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开博客最多的是什么群体?[图]


 

诗人们说:网络使诗歌复兴

  “如今在网络上开博客最多的群体是诗人群体,仅仅据新浪博客的调查统计,诗人群体的博客量就有300万左右,”昨天,刚刚获得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的洪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网络时代特别适合诗歌发展,可以说,网络使诗歌复兴。”

  近年来,关于诗歌边缘化的说法甚嚣尘上,别说写诗、品诗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心中知道的诗恐怕仅仅限于教科书里学过的几首唐诗宋词。洪烛也不否认这样的现实,他说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人们普遍追求大众娱乐文化,漫画、流行歌曲、肥皂剧,确实把诗歌这种一直以来被奉为精英文化的艺术形式挤到了边边角角里了。

  “而互联网的普及给诗歌提供了一个复兴的机遇,我们开始进入到了全民写诗的时代。”洪烛举例说,当年他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念书的时候,要让人知道自己的诗歌是很难的,因为必须在有限的几本全国性诗歌刊物上发表作品才行,“现在不同了,什么时候灵感来了,感悟来了,在博客上论坛上发一篇就行,简捷方便,没有门槛。”洪烛说,不要以为写诗只是文人的事,他认识的好几位商界朋友在谈生意的间隙、在飞机上的空闲期,都会在微博里写上几句诗歌。“并不要求写得多好,韵律用词不用像专业诗刊上发表的那样要求严格,纯粹是放松心情。”

  这次获奖的唯一女诗人金铃子也觉得诗歌的繁荣必须要有全民的参与。

  “就像金字塔,专业诗人是塔尖,代表着最高水平,而塔基必须是广大爱诗的人们。有人说网络上良莠混杂,太多太乱,其实没有量,就不可能有质。”洪烛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他说如果没有当年遍布九州的票友也不会成就梅兰芳。“诗歌作为文学中的轻骑兵,在快节奏的今天,不但不会被抛弃,更是会借助网络的平台繁荣。”另一位徐志摩诗歌奖的诗人阎志说。[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中国新诗与时代同复兴

  本报讯(记者 刘慧 王国锋)一首《再别康桥》,让诗人徐志摩站在了“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的前沿。海宁作为诗人的故乡,更是充满了对诗人的眷恋之情——10月20日,中国诗歌学会、省作协和海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让中国诗坛再次喧闹起来。

  “诗歌,应该永远是一个时代的先锋”。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吉狄马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诗正在复兴,正在重振雄风。纵观刚刚荣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的作品,无论河北刘福君的《母亲》、浙江陈人杰的《回家》、重庆金铃子的《奢华倾城》、北京洪烛的《我的西》,还是湖北阎志的《明天的诗篇》,都呈现了当代中国新诗对乡村品格、故土家园、人性大爱的吟唱与叙述。

  新诗的兴旺,还表现在草根诗人的活动频繁。百家诗歌网站的论坛上,每天都会上传很多的新诗习作,不少诗人的博客上经常出现一些精彩的好诗。纸质媒体、诗歌报刊这几年也纷纷扩容,新诗发表交流的平台大大拓宽了,新作者不断涌现,优秀诗人脱颖而出,诗歌选本、个人专集层出不穷,民间诗刊影响日益扩大。单是浙江2009年就创办了两本诗集:双月刊《诗江南》和大型诗歌丛刊《星河》。当今新诗正在走向复兴,走向繁荣。[浙江日报]  

 

               商业社会诗歌真的无用吗[南湖晚报 ]

“我也是你们这个年纪开始写诗的,和同学们在一起,我这个70多岁的老人觉得年轻了。”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晓雪面对海宁市高级中学的学生有感而发。昨天上午,参加第二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的诗人们兵分两路,走进海宁市高级中学和宏达学校,跟文学社团的学生交流互动。

诗人们和孩子交流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由晓雪率领的一行人马,来到了海宁市高级中学,与该校紫薇文学社的学生们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在诗人队伍中,就有前天刚获奖的金铃子和洪烛。

据了解,海宁市高级中学紫薇文学社成立于1987年,多年来涌现了不少热爱艺术、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准诗人”。目前,文学社有社员200余人,每年都会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朗诵比赛,学校的刊物中也会有诗歌的专题。虽然学生们参加过不少朗诵比赛,但在诗人面前朗诵,还是第一次,不过学生们发挥出色,毫不怯场。

“让老荷马去歌颂他的阿伽门农吧,我只崇拜成吉思汗,真遗憾自己出生得晚了……”高二学生张豪聪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朗诵,颇有“乱世出英雄,可惜我不生在乱世”的气魄。“在洪烛老师面前朗诵,和其他时候没有差别。”自信的他也让原作者洪烛听了之后赞不绝口。“听得出来,你对历史充满激情,我当时写诗就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洪烛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说。

学生抛出尖锐问题

“在现代商业社会,有人说诗歌无用,物欲横流的年代,诗人还能立足吗?”在自由交流的时间,一位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或许这个疑惑在他们心中由来已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来向诗人们讨教讨教。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诗人胡雨泽见招拆招。他首先妙解“诗”字,得出诗是所有人内心的一种祈望。“一个社会没有诗就等于没有灵魂。”胡雨泽接着说,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诗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纽带。“别以为诗人都很穷酸,在现代社会,很多诗人都很富足。现在的诗人必须投身社会,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胡雨泽的一番精彩演说得到了学生们最热烈的掌声。其实,胡雨泽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除了诗人这个身份外,另一个社会角色则是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文化与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告诉学生,诗人并不等于穷酸迂腐。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姚福昌说:“徐志摩诗歌节为学生提供了与诗人面对面交流的好机会,让他们更加亲近诗歌,亲近自己的感情,机会实在很难得。”

