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录取丑闻警示中国大学改革


最近,发生在伊利诺斯大学的录取丑闻,引起一系列大学高官的辞职。伊利诺斯大学系统的总校长B. Joseph White于十月初辞职。十月二十日,伊利诺斯大学最大的校园Urbana-Champaign分校的校长Richard H. Herman也宣布辞职。该校的九名信托人(或称校董)也被要求辞职。其中信托人委员会主席已经递交了辞呈。另外,当地数位民选政治家因卷入此案被曝光,面临着政治生涯中的巨大危机。

 

事情起源于《芝加哥论坛报》五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该调查称伊利诺斯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在2005-2009年期间录取的学生中有些人受到特别照顾,引得州长Pat Quinn立即任命一个独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一有四万多学生的学校,这些年来的录取中竟有八百名学生被列入另册,作为重点关照的对象。当然,在八百个学生并非全不合格。事实上许多人不照顾也够格。美国大学录取本来就很灵活,并不仅看分数。录取过程也非常保密。公正与否很难说清楚。但是,分数和录取率总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这个调查小组发现,这八百个学生比起和他们处于同一分数水平的学生来,被录取的比例明显偏高。也就是说,至少从总体上看,他们肯定是受到照顾了。其中,有几个学生明显素质低于录取标准。他们包括在最近政治丑闻中一位罪犯的亲戚,包括因为丑闻下台的前州长推荐的学生,包括州议会议员和学校募捐人力挺的学生。

 

重要人物的子弟被打入另册而在大学录取中受到特别照顾,这在美国并不新鲜。特别是在私立学校,一直是个常规。道理很简单:一个常青藤的校友,把两千万美元的支票拍在桌子上,说是给母校的捐款,同时顺便提及,自己的宝贝儿子正在申请大学,最梦想的就是进自己的母校,以维持“家庭传统”。面对这样的财神,学校能不高抬贵手吗?对富裕校友子弟的照顾,几乎是美国私立大学的传统,大家一度还以此相标榜。直到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激化,这些名校优待校友的政策才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州立大学主要靠各州议会的拨款。只是除了这些“皇粮”外,各校还需要自行募捐。特别是名牌州立大学,校友实力很强,捐款甚至多。自然,捐款人的子弟受到照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是,毕竟州立大学主要是依靠纳税人的钱,此风远比不上私立大学为盛。更重要的是,州立大学依赖州议会的拨款。州议员是大学的衣食父母。如果议员跑到大学为某个学生说情,就成了滥用权力。这种另册的重点人物,在许多州立大学也有过。一经发现往往就成了丑闻。十几年前加州大学就出现过类似的丑闻。这次的不同是,丑闻曝出后不仅调查起来雷厉风行,而且所有卷入的人士都受牵连,被迫辞职,整个学校领导层为之大换血,震动了美国高教界。

 

这么剧烈的反响,反映了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大趋势:大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沿阵地,如果这里都守不住,其他方面就更难谈公平。目前美国经济危机深重,大学学费照涨不误,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大学录取要是摆不平,自然会民愤汹汹。

 

这一丑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启发甚多。如今要求大学自主权的呼声甚高,特别是在高考录取改革上,什么加分制度呀,自主招生呀,新的试验层出不穷。对此,笔者不胜忧虑。大学还靠政府拨款,要纳税人养活,那里有资格谈什么自主权?从伊利诺斯大学的丑闻看,连录取校长点名要的学生都成了罪状,乃至整个大学领导层一锅端,全部辞职。可见,拿纳税人钱的学校,不如此无法取信于民。

 

中国的大学录取制度应该改革。但是,改革的首务是社会公平。比如,按城乡人口比例招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则。一考定终身的方式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还是作弊最难的制度,应该看管好。贸然对这一考试方式修改,怕是会引发更多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