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炳伟:走进稻盛和夫灵魂的企业家
---------修心悟道,敬天爱人,大爱无疆!
缘起:仅用四十余年时间就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面对眼前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企业家,平静的目光与言语间流露着欣赏,双方都被彼此的真诚和惊人相似的经历所感动,临近分别之际,稻盛和夫先生握着向炳伟的手真诚的说,“我们是灵魂的朋友”!
与稻盛和夫会面
公元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都要早些,时值11月1日晚6:30分,窗外大雪纷飞,五洲皇冠假日酒店贵宾厅内却洋溢着春日的温馨,西安伟志集团董事长向炳伟先生,怀着虔诚期盼的心情,在《中外管理》杂志社创始人杨沛霆教授的大力引荐下,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稻盛和夫先生。
向炳伟向稻盛和夫先生敬赠了亲自书写的作品,“修心悟道、觉己觉人、福佑天下”,以凝练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对稻盛和夫先生为追求人类和谐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对于如何将企业经营与追求人类和谐幸福之路作出的成功实践,深表敬意并虚心求教。 据向炳伟好友---慧谷企业家俱乐部市场总监王伟先生透露,向总是位非常谦逊、真诚、用心做人做事的企业家,为了会见稻盛和夫先生,已经酝酿和准备了许久,比如:专为稻盛先生提写的一副字,特意把几十年都不练的书法重拾起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练了好长一段时间,其诚意可见一斑!
落座之后,由杨沛霆教授把向总的经历跟稻盛和夫先生做了一个简洁的阐述,稻盛和夫先生询问了向总的年纪、创业经历和公司规模等细节性问题,以下是两个人的部分对话精选,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于企业精神——向炳伟对话稻盛和夫
向炳伟向稻盛和夫请教的问题是:企业发展到最后到底为了什么?
向炳伟:尊敬的稻盛和夫先生您好。请允许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伟志……我创办企业至今,始终坚定着一个理想,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穿的更好、住的更舒适。
稻盛和夫:你先做泥瓦工,后做缝纫工,通过做缝纫工的经历成就了中国知名的成衣企业;又从泥瓦匠蜕变成了房地产业的领导者,你能够从最底层的普通工人做到经营这么大一个企业,还如此用心感悟佛教,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向炳伟:您为佛教徒探索了一条将佛教思想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使修行与经商能够形成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行不二的道路。也向全球商业企业昭示,商业企业既可以履行好使宇宙、人类和谐完美的使命,也可以取得商业的巨大成功。我作为一个佛弟子、企业经营者、一个世界公民,在此对你表示我至深的敬意。
稻盛和夫:我们能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产生共鸣,那也是心灵相通的人,这很难得,我很高兴,……我们是灵魂的朋友!
仅用50年时间就创建了两家500强企业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面对眼前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国企业家,平静的目光与言语间流露着欣赏,双方都被彼此的真诚和惊人相似的经历所感动,临近分别之际,稻盛和夫先生握着向炳伟的手真诚的说,“我们是灵魂的朋友” !
在这次自然而又深刻的对话中,向炳伟先生与稻盛和夫先生在“如何将佛法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哲学之中,从而帮助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问题上,也形成统一的认识:自然界中叫适者生存,自然界中植物的生存并不是考虑为了战胜周围的植物而生存,而是它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拼搏。作为公司也是一样的,首先并不能说为了把竞争对手打败而去努力,而是要把这个企业搞好、不断精进而努力。
那么好奇的您不禁会问,这位向总是何许人也,竟然被稻盛和夫先生,这位全球最受尊敬和获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家和禅学大师给予“灵魂的朋友”这样高的评价,这要从向总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
修心悟道:福报来自于对灵魂的煅造!
