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西安碑林隆重举行
钩沉历史遗存,研讨书法之谜。10月21日,被文博界、学术界、书法界广泛关注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碑林隆重举行,研讨会由西安碑林博物馆和文物出版社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文博、书协、院校等5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书法历史渊源,辨伪鉴真碑刻善本,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会议开幕式由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强跃主持,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研究员致开幕词,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先生及中国书协顾问、西安交通大学艺术馆馆长钟明善教授分别发言致贺。
文化宝库 指数碑林
研讨会 “西安碑林与汉唐碑刻”为主题,以“守望碑林、承传书法、深层研讨、扩大交流”为宗旨。50余位专家学者在开幕式后参观了碑林碑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连起先生在钟明善先生陪同下,边参观碑林边说:“西安是汉唐长安国都,其历史遗存之多、研究价值之高在全国可说是首屈一指,汉唐碑刻更是异常丰富,而西安碑林的集藏则最为浩富,成为书学典范和书法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是一座古老的文字宝库。因此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国美协理事、香港书画学会会长徐嘉煬先生告诉记者,西安碑林是书法艺术研究者、追摩者的朝圣之地,西安碑林的正大气象、浩瀚的文字碑刻、丰富精湛的历史遗存令人神往陶醉,在此举办研讨会有助于促进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扬光大,更有助于弘扬祖国的灿烂文化。
课题新颖 史论丰富
22日上午,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在东方大酒店开始了深层次的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玉池、中国书协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谷谿、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元军、上海博物馆书画处研究员陶喻之分别担任执行主席兼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邓宝剑的《“礼失而求诸野”南北朝碑到的意义》,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陕西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吴振锋的《三义叠加认知碑铭隶书的当代视角》,清华大学博士后周明聪的《研究西安碑林中(曹全碑>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大同大学云岗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殷宪的《“源模墓志”书迹以及志文所及北魏源氏的几个相关问题》,汉中博物馆研究员冯岁平的《分析北魏<石门铭)刊刻的一个现象》,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课题组组长仲威的《宋本(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版本先后次序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书法艺术浅论》,日本别府大学教授荒金大琳的《从雁塔圣教序制作的同州圣教序》,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祈小春的《王书的真相》,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侯开嘉的《西域文明的东播写颜真卿的书法创新》等十名专家依次登台演讲。各自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阐述了各自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秉承遗风 传承书学
“这次研讨会发表论文多、质量高,是历届研讨会成果最突出的一届,组织严密规范认真,与会学着阵容庞大是此次研讨会的几个突出特点。”闭幕式上苏士澍先生说,记得1993年举办第一届时,当时健在的老一代学者赵朴初、启功、董寿平、杨仁恺先生们就说,举办研讨会可以为学者切磋琢磨学问提供舞台,也可以为出版界与学者之间搭建互动桥梁,是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的有效途径。如今这个目的正在实现,且学术氛围逾来逾浓厚。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叶鹏飞、日本有限会社汉和堂社长陆宗润、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黄君、水赉佑、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博士王劲、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邵刚、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编辑部主任崔陟、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编审孙霞等。
成果丰硕 移师岳麓
研讨会论文集由碑林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出版,共收编论文51篇,约50万字。苏社长透露下一届研讨会应专家的呼吁,将提前于明年到湖南岳麓书院举行,西安碑林作为协办单位将一同参与,将以“简牍帛书研究”为主题。会议结束之后与会代表赴汉中参观考察了汉中摩崖、汉中博物馆、武侯祠等地的石刻遗存。
“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由1993年文物出版社在北京主办的“中国书法史论研讨会”发展而来,此后确定每两年举办一届,先后于1995年与辽宁省博物馆合作在沈阳召开第二届、1997年与广东省博物馆和澳门书法家协会合作在澳门与广州召开第三届、1999年与日本书道史学会合作在日本东京召开第四届、2001年与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及南京市博物馆合作在南京召开第五届、2007年与香港书画学会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在香港召开第六届。(陕西书法网 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