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季末。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一面力争拿出靓丽的业绩,另一面还不能因为信贷的冒进动作而吸引有关部门的“目光”。
于是,在9月的最后几天,一些有资本约束压力的银行选择了严控信贷总量,比如提高贴现利率,减持信贷资产,尤其是票据;而暂时没有资本约束压力的银行,也在减持手中的票据,并有节制地受让其他银行的信贷资产。
近日,多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季末、年末的“调仓”乃正常现象,尤其是相关部门已对一些信贷增长过快的机构采取重启定向票据、限制市场准入等措施,加上资本补充的新规正在酝酿中,眼下更是不敢“引火上身”。
这种“调仓”行为首先反映在票据市场上。6月末的转贴现报价中,买盘占据上风;9月末,卖盘成为主力。贴现利率也因为“调仓”而产生异动,直贴利率自9月25日开始陡升,转贴现利率也比8月末更高。
9月29日,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提醒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信贷消失”的现象可能会重现,即一笔信贷资产通过在两家银行机构之间的转让(业内称之为“双卖”),最终两家银行的信贷规模中都不会体现该笔贷款。这类业务在贷款规模受控制时期屡见不鲜。
他分析,8月份因为“双卖”消失的信贷规模在1000亿-2000亿元,9月份此类现象依然会存在,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信贷增量数据可能会比实际情况小。这一判断也得到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的认可。
出票,出票!
临近9月底,一些银行的票据业务人员遇到这样的尴尬——企业抱怨贴现利率太高,但银行也有难言之隐,他们需要控制贷款总量。
一票据网站数据显示,9月25日,长三角地区的票据直贴利率突然大幅上扬,由前一交易日的2.30%(年率,下同)上涨至2.76%,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将直贴利率提高到2.8%以上。
直贴利率陡升,反映出银行主动持有票据资产的意愿大大下降,半个月前直贴利率还停留在2.2%左右。前述股份制银行管理人士称,有些资本金不足的银行为了控制贷款总量,只好提高直贴利率,令企业知难而退。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转贴现市场上,银行的买入报价也较为清淡。9月29日,转贴现买入报价的加权利率为2.56%,而一个月之前,该利率在2.1%之内。意味着银行在直贴和转贴两个市场上,买入票据的意愿均出现下降。
相反,转贴现卖出报价活跃。中国票据网统计显示,自9月11日以来,参与转贴现报价的机构中,以卖出报价为主。
9月29日,转贴卖出报价的加权利率为2.21%,前一天为2.31%,而上个月该利率仅为2%左右。卖出报价的利率上升,意味着卖出方愿意牺牲收益来压降票据资产规模。
“几家大行最近都不收票了,我们也在卖票,所以价格就上来了。”9月29日,一家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三季度贷款增长较快,需要通过压缩票据来控制信贷规模,避免季末冲高,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他还发现,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最近有些银行不断向外转让信贷资产,受让者自然是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
“前一阵子我们买了一些信贷资产,但月底已暂停。”他说。另一家股份制银行资金部交易员表示,一些大行也参与到转出信贷资产的阵营之中。
“消失”的信贷
银行“调仓”有着明显的时点因素。因为每逢季末,上市银行和规模较大的非上市银行均需要对外披露报表,监管部门也会跟踪。
对此,前述股份制银行管理层人士称,季末所看到的资产转让并非长期行为,过了月底还会回购。在一些资产转让的过程中,有“双卖”业务的成分,出让方和受让方都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均不计入自身的信贷规模。
“双卖”业务的操作手法并不复杂,出让一方以卖断方式将信贷资产转出,不再计入表内;而受让一方则以买入返售(出让方需要回购)方式受让该笔资产,也不需要计入信贷规模。
当业务发生时,双方需要签署两份合同。以转让方为例,实际上有两笔业务的协议——当期的卖断和远期的回购。对外披露时,双方各拿出一份合同,转让方出示的是卖断合同,受让方出示的是出让方的回购合同(或买入返售协议),这成为双方均不入账的正当理由。
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测算,当前“双卖”业务活跃,8月份因“双卖”而消失的贷款规模在1000亿至2000亿元左右。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形式上的资产卖断,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在某一时点控制信贷总量规模,改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第二,使该项资产的收益得到兑现。第三,因为资产转出,针对该项资产的拨备支出自然冲回。可见,二、三两项都会改善当期的利润表现。
比如,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季末通过转贴现方式卖断20亿元的票据资产,又于下月进行回购,一出一进,就使该分行的账面增加了上千万元的利润。
银行季末忙“调仓” 票据资产遭清洗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