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者惠州


突围者惠州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发自惠州 深圳
2009-09-02 20:05:36

原本位居珠三角九市后列的惠州,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跃而起,今年上半年以10.4%增长率高居榜眼,与状元佛山一道,成为“率先突围”的优等生。其中奥秘何在?

惠州以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为特色。2009年6月18日,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厂炼油项目投产。  图/CFP

珠三角中率先突围的秘密
以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其产出占惠州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

从香港跨过罗湖桥,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便来到了位于珠三角最东端的惠州市区。
与珠三角地区沿途厂房与广告林立的景象不同,进入惠州后的公路两旁除了大片的田地与树林外,很少看到工厂与广告招牌。而在进入市区后,秀丽的惠州西湖风景和路人悠闲的神态似乎也在提醒着初来者,在这里更适合的是度假休闲而非商场搏杀。
眼前的景象与数据中得到的印象如此矛盾,令记者不禁怀疑自己到错了城市:在金融海啸对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带来的沉重打击下,原本位居后列的惠州却在2009年上半年以10.4%的经济增长率跃居珠三角九市第二位,与排名第一的佛山同时成为珠三角经济率中“率先突围”的样本。
在这两位“突围者”中,佛山依靠的是高度活跃的民营经济,惠州则以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支柱产业所代表的重化工业和园区经济为特色。
重工业比例达67.6%的惠州,与工厂林立的其他珠三角地区相比,却似乎显得更加缺乏工业城市的气质。对于记者的疑问,惠州市经贸局副局长邓文辉的答案简单明了,“我们的大企业都在工业园区里。”
在距离惠州市区5公里的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钟一尔向记者介绍了金融风暴下的园区“秘密”。
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一半以上的仲恺高新区,是惠州市高新技术最为集中的地方,包括索尼、西门子、LG等世界500强和TCL、德赛、华阳等市属大型企业集团均在此落户。2008年高新区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比便达31%,而其占地面积仅占全市的千分之一。
据管委会调研,在金融风暴初期,园区中的大型企业虽然也经受了严重冲击,但很快就凭借自身的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恢复了元气。比如过去以做游戏机为主的索尼公司,在金融风暴冲击到游戏机市场后,迅速推出新的商用主打产品贴片机。原来的游戏机几千美元一台,而贴片机是几十万美元一台,企业利润一下就上去了。
与此同时,这些核心企业在市场兴盛时大量委托代工企业生产,在危机中只需减少外包,便能维系自身的产能,而受损最大的则是以接单为主的代工企业。
管委会在调查中还发现,金融风暴对于技术含量较高和以内需为主的企业,更意味着因市场洗牌而突然获得的广大市场空间,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产量和利润均翻番成长的现象。
钟一尔表示,未来仲恺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溢出”,带动全市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未来其他几个县区开发区也将纳入高新区管理,实现“一区四园”的发展模式。
如果说仲恺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提升城市经济结构的“质”的话,那么距离惠州市区40公里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所托依的石化产业,则承担起了提升城市经济规模总“量”的责任:随着中海油炼油一期项目2009年5月正式投产,大亚湾石化区1-7月已实现工业产值307亿元,占惠州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整个石化区的总投资额则超过1300亿元。
在邓文辉看来,现在惠州的石化产业体系还只是刚刚举起“龙头”,对经济拉动作用更大的中下游产业链还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现有数百亿元的产值规模上,加上中下游的拉动效应,“石化产业达到1000亿元的产值是指日可待的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成立的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不仅成为此轮金融风暴中的避风港,而且从一开始便深刻地影响着惠州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工业发展模式的渊源
富足的资源秉赋与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共同构与成了惠州“大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层基因。但是在园区型经济的集约化优势背后,城乡差距的扩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忧。

