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被现代货币主义曲解的格雷欣法则
说到货币主义,不能不提到格雷欣法则。这个以16世纪英国金融家、皇家证券交易所创始人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一1579)的姓氏命名的理论,本义是说:在货币多本位情况下,贬值的货币充斥市场,升值的货币在成为人们纷纷追逐并加以窖存的对象之后渐渐退出流通。
显然,格雷欣法则所直接阐述的,是“一种货币贬值与另一种货币升值”并存的现象,并没有断定这是通胀的惟一原因。进一步说,如果只是贬值的货币数量在增加,而升值的货币数量在减少,实际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就价值量而言,并没有变化。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或至今2500年以前,就已经知道“格雷欣法则”的存在。为劝说周景王放弃增加不足值铸币发行量的打算,谋臣单旗指出货币有轻重之分,废轻作重,将导致“民失其资”、“民离财匮”。说白了,也就是人为地单方面增加劣币的发行数量,其实是在利用货币掠夺百姓的财富。
曾被弗里德曼拿来佐证他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蒋介石当局在1948年发行的“金元券”,便有着利用多本位单方面扩张一种货币来掠夺百姓财富的本质。为保证“金元券”的流通,蒋介石政府的货币当局宣布:三个月内,所有私人持有的黄金、白银和外汇都要强制兑换成“金元券”。
但是,请务必注意,所谓单方面增加货币的数量,是指在不增加实物财富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数量。如果货币数量的增加,能够带来社会实物财富的增长,进而带来居民的收入增长,那么,货币数量增长注定导致通胀的说法,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就此而言,如今国内以贷款增长为主要标志的货币数量增加,与1948的“金元券”,在增加与不增加实物财富这一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说,这是格雷欣法则被现代货币主义曲解的第一个要点。
格雷欣法则被现代货币主义曲解的第二个要点,表现为如今绝大多数经济体其实是一个单本位的货币体。在单本位的情况下,格雷欣法已失去了条件,以至于货币数量的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不再具有直接的联系。
那么,货币单本位之下,货币数量增长是又什么决定的呢?
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马歇尔(1842~1924)是另一位对现代货币理论有贡献的人物。在《货币、信用与商业》这部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当中,马歇尔指出:“以前人们经常说,金银的价值是人为的。实际上,决定其价值的因素,在供给方面是生产成本,在需求方面是人们对建立在金银基础上的购买力的需求,再加上为了工业与炫耀目的而产生的对金银的需求。”在货币不再是金银而作为纸币之后,生产成本是可以忽略的,于是,影响货币价值的因素便转到需求一方,也就是消费需求、工业需求和奢侈品需求。
这也就是说,在单本位情况下,只要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货币的数量就应当相应增长,而该等增长不至于会引起货币自身价值或物价出现剧烈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货币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恰恰是过分强调货币数量对货币自身价值或物价的作用,忽视了满足需求才是货币数量增长真正重要的原因,进而误以为只要人为控制货币数量便可以成功治理通胀。
没有人可以否认目前国内需求在基础设施领域是颇为强劲的,以至于长期存在铁路运输领域的“一票难求”、城市交通阻塞以及因土地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廉价住宅供不应求等问题。因此,为满足基础设施需求而扩张货币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带来企业开工率与居民收入增长的乘数效应。如此增长显然不是货币数量的当方面增长,因此也无需过分担忧通胀的发生。严格地讲,通胀是一种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物价上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