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规律,就是60年一个甲子轮回,30年一个趋势周期,10年一个调整波动。比如,1889年光绪皇帝亲政,中国出现改良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触发了“革命”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改天换地的征程;1978年开始“解放思想”,次年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在改革开放以来每十年的末期,就会发生一次波动和调整后的再生,如1988-1989年发生通货膨胀、政治风波后,激发出“第二个春天”;1998-1989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铁公基”开始拉着GDP朝前跑;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铁公基加上股市、楼市,成为GDP的重要推手和拽拉工具。
非常巧合的是,60年一个甲子、30年一个趋势和10年一个调整的周期规律,在2008-2009年聚焦重合,发生共振,并在外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把中国经济置于迷惘的十字路口。GDP何处何从,正在考验国民的政治智慧和经济智慧。
其实,路是人走出来的,无论2008、2009年是拐点,还是新起点,关键在于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方向对头,阿拉伯数字的“8”就象征着周而复始,“9”即代表了“重塑新生”。如果发展的方向错了,那么逢“8”就是连体两个句号,表示经济停滞;“9”即成为“回归下滑”,势不可挡。
每每危机当头、经济前景不明的时候,各种争论议论就会蜂拥而起,不同观点就会此起彼伏。对此,笔者从最近入院诊治肾积水中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长期来,笔者对自己的身体一直牛皮哄哄,自信满满,直到肾结石突然发作,剧痛难忍,接受入院手术后,才痛定思痛。身体再牛,定期的体检反省还是有必要,检查及时不至于肾积水;剧痛发作就是危机,也是“叫醒服务”,假如没有剧痛的“叫醒”,恐怕迟早会延误成“尿毒症”;至于手术,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这是纠正过去失误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获得新生的契机。
由此延伸,笔者徐果林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分析认为,目前经济上的困难与危机状况,是30年改革开放GDP长期走牛条件下,各类矛盾问题累积而无法及时修正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出现危机,人们才会反省检讨,看到问题;才会恢复理性,修正错误,也只有危机出现,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减少各种各类资源的浪费。从这个角度理解,危机就是机遇、机会和契机。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当前的经济调整阶段,能不能正确认知GDP中的主要矛盾,即使能够认知,又如何放下面子,在当今体制下,用何种措施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和GDP的增长方式?总体看,只有抓住GDP增长这个主要矛盾,经济发展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正确解决,其它诸如楼市房价飙涨、产能过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按照现行的、继续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用“铁公基”拉动GDP的做法,表面看这是立足长远的一着棋,但这种“立足长远”,一定时期内大量占用总量有限的投资及信贷资金,继而压缩了现实消费生产领域亟需资金的使用空间。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修建了万里长城,如今万里长城成为中华象征,还辟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现代人说秦始皇当年做了一件“立足未来”的大好事。但在2000年前,则是严重透支国力的做法,“长城”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才有了“孟姜女哭到长城”的千古传奇。当然,当年秦始皇如能修建股份制长城,老百姓当年的股份能够世世代代继承,历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种评价了。
同样的道理,捆绑房地产拉动GDP的做法,也因为房价的飙涨,带来民间的怨声载道,长此以往,无疑会引爆社会问题。现实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已经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笔者徐果林分析认为,长期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相当于是给肾结石的病人打杜冷丁,暂时缓解疼痛,病灶没有根除,问题只是掩盖而已,迟早要爆发。正如夫妻房事,如果无视正常的疲软调整,继续使用伟哥刺激,不分昼夜连续作战,那么脱精而亡是迟早的事。同时,人为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必然导致市场失去自我调节、优胜劣汰的机能,生存环境过优,很难造就如狼似虎的市场企业,而面临困境的企业,也会放弃调整结构的机会和努力,继续苟延残喘浪费资源。
问题是,一旦GDP降速,下岗、失业、倒闭、破产等问题很可能接踵而来,社会中潜伏着的资源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贪污腐败、民族问题就会严重吸引眼球,破坏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局面,何谈经济发展。由此,推出一个定论,GDP肯定需要,并将伴随改革开放全过程。同时引出一个争论题,就是我们到底需要多快的GDP才科学?既然“铁公基”和房地产都不适宜做GDP的主推手,那么到底依靠什么增长才能带来经济繁荣与社会的和谐?
有人士开始建议,将国企私有化,把股份分配给全体公民;同时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完全私有化。他们认为,只有国资私有化,才有完全的市场化经济,也只有私有制才能完全解放生产力。老百姓年年享受股份红利,就会大胆消费;土地私有后,市场供给多了,房价就会跌……一番高论,道理实在,但笔者不敢苟同,那是合理不合法,更不现实。
笔者认为,完全的私有化,意味着中国国体开始变性,必然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为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资本主义”。实行完全的资本主义,对人口众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当年俄罗斯的老板叶利钦心血来潮,“好心好意”地把全部国资一毫不留地分派给每一个国民。若干年后,人们发现,国民手中的那点股份已经被那么几个人变相收购集中,形成经济寡头,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到头来老百姓还是老百姓,天天打工为衣食而奔波。
我们完全可以预计,一旦“18亿亩耕地红线”解禁,土地完全私有化后,分摊到老百姓手头的“一亩二分地”就会在随后的几次“土地涨价”势头中,被“折腾”到那么几个地产寡头手中。最终,失去土地这个命根子的老百姓,将会流离失所,哪怕变身为城市工人,也将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中,成为一无所有的新生“无产阶级”和未来“革命的种子”。写到此,笔者简直就在怀疑推行“中国完全私有化”者的动机。或许,笔者在杞人忧天。
依笔者的拙见,中国正处在新中国第二个60年和改革开放第二个30年的起始阶段,周而复始,螺旋发展。或许,GDP的增长模式转型的出路,就在于继续改革开放之初的“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焕发人们的活力,好办法才能想出来,才能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这样,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调整反而就是百年难遇的经济机遇和发展契机。
解放思想,关键是要再造民众的创造精神,推行“全民创业”。如果说现在小富起来的人员主要靠出租门面养尊处优的话,那么全民创业的主体就是那些低收入阶层,无房户、农村进城人员,只要给与一定条件,他们最有创业的动力;如果说此前发展外需经济倚靠的是规模集约化生产,那么现在启动内需经济,依靠的坚强力量必然是“全民创业”。或许,全民创业就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春天的故事””。
笔者认为,发展内需与其送电器补贴下乡扶持产能过剩企业,勿如“授人以渔”,让广大民众主动创业积累财富;与其提供医疗养老保险使人安逸惰性,不如调整政策、税收、融资、准入政策,坚定不移扶持小型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像当年支持“万元户”发展一样支持新生民间经济的崛起,使更加贴近民生的服务、消费经济成为GDP的新增长点,让老百姓荷包鼓起来,荷包鼓起来了,必然想到消费,好日子谁都想过。
只要GDP找到了新的增长点,笔者预言,就不会再“绑架”房地产了。不受“绑架”的楼市,在优化土地供应条件下,就会由居住型的“供求关系”决定走势,不再飙涨,也不会暴跌,因为有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支撑。这样楼市走势就会保持一个较长期的稳定。
具体办法和措施,因为篇幅问题,暂且不表,下回分解。
GDP拉动房事经久亢奋 房地产沦为工具(中)http://blog.soufun.com/25373904/7343696/articledetail.htm
GDP拉动房事经久亢奋 房地产沦为工具(上)http://blog.soufun.com/25373904/7340067/articledetail.htm
GDP拉动房事经久亢奋 房地产沦为工具(下)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