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巴菲特


书评:

                      被误读的巴菲特?

                        /邓纯雅

   一提到股神巴菲特,我们下意识会浮现脑海的几个词汇不外乎:股神、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等等,似乎这位看似面貌和善的世界首富真的单纯的像个“下里巴人”,似乎他的成功秘诀人人都能模仿。

2008年,“福布斯400美国富翁排行版上,79岁的巴菲特力压比尔·盖茨,以620亿美元的财富,再次成为世界首富。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沃伦·巴菲特其实并不吝惜向公众兜售他的成功秘诀,也就是他在哥伦比亚的恩师,《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宣称的那样:选择一个股票靠的不是旁人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是要靠事实说话。这个事实指的就是企业真实的价值。时光荏苒,在巴菲特50多年的投资经历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老师给出的教诲,即孜孜不倦的寻找具有价值的成长型股票,然后长期持有,最终卖出获得真金白银。

这个成功的秘诀,简单的甚至令人感到寒酸,就像媒体上曾经爆料出来的巴菲特本人是生活习惯一样,作为亿万富豪的他,竟然身穿的是只值几百美元的成衣西装,午饭最奢侈的待遇是一只汉堡,形影不离的软饮料依然是最便宜的瓶装可口可乐等。让人多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就这样貌不惊人、理论简单的美国中西部“可爱大叔”竟然可以在强人成堆的美国金融界投资坐上头一把交易,简直看上去就像动画片一样充满和不真实的气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看到罗杰·洛温斯坦的这本《巴菲特传》之前,说真的,对于如何成为巴菲特这个充满悬念的话题,我们似乎都看似拥有答案却完全离真实的路径无比遥远。作为《华尔街日报》股票专栏的资深记者,洛温斯坦似乎对于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情有独钟,他坦言经过多年的贴身式调查研究,他希望可以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巴菲特,同时也希望能试图解答巴菲特能够获得成功的真实原因。但遗憾的是,这本被许多名流推崇的畅销书,还是没能脱离那几个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词汇:股神、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但此书编年体的写法中披露的许多细节,却让人似乎茅塞顿开,我们不能成为巴菲特,不是因为我们不够有耐心和独立精神,而是因为我们不够“财迷”!

财迷这个词听上去似乎略有贬义,难免让人联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先生深夜里埋头擦洗金币的景象,但这样小儿科的行为,和巴菲特本人一生中对于金钱的疯狂迷恋相比似乎真是小巫见大巫。据《巴菲特传》记载,早在5岁那年,巴菲特就有了第一次赚钱的尝试,他在自家门外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这也许还不够神奇,等他长到了七岁时,一场奇特的高烧导致他住院治疗,就在医生们担心他性命不保的时候,他还会在病床上写写画画。当护士问他这些纸上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的时候,他说这些数字代表着自己未来的财富。他当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虽然现在我没什么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变得富有。”又过了两年,到了巴菲特9岁的时候,他开始将自己的财富宣言付诸实施,除了兜售批发来的可口可乐,他还把邻居都动员起来去捡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清理整洁后转手加价卖出,同时他还积极谋划送报的生意。这样一路走来,等他长到14岁时,他已经小有积蓄,并自己出钱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不知是由于祖辈时代从商的影响,还是巴菲特具有天赋的自我意识,他从小就显露出对于财富的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在一般的同龄人间往往十分少见。

因此,在他不到20岁之际,他已经尝试开创过两家公司,一家销售高尔夫球,一家做弹子球租赁,使得他在上大学之初就成了本城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由于他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导致其在研究生期间,对于沃顿商学院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感到了强烈的抵触。就像巴菲特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很快,由于巴菲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资深的股票经纪人,巴菲特也开始对股票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师从格伦毕业大学的格雷厄姆,获得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个人财富慢慢开始激增。此后一路水涨船高,1956年他26岁那年筹集了10.5万美元开始创办自己在家乡的投资公司,然后在1969年全身而退的时候,他的个人财富已经增加到了2500万美元。同事,从60年代末期以来,他开始大量持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开始,他书写自己世界首富的历史正式拉开篇章,这一次则是从2500万美元到620亿美元的大型跳跃。看到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巴菲特个人从一个西部小城的青年一步一步走上世界财富之巅,不由得让人感到这个过程的迷离和炫目。而其中一直贯穿始末的则是,巴菲特对于财富的惊人欲望以及超强的行动力。

文中的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在巴菲特少年时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叫做《转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对那些想日后成为洛克菲勒一样大富大贵的人很是受用,里面都是许多白手成家的传奇故事,巴菲特有滋有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幻想自己站在一座高大的金山旁边,金山给他带来的狂喜远远胜过一座糖山。他正是该书编者心中理想的践行者,他牢记书里——“行动,立即行动”,不论你有什么梦想,千万不要等待。从这其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巴菲特对于财富本身的炙热梦想正是其未来惊人成就的最好的注解。众所周知,正是对一个事物的超出常人的迷恋,往往都是促使一个人成就自己的最初动力。古今中外这样的伟人或是开拓者的例子不胜枚举,居里夫人对于镭的倾心,爱因斯坦苦苦追寻的相对论,马丁·路德·金对黑人民权运动的献身,以及很多自然科学家为了探求珍惜物种而隐匿深山的作为,可以说,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事业的激情和梦想最终成就他们的伟大和不凡。巴菲特衣着朴素,食物吃的更是十分简单,他的爱好并不太多,最喜欢的就是做个书虫,他甚至很少给自己的孩子买东西,他也很难长时间来开自己的家乡奥马哈,但他却可以为了慈善事业捐赠巨额款项,巴菲特看似是财富的超级粉丝,却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财迷,只能说对于赚钱这项事业来说,他实在是乐在其中,陶醉不已,我们很难成为巴菲特,因为少了他对金钱的那份单纯和执着,就好比传授给他投资理论的格雷厄姆也没有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世界首富,因为他的兴趣不在于赚钱,而是教书罢了,而他也确实干的不错,又几个导师能带出世界首富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