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三农的四大问题
主要集中在人、钱、地、村四个关键性问题上。其中,人的问题包括农民的就业与转移、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素质提高、农民组织化等;钱的问题包括农民的收入、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等;地的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农地征用制度、农村宅基地产权、农村无地人口的土地承包权等;村的问题包括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村庄治理、农村科技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等。在上述问题中,尤其以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农民组织化、农业保险等最为突出。
三农问题的几个发展趋势
一是农业问题正在向农民、农村问题的统筹解决转化;二是经济问题正在向社会、政治问题方面转化;三是物质问题正在向精神问题转化;四是单一问题正在向综合问题转化
三大因素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必然趋势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速,客观上造成了人口相对减少而土地相对增加的现状;二是大量劳动力外流,客观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要素加速集中的趋势;三是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并实际上已在推动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农村生活方式变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第三次浪潮,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浪潮的“离土不离乡”式就近到乡镇转移、90年代第二次浪潮的“离土又离乡”的城市异地流动不同,第三次浪潮具有明显的以长期居住为特征且有举家迁移倾向的转移。而另据统计,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程度已在75%左右。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从农业的生产者变为城市的消费者,并有进一步彻底脱离农村成为城市市民的可能,这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一是农产品供给压力大增,目前城市农民工已达2亿,年新增的商品粮与菜篮子产品消费数字惊人;二是农产品质量压力大增,城市化的加速意味着消费层次的升级,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三是农产品生产压力大增,农业正面临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同时下降的双重压力,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责任重大。
种植业种植制度调整的重要意义
种植制度是种植业内部对种植不同作物的时空与空间的安排,种植制度的调整往往会引发农业生产连锁性的反应,带来农业生产结构乃至农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迁。以四川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之说,这两个省粮食问题的解决,万里在安徽靠经营制度调整,即实行联产承包;而赵紫阳在四川靠种植制度调整,在水稻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情况下,“水路不通走旱路”,大力发展薯类和玉米间作套种,粮食产量大增,进而又以玉米、红薯等为饲料,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并成为全国第一生猪大省。
关于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全民皆兵,突出区域资源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产业发展的“大会战”。二是在产业布局上,要改变过去的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为星系分明,光彩夺目,搞集中催肥,一枝独秀。三是在区域发展上,要改变过去的“小而全”、“全能冠军”为专而精,努力形成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既要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整体发展理念,在大产业中求发展,又要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独立精神,扭住一个区域特色产业,做专、做精、做深、做大、做强。
龙头企业要加大基地建设投入
从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看,日趋呈现哑铃型结构,即一头在市场开拓,一头在基地建设,可以肯定地说,龙头企业之间的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没有稳固的基地,企业将难以发展,而没有投入就不会有稳固的基地,应当在龙头企业建设基地方面给予明确的引导信号并配套相关政策支持,对龙头企业参评重点龙头企业评定、申报财政项目等,要把基地建设投入水平作为硬性指标,促使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基地建设。
三农札记(七则)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