时光追溯到53年前,一九五六年正月二十三,在汉中南郊离拜将坛不远的一条小巷里,一阵小生命稚嫩的啼哭声划破了寒冬之夜的静寂,向炳伟出生在汉水公社建国大队一个贫穷的菜农家庭。
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24岁的稻盛和夫先生,新的人生分水岭才刚刚开始,因为就在前一年,23岁的他强烈的感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差点加入黑社会,做除暴安良的黑社会老大的念头,不过最终还是没有自暴自弃,选择了正道来发展自己,进而改变社会。他至今回忆起来,还庆幸自己当初的英明抉择。
向炳伟在家里排行老四。他成长的日子便是笼罩在饥寒和父亲的苛责中渡过的。幸好,母亲的慈爱化解了父亲的暴戾苛刻,使孩子们多少感到生活的温暖。
七岁时,母亲带着小炳伟到城里饮马池小学,希望他在这里能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但她的苦心哀求没有能打动校长。命运也似乎不能容忍小炳伟跨出祖辈生活圈子半步,于是带着满腹的失望和不断的希望,向炳伟在村里的五祖庙小学开始了他短短的学子生涯。
他在上课之余,要帮母亲干家务、照料小妹妹,还要拾肥捡粪、打草喂猪。从孩童到成人生活中该出现的那些操劳和忙碌,满满地挤在他不到十岁的日子里。忙完屋里屋外,他就左手哄抱着妹妹,腾出右手写字算数。每写完一篇,他都要把字擦掉重新再写,一个作业本往往要反复用多次。在劳碌与穷困之中,知识为他打开了一片新视野,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他的成绩在班上始终数一数二。
一九六八年四月,向炳伟十二岁,正读小学四年级,“文革”的枪炮声彻底击碎了他的读书梦。父亲已年过五旬,母亲卧床不起,妹妹尚年幼,如果自己再上学,父亲就太辛苦了。在十二岁的炳伟心中,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要想办法挣钱给妈妈治病,二要想办法挣钱修房子。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年幼的小炳伟曾在田间野外割每斤才5厘钱的猪草卖给生产大队、去城里居民区收酸臭的泔水。五厘钱在年少的向炳伟眼中极为珍贵,因为在他们吃红苕、槐树叶、野菜根时,至少病弱的母亲可以吃上二分五厘钱一斤的豆渣来“滋补”身子。攒够了两三毛钱,炳伟就惦记着给母亲买药。康大夫至今还记得那个十来岁的孩子,手里攥着几枚硬币,央求他把开好的药方压缩了再压缩,他的钱只够开出廉价的几味药。躺在寒风薄衾中终日咳喘的母亲没有能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十二月八日,她带着对儿女无限的牵挂和深深的无奈,在病痛、饥饿、寒冷中撒手尘寰。小炳伟心中唯留的一丝安慰和温暖终于被命运一夺而去。
父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对炳伟稍不顺眼就训斥咒骂,向炳伟一面舔拭着失母辍学的重创,一面又不得不隐忍着父亲暴戾下的孤苦。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深刻地感受亲人相处却不能相通的切肤之痛。
在这些孤独与苦闷的日子里,小炳伟喜欢去钟姑家。钟秀玲老太太是一个乐善好施、虔诚有文化的佛教徒。她常常一边做手中的活计,一边劝慰炳伟说:“孩子,父母对你好,你孝敬父母,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父母对你不好,你还是孝敬他们,这就难得啦!”“一家兄弟是一母同胞,只有今生没有来世……”。这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的老太太,用她纯朴、善良、博爱的心怀陶冶着向炳伟一颗日见成熟的心灵。尽管环境险恶,但他对生活始终怀有一种憧憬。
向炳伟是幸运的,在那个最敏感纯净的年纪里,遇到了钟姑这样虔诚、智慧、善良的佛教徒,从一开始就种下了善的种子。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日后的处世哲学和企业经营的风格,乃至创业到现在,他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精髓“善诚智勤”中,仍然把“善”放在第一位!
稻盛和夫先生也是从很小的时候便接触佛学,他自己也曾坦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学对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以佛教思想为基础从事企业经营,远远比一般企业高经营高尚的多成功得多。
向炳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禀性,即凡自己做的事,哪怕最微小的一件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好。七二年,他被安排在市委党校修厕所,修下面的粪坑时,别的师傅认为这里反正看不见,抹浆时很粗糙。向炳伟却爬在下面细致认真地把浆抹得光光滑滑平平整整。师傅们直说他傻,他憨厚的笑笑,不作声,继续干。“不管怎么说”,他想,“这些砖、这些墙要立在这儿很长时间。”正是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他练就了一手好活计,也养成了踏实严谨的好习惯。
学基本功容易,只要付出努力。学建筑施工图对于只上过四年学的向炳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但向炳伟绝不甘于只是砌墙抹地。
