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从《沧海》看战争剧的悲剧想象


  

叶匡政:从《沧海》看战争剧的悲剧想象

      《沧海》终于播了。屡屡看到《沧海》开播消息,却总生变化。这回在央视一套播,又逢阅兵后,倒是一个合适时机。我很少看国内战争剧,但看了《沧海》。对海上的战争实在很陌生,印象深的,大概就是小时看的《甲午海战》。《沧海》看后,让我对海上战争多了一些了解。 

      如今电视打开,大多是战争剧。我想,可能因为上个世纪留给我们最大财富,就是战争了。说20世纪是战争世纪,并不夸张,世界上各类战争达250场之多,超过了过去10个世纪战争的总和。有人计算过,20世纪大约有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或军队发起的集体暴力。这是一个让人惊恐的数字,足以使人认清战争的罪恶。我一直辨别不清,战争这种集体暴力和个体暴力之间究竟有何差别。难道杀戮是正义的,就值得宣扬吗?或者有正义的杀戮吗?我想任何战争,都不会像电视里展示的这么光滑而有理性,而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异常痛苦的过程,它充斥了恐惧、憎恨、哀伤、愤怒,它留下的只有创伤,永远的创伤。我不相信胜利可以抹去这一切,甚至时间都非常困难。这是我远离目前战争剧的原因。  

      然而《沧海》似乎有些不同,听这部剧的导演赵浚凯聊过他的想法,他也是《亮剑》等剧的制片人。赵浚凯显得儒雅睿智,虽没有从军经历,对战争却有独到见解。这使我们能看到《沧海》把悲壮的“金门海战”作为了开幕大戏。这场战役发生60年前的10月下旬,结果是让第三野战军进攻金门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失败的原因,有三野渡江后一直所向披靡所诞生的轻敌心态,也因这支军队缺乏海战经验。他们轻率进攻后,便被国民党军烧了所有停在海滩上的帆船,不仅没了退路,也断了增援的可能。这场大败可以说是三野渡江后碰到的最大一颗钉子,至今连进攻和伤亡人数也说法不一。有说2万人进攻的,也有说九千多人进攻的,总之大半阵亡,至少被俘4000余人。  

      如果没有这场战役的失利,当年国内可能也不会重视海军建设。《沧海》中还有一场根据“86海战”改编的“黑石礁海战”,也异常惊心动魄。很多都是海上战舰的实景拍摄,一部电视剧能有这样宏大的场面,让人吃惊。然而,剧中真正值得人们思考的,还是那些表现人性与战争关系的情节与故事。导演赵浚凯,及演员尤勇、李幼斌对这些军人的悲壮情怀,诠释得很有特色。  

      今天,人们已渐渐地丧失了对悲剧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即使是血腥残酷的战争剧,通常召唤的也不是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怀,而是对权谋策略的好奇,对杀戮者勇气的张扬。我想战争剧原本的意义,是带着观众一起走入那些他们不愿探究的灾祸与苦难,通过那些战争造就的不幸,来重新思考和平与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一部好的战争剧,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净化的力量,而不是对杀戮的渲染和对胜利庸俗的欢呼。   

      战争本身是人类最为严峻的一种存在。如果不能揭示参战者那种矛盾而恐惧的内心挣扎,如果不能让人们发现战争的虚空与残酷,如果不能唤醒人们对生命与和平的珍贵记忆,可以说战争剧这种公共表述毫无意义,它甚至会有负面效应。战争剧本来的目的,是用悲剧的想象来让人们记起对公共生活的理想,它的话语、目的都要有明确指向:为人类保存和平与自由的意识。战争中,注定没有胜利者。但我们的战争剧,常常用一种简单的敌我正义,简单的以牙还牙和对阴谋的崇尚,代替了所有的思考,似乎是想唤起观众对暴力的兴趣和热望。无论是历史情怀还是对当代精神的把握,都显得异常苍白。我无法想象,荧屏充斥了这样的战争剧,究竟是想把民众引向哪个方向。

      电视剧可以说是当下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公共表达了。如果这种表达,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对塑造当代公共精神所承担的责任,那会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从这个角度说,《沧海》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使它拥有了一些与实用政治目的不大相同的人文关怀气质。这一点,在今天是不容易做到的。战争剧,说到底还是为了还原战争的真相,它应当把历史对人和生命的道歉,作为一切陈述的核心。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种新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不是憎恨、创伤和复仇,而是真相、正义与和平。战争剧的悲剧想象,是为了让人们能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