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健全粮食稳产的长效机制
[2009-11-17] |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刘慧 |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关键的是保护粮农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种粮收益,除了采取财政补贴政策以外,粮食产品应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刘慧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同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一样,是牵动全局的战略大事。
尽管目前国有粮食库存充裕,到今年3月末,粮食库存4508亿斤,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当前全年粮食丰收在望,如何管理好“天下粮仓”,维护好粮食安全,健全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关键。
丰产更应注意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粮食需求总量要分别达到 10500亿斤和11450亿斤。国内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任重而道远。
......
在丰收喜悦的同时,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发展仍然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等等。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从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严格耕地资源保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财政补贴规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等九个方面提出促进粮食增产的长效机制。这是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实现增产目标所必需的。
应引导直接消费需求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25%。“中国粮食的政治经济学特征,决定我们比其他国家要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供给的内生性特征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程国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2.6亿吨左右,仅相当于中国粮食消费总量的50%。中国重要的口粮品种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吨,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由此决定中国粮食供给的外向性不足,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
中国粮食需求以口粮直接消费为主,目前占粮食总消费的50%,加工转化不到45%。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口粮消费只有22%(美国仅10%),加工转化高达70%以上。由于口粮直接消费比例大,替代弹性小,中国大多数居民对粮食价格仍将十分敏感,人们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而且,粮价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效应。粮食价格上涨,有可能形成对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预期,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全面上涨。
近年来,国内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从1998年度粮食消费的1100万吨增加到2007年度的2416万吨,年均增长9.1%。
“粮食直接消费比例越高,替代性就越差,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难度就越大。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障谷物等粮食直接消费的巨大需求,其特殊性和艰巨性远非其他发达国家可以相比。”程国强对记者说。
保护粮农积极性
我国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性强,种粮比较效益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
程国强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小麦和水稻实施最低收购价格后,价格每年提高8%到10%,市场相对稳定,农民种小麦和水稻的积极性也很高。国家采取直补、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有效措施,对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非常有效,但是有些补贴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
....
“要提高政府尤其是主产区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从2005年开始,国家对财政困难的省份实施奖励政策,此次1000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就向主产区倾斜,突出主产区粮食安全主体保障功能。”程国强说,要对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对国家粮食安全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体制机制方面,形成促进粮食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粮食产销区衔接机制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支农惠农政策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实行政策倾斜和种粮补贴,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