七五年,他一头扎进了钻研炉台灶膛的技术中。白天他在工地上干活,下完工回到家,他就开始在钟姑和自家的“试验灶”上摸索探究。灶膛高一点、低一点,薄一点、厚一点,他反复地试,然后爬在灶门前看火力,修了拆、拆了修,来回试了近百次,耗了一年多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灶里的火出奇地旺,关着炉门也能听得到“呼呼”的火苗声,以至于从烟囱里抽出的几颗火星溅落到草房上燃起了火苗,幸亏有人发现,赶得紧,把火扑灭了。
几年不分昼夜的劳累下来,向炳伟感到腰痛。经医生拍片检查,被诊断为“腰肌劳损”,是长期弯腰、超负荷劳累所致。医生告诫他千万不能再干弯腰时间过长的重体力活。
从十六岁开始寻找的这个试图推翻贫穷的支点,忽然间灰飞烟灭。可是上要奉养年近七旬的老父,下要抚养正上初中的妹妹,自己只有四年级的文化,不能做重体力活,又没有什么社会关系,条条道路似乎都通向绝境--二十四岁的向炳伟再一次被命运抛弃在人生的荒漠之中。
向炳伟一边忍着腰痛,坚持干瓦工以维持生计,一边苦苦寻找着一个哪怕是极小的生存之机。一九八零年阳春三月的一天,炳伟家里来了两位客人奉代权夫妇,闲谈中得知他们在南郑湘水寺小镇上刚开了一个缝纫店。急于摆脱困境的向炳伟在忧闷彷徨和守候中终于抓住了这个拜师学艺的机会。
第一件事是变卖掉自己身上唯一可变卖的一块蝴蝶牌手表,到商店里左挑右选、尽其所有的一百一十五元买了一台断了机架减价的敦煌牌脚踏缝纫机;第二件事是向工友们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作为生活费留给父亲和妹妹,向炳伟背着他断了腿的缝纫机告别家乡踏上了求生之路。
起初,操惯瓦刀的手拈针引线怎么也不听使唤,十分地笨拙。刚开始师傅还比较耐心,没过几天就不耐烦了,经常是指点几句然后就开始长一声短一声叹气。自尊心极强的他,那些日子是在衣服堆里渡过的,他把自己全部身心、每一分钟都用在了缝纫上。从师傅那儿学不到的,就从书上学,而且注重全面地掌握缝制、裁剪、熨烫、锁眼等技术。
冬天的夜晚,寒风呼啸着透过窗棂直扑四壁。向炳伟坐在机子边加班干活或者读书。他不时地揉着布满冻疮的手,实在忍不住时就在斗室里一圈圈地跳动取暖,来恢复冻僵的腿脚的知觉。转眼已近年底,向炳伟在一段潜心苦练之后,学会了做中山装、男女裤、衬衣等。
或许当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从缝缝补补发展到后来做成衣。1984年,汉中市一家公司搞了一批日本生产的旧西服,以15元一件的价格倾销,买者云集。“我一定要让中国人穿上中国人制作的西服。”这和当时稻盛和夫先生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KDDI时的初衷----要让日本国民享受更优惠的通信费用的利他精神如出一辙。
此时,只读过4年书的向炳伟通过看一些时装书,开始把目光盯在西服制作上。为招徕顾客,他还把门口的牌子换上一个正式的店名“新时代服装店”。由于他做的衣服合身,找他做西服的人常常把小店挤得满满当当。
1987年,靠着5000元贷款,“汉中市伟志西服厂”正式成立,向炳伟从缝纫店主变成一名厂长,他的西服制作也从手工作坊扩展为流水线作业。“伟志西服厂”以稳定的生产投入、好的质量和模范纳税户的形象在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的呵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对我来说,最大的机遇应该是1992年。”向炳伟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私营企业的地位从有益补充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私营经济在历经三年徘徊后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当年9月,“伟志西服厂”更名为“陕西伟志服装有限公司”,向炳伟任总经理。他把这家陕南小厂的第一家分公司开到西安繁华的东大街上。
1994年,伟志终于以超常规的发展跨上了时代快车。集团顺利导入CI工程,设立销售网点近50个,销售突破2000万大关,上缴税金过百万。向炳伟曾力排众议,坚持在全国首家提出“不满意便退钱”的承诺,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其获得的卓越信誉被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公众信誉良好企业”,同时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服装企业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最高奖――保护消费者杯;伟志产品则被评为首批“陕西名牌”;向炳伟则成为陕西省十大新闻人物,整个伟志和近千名伟志人被人们当作“秦巴山区”一个“谜”在谈论着。
1996年,向炳伟提出三大产品论,作为一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还应该有人才产品和精神产品。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伟志集团和陕西省最著名的院校---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深度合作,成立“伟志-交大管理学校”,邀请全球名师,来为公司领导干部授课,定向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他经常亲自授课,尤其对于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方面非常重视。也就在这一年,向炳伟提出″十万年薪向全国聘副总″,开始二次创业。集团进入并连续荣获″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总额、利税总额百强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服务企业″,并跻身″全国私营企业500强″.
