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业界揣测已久的运营商重组终于尘埃落定。三个新的全业务运营商新鲜出炉,给中国的通信领域打了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搅动了市场的神经。基础建设纷纷上马,非对称管制、终端采购、移动互联网策略、资费调整等动作在短短几个月内此起彼伏,算是给08年来了一个热闹的结尾,同时也预示着09年不会是平静的一年。
在所有运营商获取了固网移动的资源和业务许可后,全业务纷纷提上了未来几年发展的核心位置。除了网络的建设以外,如何发挥全业务的优势,开展什么样的杀手业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其中,内容服务无疑是未来增值业务的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为止,除了中国移动之外,运营商的内容运营都不甚理想。较之互联网内容服务的热闹场景而言,运营商的内容平台稍显冷清。当然,其中不乏政策的因素,但是更主要的可能还是发展思路和技术路线的问题。重组之后的竞争加剧,使得运营商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以往的策略和路线,既要学习互联网技术的灵活高效低成本,又要避免互联网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软肋,取长补短,才能在相互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应用之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避免沦为单纯的“管道”,体现出运营商服务的高品质优势,运营商必须要在自己的“高速公路”上构建物流系统,以保证内容流转的通畅高效,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递送的成本。所以建设自有的全网CDN系统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是实现运营商级内容服务的基础所在。
但是,面对多种网络混杂的环境,和高质量且日趋灵活的业务需求,全业务环境下的CDN平台面临许多新的要求:
1、适应异种网络结构的要求
运营商未来的业务面对的是一种高度异构的网络环境,接入方式既包括无线(移动)网络也包括有线网络,网络带宽既包括低速窄带网络也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包括远距(2.5G/3G/LTE)也包括短距(wifi/Femtocell)。在未来的FMC融合业务中,这些异构网络需要融为一体,同一业务需要跨越不同的网络,在不同网络间的切换应该是连贯平滑的。业务应该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网络特性,在每种网络中尽量保持相对一致的用户界面以及最佳的用户体验。从内容分发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涉及到在同一网络内部的分发,也涉及到不同网络之间的分发。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特性和带宽特性,有的网络中需要内容在中央集中存储,有的网络中需要在边缘分布存储。大量的存储节点需要组织起来并调度管理,针对不同的网络需要提供不同的分发服务策略,这些都给内容的分发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复杂度。用户的一个简单动作或位置移动,可能就会引起后台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传统CDN往往面对相对较为单一的网络环境,难以很好的满足这种复杂的混合网络环境的融合业务需求。
2、多种终端形式适配的要求
未来运营商内容服务面向的终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包括大屏(TV)中屏(PC)也包括小屏(cellphone/MID),计算存储能力既有配置低的移动终端与机顶盒也有配置高的PC,接入带宽既有宽带也有窄带。根据不同的终端形式,在同一业务中的同一内容可能需要提供不同格式、不同质量的多份副本。这些副本,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是实时产生的。如何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副本在不同的网络中进行有效的分发及管理,引导用户在不同的位置访问不同的副本获取连贯的服务,现有的CDN技术并未过多涉及。如果内容适配是实时进行的,那是在专有的转换网关设备,还是在应用服务器自身,甚至是利用终端的能力来完成?这些问题也是传统CDN系统无法回答的。
3、海量内容高效分发管理的要求