本地人在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时,经常会说的一段话是:“20年前,东莞是惠州的,30年前,深圳也是惠州的,160年前,连香港都是惠州的。”
对于早在唐宋时代便已设府建制的惠州来说,富足的自然资源使其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扮演起着文化和经济中心的角色,直到改革开放前,当地还流传着“宁可在惠阳食粥,也不去东莞吃饭”的民谣。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深圳东莞等地抓住机会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时,并没有意识到错失了重大历史机遇的惠阳人,还在嘲笑邻里“建厂房养蚊子”。短短10年期间,面积仅为惠州四分之一的东莞GDP便达到了惠州的两倍。
错失了第一轮产业转移的惠州借80年代末升格为地级市的机遇,开始了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此时优裕的资源秉赋再度将惠州引到了另一条发展路径上:1988年底大亚湾被发现为深水良港及港区拥有大片工业用地,使得惠州具备了令许多周边地区羡慕不已的“上大项目”的条件。
而对于已经意识到产业结构过于轻型化弊端的广东省而言,惠州优越的工业条件也成为省里引进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的一张“王牌”,并先后为惠州引入了熊猫汽车和南海石化两大项目。由于当时国内政策的限制,熊猫汽车项目最终夭折,南海石化项目则在经历了近15年的漫长谈判后,直到2004年才得以正式落户惠州。
从某种意义而言,虽然地方政府对大项目寄予厚望,但是项目谈判的真正主导权其实掌握在更高的政府层面和相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对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影响有限。
在熊猫汽车项目夭折后,以“熊猫汽车城”为发端所引发的房地产热也在数年后破灭,并为惠州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从1994-1996年,仅大亚湾地区流出的资金就达160亿元,惠州的房地产企业从1000多家一下子锐减到400来家。
在这一时期中,真正推动惠州经济发展的不是重化工业,而是以TCL、德赛等四大电子集团为代表的合资企业所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到南海石化正式投产前的2003年,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电子产业比重高达75.3%。
与东莞等珠三角城镇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不同的是,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从发展之初便是以国有及合资企业为主体,而在200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石化产业更强化了这一“国有+合资”的经济模式。
据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07年惠州市440.3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达91%以上,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集体企业仅占0.4%。由于缺乏“三来一补”时期的原始积累,大型企业又多集中于市属工业园区内,惠州的县域经济规模发展较缓,城乡差距也 因此而扩大。
在产业规模差距拉大的同时,缺乏规模效应的基层经济体现出“小而全”的同质化趋势: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惠城、惠阳、博罗、大亚湾等四个区县的产业结构与惠州市严重趋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东莞的30多家镇级经济中,大多数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经济模式。
距离市区仅十多分钟区程的博罗县是惠州六县区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据当地政府人士介绍,全县700多家三资企业中,大多为出口加工型的中小型企业,除了靠近东莞的圆洲和石湾两个镇外,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而发展模式接近东莞的圆洲与石湾两镇,也是博罗地区工业最发达的中心镇之一。

融入珠三角
珠三角纲要的发布,为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惠州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深莞惠一体化的平台重新完成资源配置,并缩小城乡差距。

记者采访时意外地发现,“率先突围”的惠州似乎刚刚才接受自己身为珠三角一员的角色。“如果不是纲要,我们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究竟算不算珠三角的一员。”一位惠州市政府官员坦率地向记者承认。而他所指的纲要,则是国家发改委2008年12月发布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的发布,不仅确立了惠州作为珠三角一员的区域定位,更重要的是为惠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具想象空间的宽阔舞台,那就是“深莞惠经济圈”:在这一新的舞台中,惠州自身的资源和重工业化优势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而因产业集中而带来的城乡差距等不足则可以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弥补。
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与深圳、东莞相比,惠州具有自然资源丰富、营商成本较低等后发优势明显,以及能源、重化工业等产业互补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及创新机制不够灵活的缺陷。
在原有的区域经济格局下,惠州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投入才能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但是在一体化的进程中,深圳、东莞和惠州经济发展差异性和互补性,使得三地都面临着“共赢”的发展机遇:惠州充裕的土地、淡水等资源是深圳、东莞目前所缺,而深圳的技术信息等优势,恰恰是惠州加快发展引颈而盼的。惠州、东莞经济以外向型制造业和加工贸易居多,深圳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较强创新能力和较成熟的制度体系,可对惠州、东莞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降低产业结构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换一角度,深圳的资本、技术等要素也因而获得了大展身手的新舞台。
在一体化进程中,随着三地交通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对接,曾经困扰惠州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也将面临着新的调整机遇:过去由于基础施设缺乏而难以招商的县区经济,在未来的珠江东岸“1小时通勤圈”内,将通过城际轨道与高速公路网实现与深圳、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而惠州较低的房地产价格和营商成本,在深圳和东莞的产业转移中,又形成了有足够吸引力的投资“洼地”。
在积极推动承接深莞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惠州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综合试验基地,还将通过有效的二次分配,将园区经济所形成的社会财富,通过有效的城乡规划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险同网同标准等方式,转移到更广泛的城乡居民头上,更加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
而要做到这一点,三地间的紧密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近期深莞惠三地政府,已根据纲要原则,共同签订了《推进珠三角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并加紧推进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社会管理等四大领域的对接。惠州市政府也在加强产业转移园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双转移”战略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