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又到批判时还是加鞭时?


 

民营企业又到批判时还是加鞭时?

/司马建国

社会风气的腐败,民营企业中的个别老板言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近期,发生在杭州风格服饰公司栗老板身上的事件很有可读性。该公司老板欠业务员王女士4万余元,却口出狂言花十万元砍她一只手。能化花十万元买凶而不付给4万元业务提成,这号老板脑子进水了,纯属小土财主之行为。

也是王女士运气不好,遇到这号目光短浅的“土财主”。然而,与其相反的是笔者10几年的合作、民营企业这方面的运气极好。笔者无论是在福建的凤竹纺织、浔兴股份这些上市公司,还是上海的东龙集团工作,从不害怕工资被欠,甚至每月就领点生活费,年底工资、利息一起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企业的董事长已经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和命运与社会连载了一起,承担起了应当的社会职责。在民进国退、国进民退的互换竞争中构筑了20年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这个主流趋势不会因为个别民营企业的社会道德的不纯粹而改变。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有其发展主流趋势,这是无可争议的。30年改革中,中国民营经济虽然在原罪和争议中发展起来了,其功不可免,其错也正常,这是社会发展到该时期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如凤竹纺织的陈澄清董事长在1994年所述:国家如果哪天说把企业拿去,我二话不说。这句话体现也代表了一部分规模企业老板社会责任感的成熟,也是对那些不了解仅凭丁点感性东西就推翻符合这个社会时期经济发展趋势观点的说服。

然而,在民营经济不断进步的进程中,刚起步和前进中的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职责依然需要政府强化指导和教育他们完成如下企业发展核心问题:如何摆正钱心和社会责任心;如何抵制战胜自己赚取沾满员工血汗的本分钱的土财主心理。

作为社会人的民企法人,目前批判和加鞭的是那些类型的企业呢?依据笔者12年中国东西南北大中型民企亲身实践,吾以为:

1.       需要加鞭的企业类型是:

A. 具一定规模企业,必须在员工的社会保险方面承担起和国有企业一样的职责,效益好的企业甚至标准还要比国有高些,这才是做大做强做久的根本标准;

B. 具行业内(无论何种性质的)领头民营企业,可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和国有企业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员工的社会保险系统整体略高于过于企业1%,这才是品牌企业的能力体现;

C. 发展壮大中的民营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系统必须和国有企业一样健全,标准可以比国有企业略低1-1.5%,因为,企业只要有了稳定的员工,就能使企业稳健发展,当企业有苦难时,大多数员工才能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国情的客观性体现;

2.       需要批判的企业类型是:

A. 具有一定规模后的民营企业,如果还是不把社会责任列入企业发展议事日程中去的话,百年老店就是梦想;

B. 创业或发展中的中小民营以企业,如果把员工工资还视为利润的一部份的话,想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只有把有能力的员工视为合作对象,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升,财路也自然会增加;

C.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那么,企业就是国和家的重要派生品。员工的和谐就是对国家和谐的促进。

综上所述,就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综合情况而论,无论是规模民营企业还是发展中的中小民营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需要批判和加鞭的因素。批判是必须的,批判才能触及企业灵魂,更上一层楼,加鞭才能不会停滞,迎头赶上企业应当赶上的时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