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有机 危中择机


  危中有机 危中择机 

  作者: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出处:时代商报

  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11069
  

  1月5日,本报用了“代表一见面就谈经济”为题,来报道沈阳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消息。这表明,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两会代表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自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已经熟悉了沈阳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也习惯了GDP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局面。但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沈阳的经济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在冷静地分析之后,沈阳市政府初步得出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开始以来沈阳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的一年,但同时也是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陈述,也是一个值得肯定和称道的结论。因为在金融危机蔓延、环球同此凉热的情况下,在看清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坚定一颗努力求发展的信心,实在是比多投入几许黄金更重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心经济的时代,而“信心经济”现象,却已存在几百年。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信心对经济的影响愈演愈烈,比如,公众信心的崩溃导致美国股市的崩溃,进而引发了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又如,公众信心由于国际投机家对泰铢的阻击而崩溃,导致东南亚汇市股市动荡,进而引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席卷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大衰退;还有台湾经济的跌落,其主要诱因也是因为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动荡。

  仔细推究之后,我们发现,上述经济危机,都是公众信心崩溃在先,经济衰退在后,而非其社会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不能支持经济本身的发展,恰恰相反,是信心崩溃和经济衰退使社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浪费。这充分说明,公众信心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已经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和高度重视。

  经济大师凯恩斯曾说过,如果资本家由于某种原因对未来经济失去信心,减少投资,那么就可能引发一场经济危机。

  既然信心对经济的发展如此重要,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的历史中,汲取信心之源。

  管窥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次毁灭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人们都会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或方向),并借此推动经济的尽快复苏和人类历史的长足进步。这一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尽管直到目前还无法评估其对全球实体经济到底构成多大的影响,但已经有投资家预测,推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大功率引擎或将来自于新能源开发和互联网升级两个领域。

  回首我们自己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发现这种“危中有机,危中择机”的固有逻辑:沈阳铁西区国企改制的异常艰难,最终促成了铁西新区新体制的创建;辽宁经济发展格局的促狭,最终让我们把眼光放到了“建设五点一线”上;煤炭资源的枯竭,产生了阜新城市转型新模式;而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让我们终于踏出国门去收购技术和品牌……

  越是艰难的时刻,越是伟大公司诞生的时刻,也是那些伟大的人群创造力最强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那些“危中有机,危中择机”的历史必将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