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今天写微博认为牛文文“神话”创业家,表示"创业与在大公司打工仅仅是不同性格和追求的人的不同职业生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对此我是很不认同的。我并不否认打工的意义,我自己就是个打工的,但我仍然认为鉴于创新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应该“神话”创业家,因为他们真的非常伟大,付出了常人所不知的努力和代价。
我这里想说一个我熟悉的,连环创业家,同时也是我硕士时期老师Ringo的例子。
Ringo是我在CUHK读NEW MEDIA硕士时最喜欢的老师之一,他在香港成功创立一家IT企业后,舍弃创始人身份只身来到北京创业,进入网络视频领域,成立魔厨网。Ringo是那种聪明、勤奋、专业知识丰富、待人接物没的说的好男人,但是06年的内地的互联网视频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香港人在大陆,并没有特别优势,连做事的规范态度(例如版权意识),在一个的草莽时代反而成为限制。
后来好像由于与投资方的分歧问题,Ringo离开魔厨。进军大陆市场失败的Ringo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回港成立一家做高清网络视频技术的公司,目标是做华文的hulu,只是这次主攻香港市场,北京只作为研发基地。后来得知因为金融风暴,这家新公司再次被迫关闭。转眼间我们也有1年没有联系。因为知道他的不顺,作为一个男人、又是老师,是我崇敬的人,反而不像普通朋友,可以安慰。面对他我只会觉得不知该从何说起,怕他觉得不开心。不知道Ringo理解我的心情吗?
创业真的是件需要勇气和运气的事情,如Ringo所说,对于创业的人来说,即使是絕頂聰明,也只可以改變整件事的15%,再靠勤力可以多改變15%,但仍有 70%不能控制!所以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异数。就凭这一点,创业家就配得上“伟大”一词。
下面是我搜到的一篇关于Ringo的旧文,读来还是很有感触,这里与大家分享:
---
WiseSearch創辦人林永君 不愛穩定愛開荒
當慧科搜索(WiseSearch)已成為各大傳媒與大學生的「日用品」,每月營業額接近千萬之際,林永君請辭了。
林永君是慧科訊業的創辦人,至今仍是股東之一,3月開始已由營運總監變成顧問,淡出由他一手帶大、有逾10年感情的「孩子」。他正在由零開始,照顧另一個「初生寶寶」。
無法停下來,因為只有不斷創業,才能滋養連環創業家(Serial Entrepreneur)的生命。
1998年,慧科訊業成立之初,曾經訪問當時的行政總裁林永君,了解網上剪報業務在香港的前景。再次見面,他已經是維視時代(VDO)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職銜與工作據點,都以大陸為依歸。
在香港,新公司的主事人都在家工作,以Blackberry互通訊息。於是,林永君約記者到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見面。那是他「發?[」的地方,慧科搜索技術就是在這裡研發出來。
剛剛35歲的林永君,8年來外貌變化不大,但面對記者,舉手投足一問一答,卻已自如多了。
捨慧科投身魔廚
坐在偌大的閱讀室裡,他興致勃勃地解釋新業務——娛網「魔廚」(http://www.moochi.com),先攻內地市場,再打香港、台灣、日本主意。現時管理層共6名香港人,15名員工為北京人,目標在5年內達上市規模,5年內做到投資額10倍的生意。慧科收入靠訂戶,魔廚卻依賴廣告與流動電話增值服務。曾幾何時,他說過「從不提供免費服務,要真金白銀收錢」。
他燦爛地笑﹕「不同啦。在十年前的環境看,這群消費者太年輕,才十幾歲,沒太多產品適合他們,不夠廣告商支持。但這班十幾歲的小朋友,現在已經廿幾歲了,生命裡一開始就有互聯網,問他們有沒有看過報紙﹖應該無,開始已經看Yahoo!、mingpao.com。同樣地,他們沒買過CD,全部只聽MP3,所以估計他們的娛樂習慣也會延續下去,我們現在正提供這個模式的娛樂給他們。」
