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干了件方向对头的蠢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人格证书”的事情,引起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对此,我以为上海交大当局的努力在大方向是对头的,只是在操作层面上要审慎而行。

中国教育毛病多多、弊端重重,需要从教育理念到办学体制乃至教学方式上一一检讨,但其在基本宗旨和方向上的“迷失”乃是最要命的。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而后才是育什么“才”的问题。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应试教育恰恰将其本末倒置,结果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会考试不会思考、身体残疾(近视肥胖懒动弹)且精神匮乏、没能形成“成人”应有健全人格的“畸才”。针对这种情况,上海交大努力建立一套“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健全育人模式,在“学业证书”和“能力拓展证书”之外,特别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建立“人格证书”考核评估体系,可谓方向对头、切中要害。

但是,在当下逐渐开放、不断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在“通识”的意义上涉及“人格”培养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弄不好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归“文革”那样大一统、一刀切地掌控禁锢人们思想活动,压制、磨灭民众个性和公民独立意志的“黑暗”年代。网友们的种种非议和担心,其关键点也正在于此。而且,虽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当今心理“科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由于人格心理的异常复杂性和社会伦理性,人们在“应用技术”上还远没有那么“自信”,在很多情况下还不能或不便以某种“正式”的形式(如颁发证书)来对具体的个人下定义、做鉴定。如果草率行事,必然会遭致麻烦,不是会遭遇声讨抗议,就是可能陷于法律诉讼。

正因为如此,当记者问到有毕业生获得“不合格”的人格证书怎么办时,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只能含糊其辞地回答说:“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相信我们学校不会出现人格不合格的学生。”这样的回答实在令人莫名其妙:既然是评估,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不合格”?如果你让人“相信”不会出现不合格,那谁还会“相信”你的评估及其证书呢?这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由此可见,上海交大当局干了一件多么令人尴尬的蠢事!所以说我建议:上海交大还是别在瞎忙活了,好好回归你该做的事情上:以自己崇尚的大学核心价值观在“通识教育”的意义上去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当然,媒体也别再跟着起哄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如果踏踏实实干自己该干的事,人家也就不会瞎嚷嚷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