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华商的一段弧线
陈宇峰
(一)
对于中国商人来说,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的再演。一次灰色通关、一场可疑的纵火案也足以让这里成为中俄媒体新闻的焦点。不过,这些争议声很快将在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的一纸法令中销声匿迹。月底,卢日科夫已签署法令同意将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从莫斯科市区内的零售市场名单中排除,也就是说这一市场在法律名义已不复存在。而在彻底清理掉市场上原来搭建的商亭摊位后,在原址上将兴建教师住宅楼、大学生宿舍和招待所,兴建三座商贸中心,并恢复原来的体育场。
在原来杂乱无序的集装箱市场上大规模兴建公共基础设施和规范化的市场集散地,在形式上无疑是俄罗斯政府对社会民生关注的一种提升。发端于法律治理缺失下的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发迹意味着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次优选择,也是当初这些中国商人将中国改革之初的成功模式在俄罗斯转型社会的一次成功克隆。但是,它的终结在基本面上向世人宣告了俄罗斯现代社会发展对这一初级市场形式的依赖程度,而另一方面也彻底结束了这一年来俄罗斯复杂政治利益力量对这一问题的争执和角逐。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在政治夹缝中苟且残喘的这一初级市场形式迟早都会有其结束的一天。只不过,让我们诧异的是,这个结束的日子来得太突然,太迅速,以至于那些长期漂泊在俄罗斯经商的中国商人无从准备,措手不及之间损失惨重。同时,也让大家有些怀疑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是真的已经达到这一脱离初级市场的程度呢?是以市场的需要为出发点为目的的呢,还是纯粹完成某些政治报复为目的的呢?这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当一种市场整顿以一种偶然性的法律正义和国家利益名义发出的时候,我们便有了这些内生于市场的信号准确性的怀疑。如果俄罗斯政府对初级市场的秩序整顿是普遍的,持续的,那也就说明俄罗斯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是可置信的良性改善。反之,如果市场的整顿是偶然的,那么必然存在有政治上的需要,而非经济上或法律上的理由。
遗憾的是,我们还是能找到这些对市场整顿的政治企图。上世纪90年代初强大的苏联帝国支离破碎,随之爆发的“卢布危机”再加上严厉的政府管制,使得各地市场的商品供应极为紧张,由此也产生了俄罗斯国内大量走私的黑市市场。此时,俄罗斯国内有权有势的官商勾结瞄准了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中国产品。于是,一个拥有俄罗斯官僚、俄罗斯国内商人结合的红顶官商联盟,再加上低廉产品竞争优势的中国商人,组成了俄罗斯众多的“灰色清关”市场。而这些市场中,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是其中最典型的市场。尽管俄罗斯国内的民主改革已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但在当时黑手党滋生蔓延的情况下,俄罗斯必须产生一种游离于法律和黑社会之外的边缘治理模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对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灰色清关”初级市场。根据俄罗斯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估计,约有45%的莫斯科人依赖于这一廉价市场,而且这一市场的辐射力渗透到俄罗斯的大多数地区和独联体国家。
正是这些现实条件的存在,使得俄罗斯的“灰色清关”市场以及莫斯科的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能长期存在下去,并且受到当地广大居民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这些中国的出口商品因其低廉的价格能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俄罗斯日益恶化的民众生活水平,这里的生意也一直不错,但实际上对于这些中国商人来说,还必须为了这些官商勾结的联盟付出沉重的成本和风险代价。而这些隐含的政治风险成本是俄罗斯政界、媒体以及国人不容易观察到的。
吊诡的是,当国内媒体在讨论这件事情单方面地归结到在海外经商的华商素质低下。“俄罗斯宣布关闭切尔基佐夫华商市场,这次俄罗斯关闭切尔基佐夫华商市场的‘公开原因’是‘违反消防和卫生规定’。这种‘公开原因’可能是借口,但这种‘借口’是无法否认的。归根结底还是一些华商的所作所为授人以柄”。一些权威人士也表示,“包括民间贸易在内的中俄贸易已到关键转型期,在俄罗斯的华商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经营活动也必须更加符合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
反倒是俄罗斯国内的一些媒体评论更加公正。据一些俄罗斯媒体的报道,这次关闭切尔基佐夫华商市场与大佬捷尔曼·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投资15亿大兴土木修建“马尔丹宫殿”很有关系,同时也和普京与卢日科夫之间的政治矛盾直接相关联。很显然,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投资,难免会加入很多不确定的成本因素。