1998年7月,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挂牌,向炳伟成为这个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这一次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实了伟志集团未来发展的根基,也顶住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服装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企业一举在山西、河南等省份扩张了400多家专卖店。也在同一年公司顺利实施了整体股份改制,成立了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看来,生命的重量总是和所能承受的苦难是成正比的,新东方教父俞敏洪,坦言其成功是能够挺立在失败、孤独与屈辱的废墟上。马云说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熬出来的,其实何止成功的企业家是熬出来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熬出来的,关键是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和生命去等待,在默默耕耘和潜心修炼中等待春天的到来。
用行动来诠释“敬天爱人”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地球人都知道的08年0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就在这个被称为“国难日”的第三天,也就是08年5月14日早晨7时,向炳伟更不会忘记,他本来应该坐飞机去香港,赶赴公司事先安排的一趟商务行程。可前一天晚上的电视画面,一直在刺痛着他的心。
他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四川绵竹的一个小镇,伤亡惨重,废墟下的人还在呼救……我辗转难眠,估计类似情况的镇子、村子肯定还有,因此即刻就想前往救灾。虽然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救灾,派往大量人力、财力,但我想,肯定有顾及不上的地方,我去一定能帮助灾区做些事情,比如:寻找废墟中的生还者;送去生活必需品;转运伤员;陪伴安慰伤亡人员的家属等。
这样的想法立即遭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当然,我知道,这些反对是有道理的:我们没有专业的救援知识,也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救灾经验;我是公司的领导者,而且灾区情况还不稳定,我去灾区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但是重灾区遇到的是生死问题,也许一个馒头一瓶水就能救活一个人,而我们企业的经营只是赚钱多少的问题。企业既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环境的分享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更何况,相对于个人,企业又是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我们企业的条件,也比个体的志愿者要好得多,我们可以一下子就有四辆车,也有卫星电话、帐篷等。而且,我亲自到灾区,能成为大家的一种心理的依靠;其次我有组织能力,看到最真实的情况,才可以组织有效的救援。考虑到这些,坚定了我去灾区的决心。
于是,安排好公司的工作后,我带领公司的10名员工来到了四川青川灾区,从15日一直干到27日。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志愿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理想。
我们此行,虽历经多次余震、塌方、路桥塌陷的危险,虽经历疲劳、饥饿、淋雨的艰苦,但是在灾区群众最危难的时候,用上了我们送去的帐篷、棉被,吃上了我们送去的馒头,喝上了我们运去的矿泉水——我们觉得很值。
向炳伟跪拜上苍为灾区死难和活着的同胞祈祷。
亲身在一线灾区体验到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严重灾难,对我们的思想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看到那么多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人,没饭吃的人,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苦,什么是难,平时遇到的很多都不是困难,活着就好!这次行动,让我们这些人变得更坚强,也更平和了。
而且,我们此行,也让伟志的员工参与救灾的热情更高了。有更多的员工愿意当志愿者,也有不少员工愿意抚养孤儿,捐款、捐血者也都很踊跃。我们去救灾了,留下来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却更加努力,也更加配合我们在一线的事,冒着余震危险为我们做准备。我们在川期间,员工们对小分队的人非常关心,每天都给我们发短信,表达牵挂和祝福之情,使我们的队员深受感动,公司员工还对救援队人员家属非常照顾。可以说,我们此行让我们的公司更和谐了。
地震灾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天地无常,人生无常,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应该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学会相互理解,学会互相帮助,从而使我们的管理过程中有更多的互助协作,这会对我们文化的和谐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大爱无疆:真爱无边,撼动心弦
特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重灾区手机难打通,电视看不到,报纸送不来,救助站的灾区人民信息闭塞。灾区人民的孩子没有书读,精神沉浸在痛苦的记忆里。5月25日,向炳伟在帐篷里奋笔写下了《致灾区父老兄弟姐妹的信》,信中说:
敬爱的灾区父母兄弟姐妹们:
您们受苦了!
我在12岁时,也与您们一样遭遇灾难,家里房子和所有家产被烧光,母亲又病倒了,没有钱治疗,粮食短缺,只能靠菜叶、红薯、豆渣充饥,也勉强能吃个半饱,最终母亲还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中去世,年仅49岁。家里陷入极度贫困,交不起学费,我被迫辍学,还要割猪(牛)草、放羊、种地,以挣上每天约三角钱与家人艰难度日。
24岁时,日子刚有好转,又因劳累过度,导致腰肌劳损,日子又无法过下去,只好改学裁缝以求快速获得求生之所。历经各种艰难挫折后,终于在28岁时,过上了再也不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好日子”。
自31岁创办企业至今,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回顾总结如下:一是无论遭遇多大灾难,都不怨天尤人,不消沉,不灰心,坚定生活的信念;二是从挣一分钱、种一两粮做起,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抗争下去,生活一定会慢慢好起来;三是以感恩的心和助人的态度去生活,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周围的人。这样,不仅自己能生活地更好,还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现在国家极为重视重建家园工作,国内外很多机构和民众都给予了很多帮助。我相信,咱们灾区人民是坚强的,是震不垮的!我坚信,在我们坚强、勤劳、智慧的灾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向炳伟 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8年5月25日
向炳伟先生的这封信,相信再稚嫩的心灵和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出里面所饱含真诚和祈福!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是可以超越疆界、超越时空,穿透历史,这个东西就叫爱。大爱无疆,真爱无界!
王伟
2009-11-08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