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三位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9日宣布,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3人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纳特是自1964年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他们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据悉,上述3人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核糖体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了解核糖体的工作机制对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阿达·约纳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犹太人家庭。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工作。约纳特曾因细菌抗药性方面的研究于2008年获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设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评审委员会说,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托马斯·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M R 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在耶鲁大学工作,现为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结晶学。评审委员会说:“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决(这一研究中的)‘相位问题’(phase problem )。”施泰茨利用X光结晶学和分子生物学摸清蛋白质及核酸的构造和运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基因表达、复制和重组。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吉登伯勒姆,目前持有美国国籍。拉马克里希南1971年获印度巴罗达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大学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82年至1999年曾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为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研究员。评审委员会说,拉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体研究得以精确测量一些数值,从而突破先前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