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被误读的巴菲特?
文/邓纯雅
一提到股神巴菲特,我们下意识会浮现脑海的几个词汇不外乎:股神、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等等,似乎这位看似面貌和善的世界首富真的单纯的像个“下里巴人”,似乎他的成功秘诀人人都能模仿。
2008年,“福布斯
这个成功的秘诀,简单的甚至令人感到寒酸,就像媒体上曾经爆料出来的巴菲特本人是生活习惯一样,作为亿万富豪的他,竟然身穿的是只值几百美元的成衣西装,午饭最奢侈的待遇是一只汉堡,形影不离的软饮料依然是最便宜的瓶装可口可乐等。让人多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就这样貌不惊人、理论简单的美国中西部“可爱大叔”竟然可以在强人成堆的美国金融界投资坐上头一把交易,简直看上去就像动画片一样充满和不真实的气息。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看到罗杰·洛温斯坦的这本《巴菲特传》之前,说真的,对于如何成为巴菲特这个充满悬念的话题,我们似乎都看似拥有答案却完全离真实的路径无比遥远。作为《华尔街日报》股票专栏的资深记者,洛温斯坦似乎对于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情有独钟,他坦言经过多年的贴身式调查研究,他希望可以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巴菲特,同时也希望能试图解答巴菲特能够获得成功的真实原因。但遗憾的是,这本被许多名流推崇的畅销书,还是没能脱离那几个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词汇:股神、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但此书编年体的写法中披露的许多细节,却让人似乎茅塞顿开,我们不能成为巴菲特,不是因为我们不够有耐心和独立精神,而是因为我们不够“财迷”!
财迷这个词听上去似乎略有贬义,难免让人联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
因此,在他不到20岁之际,他已经尝试开创过两家公司,一家销售高尔夫球,一家做弹子球租赁,使得他在上大学之初就成了本城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由于他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导致其在研究生期间,对于沃顿商学院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感到了强烈的抵触。就像巴菲特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很快,由于巴菲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资深的股票经纪人,巴菲特也开始对股票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师从格伦毕业大学的格雷厄姆,获得了价值投资的真谛,个人财富慢慢开始激增。此后一路水涨船高,1956年他26岁那年筹集了10.5万美元开始创办自己在家乡的投资公司,然后在1969年全身而退的时候,他的个人财富已经增加到了2500万美元。同事,从60年代末期以来,他开始大量持股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开始,他书写自己世界首富的历史正式拉开篇章,这一次则是从2500万美元到620亿美元的大型跳跃。看到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巴菲特个人从一个西部小城的青年一步一步走上世界财富之巅,不由得让人感到这个过程的迷离和炫目。而其中一直贯穿始末的则是,巴菲特对于财富的惊人欲望以及超强的行动力。
文中的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在巴菲特少年时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叫做《转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对那些想日后成为洛克菲勒一样大富大贵的人很是受用,里面都是许多白手成家的传奇故事,巴菲特有滋有味地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幻想自己站在一座高大的金山旁边,金山给他带来的狂喜远远胜过一座糖山。他正是该书编者心中理想的践行者,他牢记书里——“行动,立即行动”,不论你有什么梦想,千万不要等待。从这其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巴菲特对于财富本身的炙热梦想正是其未来惊人成就的最好的注解。众所周知,正是对一个事物的超出常人的迷恋,往往都是促使一个人成就自己的最初动力。古今中外这样的伟人或是开拓者的例子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