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官”难升


       廉“官”难升

       李源潮谈选官:重用“老实人”不用“老好人”。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写的一篇未曾发表的文章,如下: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播出后,掀起了新一轮对“做官”清廉的大议论,许多地方还要求党政官员集体收看该剧,并召开讨论会,谈对廉吏于成龙的认识和体会。
号称“清代第一廉吏”的于成龙,在笔者看来,其清政廉洁的根源除首先源自自幼所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内在因素外,另一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外界因素。于成龙官场一生,虽清廉如水身无长物,但官运却不因廉而贬,反而是官运因廉而亨通,官位不断上升,最后官至两江总督这样显赫、重要的位置。于成龙对自己的官位不断高升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这既是表明了事业的飞黄腾达,也实现了他做官为民、做大官为众民的事业理想。因此,每次升迁,他都从内心感激“皇恩浩荡”,这是极为重要的,于成龙做官的时代,遇上了开明通达、体察官情的皇帝。
      反过来我们这样想想,倘若于成龙做官的年代处于一个昏君的时代,一个阿谀奉承的时代,一个以进贡为重的时代,于成龙就是想做廉官,他可否做成?就算他做廉官,他能做到多大的廉官?能做多长时间的廉官?这些都是值得反问的问题,并且正确的答案可能还是:在这样的时代于成龙的廉官不会做大,也不会做久。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适于做廉官的时代太少,做廉官的人当不了大官,做廉官没有好下场的例子反倒特别多,于成龙的例子在封建时代,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他可说是中国封建朝代之特例。
      因此,现代社会学廉吏,号召做“廉官”,从于成龙之特例可吸取的经验之一是,要建立一套现代社会“廉吏”重用制,从而形成做“廉吏”有奔头,当“廉吏”会重用、能高升的用官环境,因为这可以实现做“廉官”虽无大钱可取,但可受到重用,从而实现个人做大官、干大事业的追求和理想,这是做官者最初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的。这样,就根除了“廉官”难升的状况。

       现在重视老实人的使用,说明廉官难升现象确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