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


 

  

近期,2009诺贝尔奖陆续揭晓。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华裔美籍科学家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迄今为止,第十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历年的诺贝尔奖都牵动国人的神经,中国人是否能问鼎这一国际荣誉成了举国关注的事情,并且经常被上纲上线,牵扯到政治范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既向往又排斥,若即若离。在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已有十名华裔人员获得诺贝尔奖,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达赖、高行健、钱永健以及高锟,目前国内仅承认8名,达赖和高行健因政治背景并未获得内地的承认。

但是,看过这些受承认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简历的,都非常清楚两点:第一,他们不是中国国籍;第二,他们在内地没有受到任何教育,或者仅接受过极少的教育,而且在国内所受的教育还是在民国时期而非新中国时期。在明晰了这两个问题后,就应该知道中国人之所以没法获得诺贝尔奖,除了中国的环境,最明显的短板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

中国的教育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对于教育体制上,多年来依旧是换汤不换药、旧衣新穿。从苏联抄袭过来的教育方针及阉割后的西方课程内容,导致了今日的中国教育是“四不像”状态。可以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最无聊的教育,它所教育学生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中国经常自诩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国,但在近代的几次文化冲击下,文化已基本断裂。五四运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更加疯狂地消灭了传统文化思想,铲除了许多文化遗产。随着打开国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思潮与国内思潮的猛烈碰击,原有仅存的文化遗产又被逐渐同化甚至吞噬,中国眼下的文化内涵在逐渐丧失。

中国学生自小没有被训练思维能力,所谓哲学和智慧,几乎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被认真重视过,中国的学生在中国矛盾的教育体制下被灌溉着许多子虚乌有的内容,教材里的许多事迹被陆续揭发是捏造出来的,为的是塑造一些人、一些精神,以图教会孩子们盲从“英雄人物”。整个教育系统,没有一种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中国的孩子们越读书越迷茫,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相比较之下,民国时期的教育环境和思想会令当代的教育蒙羞。在民国时期教育有两套逻辑思维理念主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说是包括印度哲学在内的三套哲学教育体系),这使得民国的教育上、学术研究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人才济济。但是,在1949年后东方逻辑思维教育被取缔了,西方哲学教育高不成低不就,等于废掉了。

中国的畸形教育体制下,精英教育贯穿教育的主线,自小把孩子们培养成应试教育的工具,孩子们从“学生”变为“考生”,所学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孩子们的自主创新和思维能力被抑制。这种方法是极其错误的,很多人经常批判古代的教育是折腾小孩子,让小孩子背诵古诗古文,不求甚解。但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科学根据的,根据研究,小孩子的记忆力在小时候是最为强盛的,理解能力在12岁后获得高度提升,也就是说小孩子其实并不需要教会他所学知识的意思,而只需要让他背诵最有用的东西,在他长大后便教会他理解,如此一来,小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便得到最有潜力的发挥。

教育是贵求新的,正如诺贝尔奖的精神,也是突出强调创新,要超越前人而有益于今人,才是诺贝尔奖考量的标准。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在目前是无法创造出这样的平台,让中国的孩子们去创新去发展的。政治所限、国情所限,都让中国的教育井底观天,走不出这个寰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