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70后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人“活着”只是一切的基础,而决不是一切的目的。 

  香港招商局的朋友发来一个很笑很冏的短信,我转发给一个女老总。原觉得低俗,人家懒得理,孰料她的快速回复令我惊讶——她竟然比我还流行。她是70后哪!

  60后、80后成为媒体的谈资,独独70后缺席,我很不情愿。这个文革中后期的年龄段真的很尬很囧,是吧?看过一个调查说80后最崇拜的人不是超女,也不是超男,更不是电影明星,甚至也不是政治家,而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他们对老板的要求很高,如果他们不服你这个老板,你要领导80后就会很难。中国企业家2008年12月的年会上一个主题讨论总结出了管理80后、90后的七大招数:一是理解和懂得,80后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不理解,我就当着你的面做,这是最危险的;二,陪玩,作为企业的老板和管理者,尽量在轻松的场合完成沟通,比如卡拉OK、徒步旅行;三,建立规则,80后比较自由,必须让他明了和接受企业的规则,会少惹很多的麻烦;四是引导,80、90后是比较迷茫的一代,引导他们走出迷茫,并且走向未来,更加健康地发展,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责任;五,环境,不仅仅是办公环境好,更多的是开放和平等的环境;六,正向沟通,要严厉批评80后他会非常难受,甚至背后做出很极端的行为;七,提供机会,有限度地让他们闯祸。

  而70后的角色定位在这里被遗忘了,难道70后真的老了?60后是该干嘛干嘛,80后是想干嘛干嘛,而70后是既干嘛又想嘛既想嘛又干嘛?

  想想也是,文革后期成长起来的70后更多的是承前启后,改革开放都30年了,1978年出生的人也“而立”了,你一个70年代都“不惑”了——真是不敢想年龄。当年,柳传志40岁创业的时候,他肯定没想这么多,彼时也没有这么复杂的环境和无比迅速的信息渠道——不想才会更加只争朝夕。但我总觉得70后应该升一格,那就是70后承担了巴菲特所说的湿雪和长坡——70后是够湿润的雪,是足够长的坡。虽然这足够湿润的雪沾有中国特殊环境下的懵懂、困惑,虽然这足够长了点坡上有石头也有坑洼。但这不是70后的错,也不是单纯时代,而是时代之下的特殊背景。60后大哥大姐们与80后小弟小妹们应该开始明白这是“纸枷锁”,从60后到80后,70后需要自己解放。

  实际上更多的相当然是个别的案例左右了真相,但我们并没有必要理论是非。重要的是按照自然和轨迹做好自己的事情,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能够为社会做点什么,年龄不是唯一,而是心智。

  那么就瞄准湿润的雪,不断积累和沉淀,而不是等雪融化了,剩下的只是灰尘和沙砾。世界上也没有长到无限的坡,波峰浪底,自然规律。上坡长了是下坡,下坡长了是上坡,人生需要攀登,更需要正视自我。

  看过“非诚勿扰”,我记得两句话,一是开头的“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另一句,是秦奋给在北海道的朋友钱以示谢意时说,我钱不缺,这辈子缺的是朋友。现在想想人生幸福的五个要素:事业有成,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同事和领导,和美温馨的家庭,有知心朋友,有健康的体魄,如今理解更为深刻了些。总之,人“活着”只是一切的基础,而决不是一切的目的。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