很显然,这种以政治报复为目的的市场整顿,不仅严重打击这些华商在俄罗斯的经营环境,恶化了其他投资者在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也难怪市场老板捷尔曼·伊斯梅洛夫在赚取了第一桶金之后会大量转移到土耳其,而且这一市场整顿也破坏了当地莫斯科人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生活的一种低廉市场基础。如果这一市场整顿之后,没有相应的市场跟上,那么很有可能会恶化经济危机下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这一黑市的大规模取消可能会引发俄罗斯国内产品的短缺,进而进一步引发国内新一轮的通胀。
(二)
我本人出生在浙中县城,老家有不少亲朋好友早早就在俄罗斯及周边的加盟国做一些服装、日化品的生意,听来似乎还不错。年前曾与一位久未蒙面的亲戚团聚,席间这位老兄几杯热酒下肚,感慨万千。久未蒙面也是因为这位老兄几年前在货物运输途中被警察和当地海关扣留了两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几千万。中间虽请了当地的黑社会势力渗透,但结果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弄得倾家荡产,无家可归,只能躲在莫斯科帮别人看店,维持生计。而老家的这些小供货商在迟迟未收到货款的情况下,无奈将他告上法庭,家中的房屋、汽车等所有家当都进入拍卖程序之中。老婆、儿子只能暂时寄宿在亲戚家里,女儿逢年过节都呆在学校,不太能回家。最后,无奈之下几个亲姐妹凑足了钱,买下其中一处房产,来安顿其母子。好在之后的经济形势渐渐好转,这位精明的商人立即看准市场机会,大量在俄罗斯囤货,很快东山再起。当数年之后,我们再看到他的时候,除了两鬓的几许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之外,其他都已回到原点,甚至也向前垮了一步。回国以后,不仅还清了当初欠下小供应商的那些巨债,而且剩下的个人财富比之前的多添了几个“0”,也为两个子女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购置了多套房产,以备后患。
当我问起是否准备再回俄罗斯大干一番,他连忙直摇头,一再强调他现在是学乖了,虽在莫斯科也买下了几个店面,但做的仍是“闲散式的经营模式”。尽管他说的这一经营理念有些土气,但他的意思也是非常清楚的。凭借他这些年在俄罗斯闯荡的经历告诉他:在俄罗斯只要肯干,肯去摸索,那里的确有大把大把的钱可赚。可惜,在那里的生意就像一场豪赌。如果不及时收手,不仅会失去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那些积蓄,而且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想当初,和他一起去俄罗斯打拼的有几十号人,个个带着满满的信心和钞票去了俄罗斯。但现在能风风光光回来的也就寥寥几个人而已,多数人都还留在俄罗斯继续打工为生,日子过得异常艰苦。这些都是他们当初去俄罗斯做生意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的,一些不可知的偶然性因素随时都会冲击他们苦心经营起来的生意。因此,他们这些经历大风大浪的生意人在俄罗斯的生意多半都是现钱交易。一旦赚到钱,并不是急于去扩大生意,多半会把钱立即打回国内。而留在俄罗斯的那些店面要不租给别人,要不趁个好行情赶紧出手转卖给别人。
按照他对俄罗斯的理解,俄罗斯市场产品普遍高于国内市场,只要经营得当,完全有机会大干一番。但是,俄罗斯动荡的政局再加上一些未加捆绑的体制缺陷,使得俄罗斯人总爱打他们这些人的主意,大大加大了他们外部经营的成本。这些外部市场条件的存在使得这些中国商人非但不会扩大俄罗斯的生意规模,一旦赚到钱之后反而会变得更加谨慎,经营方式倾向于现货交易,快进快出。
最后,我也问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问题:如果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改善之后,也就是警察不再去敲诈他们了,他们也可以在正规市场去销售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他愿意再去走黑市的非正常途径吗?他的回答非常干脆。完全没有必要!其实,他现在交给警察和黑社会的那些钱,足以抵上国内的各种税收。再加上之前的各种政府整顿所搞成的破产威胁,远远超过正常的税收途径。因此,如果能有一个正当的合法途径,那么他一定会立即扩大在俄罗斯的投资规模。而且,当初为了应付这些警察和黑社会,他重拾了中学所学的那点俄语,现在基本的日常会话已不在话下。但问题就在于要在俄罗斯要建立这样的正规市场,可能还假以时日。或者说,按照目前的那些情况,这一目标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而且,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很不错,他更加愿意把他的那些投资放在国内的一些投资项目,不仅安全,而且同样具有低风险的成长性。
(三)
话已至此,再回头去看看那些华商在俄罗斯的经营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曾经为俄罗斯民众经济生活质量做出了不小贡献的华商,却在没有任何预兆和缓冲空间的前提下成为了一场俄罗斯国内政治运动的“替罪羊”。很显然,这一市场本身就产生于法律和政府强制力双重缺失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特殊市场组织形式,而现今这一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也恰恰说明了俄罗斯市场经济中的缺失程度。如果在摧毁俄罗斯华商市场之后,接下去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没能得到相应的大幅改善,那么这场政治运动的后果不仅会危害到俄罗斯国内的民众,而且也会影响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投资环境,从而会导致中俄双边贸易的大量萎缩。而那时,损失最大的还是当地低收入的那些居民,他们的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
而对于在俄罗斯经商的华商来说,要记住的是这段历史弧度的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