他指大陸互聯網用戶的官方數字為1.2億,六成在30歲以下。又有報告指大陸約有100億人民幣的廣告市場,只要花3至4%在互聯網上,已經是一個價值3至4億的「大餅」。
這個「餅」,吸引了林永君離開他由零做起的慧科。慧科由8人小組做到200員工,由最初18個月只總共做得200萬生意,到現時每月近千萬的營業額,林永君付出過不少心力。
10年一個新業務
開業初期,才27歲的林永君與同事試過一兩個月無法支薪,咬牙關捱過去。1999年,為了打開大陸市場,他揹一大箱即食麵,拿一張早年在中大做研究時得到的《人民日報》主任的卡片,厚臉皮跑上北京,成功遊說中央、地方與行業報張,加盟慧科。
2000年,科網陸續爆破,創業投資公司(Venture Capital)不再注資。客戶中的網站公司相繼倒閉,他要靠現有資金捱至收支平衡。他說﹕「所以那時關掉台灣和上海的辦事處,總共裁掉40人。我想過捱不過去,但也每天希望收益升、成本跌。」2001年再全體減人工近兩成,終於在2003年做到收支平衡,還有純利,可以再請人、加薪。
捨慧科全力搞VDO,林永君說﹕「好像兒子已大學畢業,出來工作,識行識走服務到客戶了。我知道自己的價值也愈來愈細。」而且,他也愛上創業﹕「有些人有錢,做投資者﹔有些喜歡打工,不愛冒風險。我卻是一個serial entrepreneur,一個不斷重複創業的人,我覺得幾好玩。」
他說﹕「我跟自己講,沒理由一世人做一間公司,無論幾好玩也好,大概8至10年要開一個新的業務。」他以歷史支持論點﹕1971年,半導體巨人英特爾上市﹔1986年到微軟﹔1996年是Yahoo!﹔2004年是Google。大概每10年出一個新科技。
期望十年一變的林永君,擅長開荒,也擅長籌集資金創業。VDO已獲香港和日本的「天使投資者」各注資150萬美元﹔慧科也最初也得過800萬美元的創業投資資金。除了得到他在中大讀碩士的老師張國偉教授,從美國帶來創業投資的新觀點外,林永君其實在九龍華仁讀書時,已是「搵錢專家」。
為學校搞音樂會、搞籌款活動,他經常負責「開源」找贊助,而且總有辦法達標。林永君笑得很自豪,很華仁仔﹕「搞步行籌款,十幾廿萬實有啦。」
30%的成功機會
他有一套籌款方程式﹕「籌款一定要有件事,例如要起電腦室,要有個預算出來,清清楚楚要多少錢,有多少人籌多少錢就夠數,就會達到目標。跟住製造些好消息,炒作一下﹕咦,真是就夠數了﹗」
籌物資,他更有點子﹕「賣物會zero budget,要籌到價值約30萬的禮物。」問身居要職的舊生,通常願意捐出公司貨尾,那年他得到一件施華洛世奇的水晶。30名男生又分成4組走堂「掃」工廠,他說﹕「那時你行長沙灣、我行葵湧,係咁敲門問有無貨尾。個幾星期已夠數。」
成功的創業家,創業路一帆風順,運氣之外,還靠勤力與用腦。他是這樣教兩個9歲與10歲的兒子的﹕「有些人好彩,行街執到錢,但都有原因喎,首先他想執錢便要不斷望地下,愈望得多,愈大機會執到錢﹔第二,要用用腦,選沒人行的街,哪有人跌錢﹖絕頂聰明可以改變整件事15%,勤力可以改變15%,雖然仍有 70%不能控制,但由於已做了30%,比起別人不做,只想好彩的,成功機會多了30%。」他一口氣地告訴兒子,也告訴記者,人生,就是如此。
創業前 先開家庭「股東會議」
早婚,讓林永君安心發展事業,但創辦慧科時,兩個兒子才1、2歲,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他笑說﹕「有前輩教過我的,要創業,家庭支持很重要,所以他教我要先開家裡的『股東會議』,才好創業,再開公司的『股東會議』。」他要得家人同意,少了在家的時間,而且要計數,計積蓄、計最少家用開支,作最壞的打算。
一直租樓的林永君,認為不用供樓,壓力已經小得多。他說﹕「很多朋友工作幾年,儲錢買樓結婚,不久生仔。最初供樓跟生仔,再供退休計劃,一世人供供就供到退休。」對此他一點不認同。
林永君解釋﹕「很簡單,一買樓已壓住筆首期,例如值300萬的樓,一開始付100萬,再加上每個月供的錢,比租金多出5至6千元。現時任何一個基金都可以提供每年5至7%的回報,以20年計,原本的100萬,與每個月多付的數千元,若用來供一個基金,每條數20年後都各自可以有100萬的利息回報。」他指若物業20年後升少過200至300萬,已是一盤虧本的數。
今次要北上,他跟家人開了兩次「股東會議」,除了計數,還要經常離港。他說﹕「我承諾她每個月最少有一星期和兩個週末在香港。」小朋友倒十分興奮,經常問爸爸網站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