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 获奖名单 
1、洪烛(北京)《我的西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2月第一版

2、阎志(湖北)《明天的诗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月第一版

3、陈人杰(浙江)《回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1月第一版

4、刘福君(河北)《母亲》(作家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

5、金铃子(重庆)《奢华倾城》(长征出版社,20084 
  
授  奖  

洪烛诗集《我的西域》授奖评语 

洪烛是一位有文学抱负的青年作家,少年即有文名。20多年来笔耕不辍,新作迭出,且始终保持在一定的质量水准线上,在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的西域》是其近年游历、探访中国西部之后的一部力作,它的厚重、独特,主要基于诗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对信仰、理想的重塑。这于平民化立场的过度提倡引发的价值混乱、道德失范之现世精神状况无疑是一种反驳的努力,浸透着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二,集中体现了诗人细致绵密的创作思维特点。敏感、敏锐,穿透力强,和西部的苍茫辽阔恰成对应。所以《我的西域》的成功,既是人力为之,又有某种“天意”;三,诗人对叙事元素与抒情元素的平衡掌控适当。故事不粘滞,颂赞得体——准确勾勒出了现代人的访古朝圣之姿、之态、之幽情。 

 

阎志诗集《明天的诗篇》授奖评语: 

    在诗人阎志迄今为止的诗歌创作中,其怀乡诗的创作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分量与位置。阎志的怀乡诗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诗不尽相同,诗人在处理乡土情感与城市经验的内在冲突时,始终隐含着一种现代性的视野,因而,诗人在怀乡诗中所充分抒发的纯粹而饱满的乡土(乡村)情感,因其与历史进程的内在抵牾而彰显出浓郁的悲剧意味。诗人在怀乡诗中对于乡村、田园、故乡等心灵风景不断颓败与消逝命运的挽歌式吟唱与叙述,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乡村历史宿命的寓言性证词,这是阎志怀乡诗重要而独特的诗歌文化价值之所在。综观阎志的全部诗歌创作,其语言审美风格以单纯、质朴、亲切、深沉见长,诗人并不刻意追求复杂的技艺与深邃的思想,而是将对自身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沉潜、深刻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投射到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与书写之中,他的诗歌充盈着丰富的生命细节与细腻、真挚的情感体验,其诗歌逼近本真的人文抒情品质,带给读者那类技巧性诗歌通常难以带来的一种淡淡而又回味悠长的审美感动,以回归心灵与灵魂的方式有力的凸显出其诗歌与土地紧密连系而产生的动人艺术力量。 

 

陈人杰诗集《回家》授奖评语 

从乡村里出来的陈人杰保持着乡村的基本品格:真挚、质朴、直爽与豁达,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和亲缘关系的依赖,对底层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仰望天空的习惯,单调的童年生活所滋养的旺盛的想象力。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亲人的离去仿佛剜去了他心头的肉,使他悲痛欲绝;这种真切的疼痛感弥漫在他的诗句中,催人泪下。是的,他把中国的乡村形象乌托邦化了,赋予了形而上的精神的信仰和力量。他要真正守护的是象征着某种精神文化和价值理想的乡村,这样的乡村可能不仅仅属于中国人而属于全人类,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他的思想深处没有东西方的对立。然而,可能正是因为他守“乡”心切,他对城市采取了否定的姿态,在他的价值判断体系中,有着明显的城乡紧张关系:农民工进城是为了讨更好的生活,但更好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连本来可以享受到的都被城市的虎口褫夺了。诗人自己本来由于才华和努力,在城市里取得了相当优裕的物质生活环境;但他的心灵似乎从未曾安顿,子夜突醒,他时时感到自我被撕裂,因此他的很多诗句是断裂的。   

 

刘福君诗集《母亲》授奖评语 

    在诗人最新出版的诗集《母亲》中,刘福君呈现了当代乡土诗歌的另一种风貌:他以自己的母亲作为人生情感的屏幕,通过一幕幕围绕母亲展开的真切的回忆场景,诗人一方面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母亲形象,在她身上,许多古老而质朴的价值观念获得了具体的体现;另一方面,诗人也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投射到这一屏幕中去经受新的检验。每当诗人把内在的观察移向对母亲的回忆时,诗人的内心都会获得一种持久而强大的精神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母亲的关系也意味着诗人自身与养育我们的大地的交流。刘福君的这些诗,散发着独特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诗歌情调上,它们因真实而饱满,在诗歌语言上,它们因质朴而具有一种令人难忘的特色。  

 

金铃子诗集《奢华倾城》授奖评语 

金铃子的诗,整体而言,有一种率性、洒脱的气势:长则恣肆,如疾风暴雨,裹挟一切;短则寥寥几行,似匕首一亮,直逼人心。无论通篇谋划,还是跨行断句,金铃子的语言个性都是扑面而来的。爱情,是她最钟爱的主题。但她是一位广阔意义上的爱情诗人,因为爱对她来说,既是万物,也是虚无,既可以献给某个人,更向着生命本身。在爱这个天空般广阔的主题上,金铃子的才情和智性,她的激烈和冷静,还有她的迷茫,她的虚无,都得到了语言上的活泼泼呈现和形而上的阐释。当她把“一己感情”升华到“全部生命”的高度上来认知时,她的诗就把感性的尖锐和智性的深刻结合到了一起,进而获得了一种神秘性。诗集《奢华倾城》足以证明,金铃子是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