愿意用。尤其是一些实力不足的小企业,他们愿意维护现状,不愿意投入成本来吸收消化新技术。
解决甲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如果国家制定政策,在限期内甲醛问题不合格的人造板企业就得退出市场,这样的话大家都成本升高,使用新技术就不是问题了,生产低甲醛板也不会再存在卖不出去的情况了。再进一步讲,能否解决解决甲醛问题,关键是要看制订国家政策的人或者有可能制订国家政策的人,包括专家、学者、政府领导站在什么立场,是要维护现有这些企业的低级利益还是促使这些企业更新换代,为维护消费者的安全。
修改标准成为博弈关键
甲醛测定方面的标准我们现在用的是GB18580,是2001年制定的。当时采用这个标准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反对,说“我们人造板甲醛含量几十毫克,你把它降到1点几毫克,我们都要关门了”,还有很多企业为了保住自己当时的地盘,也举反对票。其实很多知名企业也希望采用新标准,比如说吉林森工检测值为3毫克的E0级刨花板出来以后,花了几十万请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来宣传,效果却不大,为什么?因为我们标准定的这么宽,把那些高甲醛成本低的板子都放进了市场,低甲醛成本高的板子怎么可能有市场空间?什么“E0级”、“E1级”消费者是不懂得,所有的厂家说自己是环保的,那消费者肯定要挑价格便宜的。只有把这些不合格的板子都“撵走”了,低醛和无醛板才有市场空间。如果我们国家标准还是放这么宽,那么新技术的推广肯定也不好做。
环保和资源
依然是地板产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的地板生产水平已经是处在世界先进行列。国外有什么品种,国内完全可以生产出相同产品质量、相同外观质量的地板。我们的生产装备也不次于国外,因为这可以通过资本来解决,毕竟地板不是关于国家安全,几乎不存在出钱也不卖的情况。
地板的瓶颈,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环保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比如强化地板,主要问题是在环保上,假如说我们能够用一种无醛的基材替代现在的强化地板,它将给强化地板带来进一步的繁荣。目前强化地板含醛的印象在消费者心中是很深的。无醛的强化地板肯定有很大的卖点。
第二个问题是原料问题,分两个层面说,一方面是木材原料的紧张,这在中国是历来存在的状态,所以我们力求用替代材料。如果棉杆利用起来的话,一年几亿立方米的木材就节省起来了。
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诞生
环保和原材料这两个问题王正教授和很多专家都在研究。令人欣喜的是“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已经在王正教授的实验室诞生,并且已经进入到产业化和销售阶段。这种地板实际上是在普通的胶合板生产和实木复合地板生产的基础上来做的。唯一的不同是采用的胶黏剂不同,其他的工艺完全一样。这种地板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而且其甲醛含量的检测值只有0.2毫克左右。目前全世界甲醛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日本,日本的最高标准叫做F4星级,其要求甲醛释放量不超过0.3毫克,显然“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的环保性能还要优于日本的F4星级。
王正教授介绍说,“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使用的是热塑性树脂胶膜。这个胶膜的外观和塑料布是一样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是利用回收的农膜、食品级包装制品等塑料改造而成。现有的胶合板生产工艺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单板涂胶组配以后,先冷轧定型,后热压成板。“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刚好相反,不用涂胶,而是组坯,胶膜和单板组坯以后,先热压渗透,然后再冷轧定型。
这个胶膜与传统的尿醛胶相比有很多优点:完全超过目前世界上最严苛的环保要求;用这个胶膜车间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味道。传统的胶是胶水,有涂胶机。这个胶膜是固体,生产的时候可以一层胶膜一层板,然后加热压制,就成型了。它的稳定性也比较强。以检测为例:取6块样品,先放到70度的水里煮两个小时,煮完以后再放入烘箱里烘两到三个小时,烘完了以后检测。在这个过程中,地板经水煮就会胀,而再烘它就会缩。这么一胀一缩,如果胶合层面胶的性能不强就会裂开。比如说15毫米地板一共有7个到8个胶合层,每一个胶合层任何一个开胶的累计程度不能超过它整个这个层面胶合层的三分之一,否则就不合格。结果显示“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的六个试件完全合格,也就是说该产品是真正的无甲醛人造板制品。
对于生产“无甲醛实木复合地板”的装备是否有什么特殊要求,王正教授介绍说,只要对冷轧机稍作改造即可,其他都可以用原来装备,这个环节每平米的成本增加不到一块钱。主要还是胶要比尿醛胶要贵一些,从成本上算,按15毫米厚的地板仅比现有常规的实木复合地板每平方米高出3到5块钱。按照现有的实木复合地板的市场价加上“无醛营销”,溢价20-30%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带来旧事物的消亡。人造板也好,地板也好,解决甲醛问题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企业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开发、采用新技术,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袁海云(右)与王正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