未来移动运营商的业务不仅涉及文字(短信)、图片(彩信)、音乐(彩铃),更会涉及视频,而且根据不同的终端和网络,这些内容的分辨率、清晰度、文件尺寸都会超越现有的移动数据业务。内容的数量会大大增加,存储容量趋于海量化,需要数量庞大的存储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大量的带宽进行分发与服务。特别是随着UGC为代表的个人化个性化内容的丰富,内容的热度更加难以预测。同时内容的入口也不一定在中央,更多的可能会出现在边缘。未来业务要求CDN平台能够完成对这些海量内容的高效分发:结合推拉的方式,采取多种分发策略,快速完成内容在不同网络间的分发传送(中央到边缘、边缘到边缘),及时响应用户请求。未来业务还要求CDN平台能够完成对这些海量内容的有序管理:对分布在多种网络、不同地域中的大量存储节点进行有序的组织和负载均衡,对海量内容(既包含推送下去的拷贝,也包含用户拉取的临时缓存,甚至P2P方式下终端设备中的内容拷贝或片段,且同一内容还可能存在不同格式码率的拷贝)进行高效的索引和调度。在这种情况下,内容的集中化存储管理已经不现实,而传统CDN从中心到边缘分发模式也无法满足效率的要求。
4、多种分发方式混合的要求
在未来的运营商内容分发业务中,不仅将面对混合的网络环境,也可能面对混合的分发模式。CDN节点间可能会采用C/S的方式分发,也可能采用P2P的方式分发。网络边缘的分发,根据终端能力及其所处网络的结构及带宽情况,既可以以传统的C/S模式提供服务,也有可能采用P2P的方式提供服务。当多种分发方式混合使用时,何时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哪些终端具备何种程度的服务能力?节点/终端间如何相互发现与调度?P2P流量如何根据不同的网络特性和域间结构进行优化?分发效率如何评估?这些问题都是传统CDN技术没有涉及的。
5、业务灵活性的要求
未来运营商的CDN平台作为内容增值业务的基础支撑平台,将会面对大量不同种类的业务需求。内容的来源既有可能是运营商自己组织的,也有可能是CP提供的,还有可能是用户产生的。内容面向的用户既有可能是全网用户,也有可能是有固定特征的定向用户。内容的入口可能是集中的,也可能是分散的。业务可能是实时的,也可能是非实时的。当多种业务同时架构于CDN平台之上,并产生大量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需求时,对CDN平台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CDN需要进一步改造才能支持这样的需求。
6、控制建设成本的要求
建设覆盖全国的CDN网络,既要满足业务需求,也要控制建设成本。采用集中存储及管理的方式将带来高额的建设投入和带宽成本,容错性能及服务性能都存在问题。采用传统CDN的方式,将内容在各域全镜像或部分镜像,结合推拉的方式满足用户访问需求,虽然可以保证用户体验,但是建设成本仍然较高,且中央节点还是存在较高的的带宽成本。
以上的诸多需求,传统CDN技术无法很好的满足。而采用P2P+CDN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的要求:通过CDN节点之间的P2P传输,可以大大节省中央带宽资源,减轻中央服务器压力,加快分发效率,提高灵活性;加入终端之间的P2P,可以进一步减轻边缘节点的服务压力,加速热门内容体验,减少建设成本,提高系统服务能力;P2P技术有利于内容从边缘到边缘的分发,可以更好的支持web2.0的内容共享式业务;P2P CDN健壮性更高,中央故障点少,节点失败对服务影响较小。
而剩下的一些尚未满足的需求,传统CDN技术与P2P CDN技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某些方面P2P CDN实现起来更有优势:如对多样的网络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对海量内容的分布式管理能力等。所以,从全业务内容服务的长远发展来看,采用P2P CDN技术构建CDN分发平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当然,P2P CDN作为一个近两年提出的新的技术架构,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尚待研究,如:异构网络环境中的P2P CDN系统架构问题,固移融合的终端P2P技术,P2P缓存技术,P2P模式下的计费问题,P2P模式下的内容版权管理等。
如前所述,P2P CDN技术目前有一定的实用基础,但是面向全业务内容运营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可行的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企业或行业标准,渐进的构建开放系统,逐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在对业务整体长远需求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研究系统框架,规划建设方案,制定企业标准,然后分阶段实施。初期可以先根据近期迫切需求,制定较为简单的方案,使用或改造已有产品,按照标准进行集成。同时,联合有实力的厂商和研究机构,针对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开发,在标准框架下,成熟一个使用一个,逐步完善系统。组后形成一系列完善的P2P CDN企业标准,后期以招标的形式进行平台建设。当然,企业标准未来也可以上升为行标、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