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到底“毙”掉了什么


春晚到底“毙”掉了什么

 

乔志峰

 

《青年周末》1月29日报道:今年的春晚似乎比往年更多了几分不易,在筹备过程中,屡屡传出歌手、演员被毙的消息,赵本山的小品一审被毙更是引起极大关注。决定节目上不上的是中宣部、广电总局、央视的各级领导,直接操刀的是每年的节目统筹。《青年周末》记者寻访往届春晚节目统筹,探了探春晚这个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背后,节目“被毙”的“潜规则”:马上要上场的节目也会被毙;即使自己参与节目制作,也可能自己毙自己;要是毙了同行的节目,还得忍受好朋友的责难。

 

春晚竞争之激烈,堪称国内文艺界之最。能够登上这个大舞台的演员和作品,看似风光无限,其背后付出的艰辛甚至委屈几人能知?而那些付出了很多很多,最终却被“毙”掉、无缘露脸的演员和作品,又有多少辛酸在心头!

 

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有竞争就会有节目被“毙”掉——这是“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历年春晚,究竟“毙”掉了多少节目、“毙”掉了多少“大腕”、“小腕”,我无从得知,也不感兴趣;我所好奇者,是历年的春晚到底“毙”掉了什么?再说直白点:到底什么样的节目,最终被春晚给“毙”掉了?

产生这样的疑问,源自我对近年来春晚的观感。

 

恕我直言,对这些年来的春晚,我的评价是:王小儿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看了06春晚,我慨叹“这是最烂的一届”;可看了07春晚,我不得不感叹“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等看了08春晚,我才知道前两届还算不错,并开始担心09春晚会更差劲——果然,09春晚没有让我失望,印证了我的预测。按照这样的逻辑和趋势推理下去,到2010年春晚的时候,春晚即使没有达到“令人作呕”的地步,也差不很多了!

 

我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春晚哪,中国人最看重的除夕夜的“大餐”哪,倾“中华之物力、人力”办的春晚哪,无数文艺界精英都为之殚精竭虑的春晚哪,为何到最后却成了一锅不伦不类的“大杂烩”,给国人带来的失望远远大于享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春晚为何却在走下坡路,越来越让人恨铁不成钢、越来越让人忍无可忍?!

 

问题出在哪里?想我泱泱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底蕴之深厚、人民群众创造力之丰富,在世界上不说是“无与伦比”,起码也应该是“名列前茅”吧?10几亿人哪,怎么却连一台像样的晚会都搞不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年夜饭”,怎么竟然连我们自己都难以下咽?据说,春晚的节目都是经过了所谓的“层层选拔”、“层层把关”才最终敲定的,按理说应该是最拔尖、最能让国人喜爱的节目,为何却总是令人大失所望?这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说我中华无人、连一台让老百姓满意的晚会都办不成,打死我都不会相信。我们不应该缺好节目,否则国内的文艺界和各种文艺团体早就该下课了。那么,为何春晚展现的,大多是那些无聊甚至要靠“黄段子”撑台的臭节目呢?那些有个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都去了哪里?是没有被春晚发现,还是在审查的时候被“毙”掉了?!

 

现在是信息社会,好节目没有被春晚发现的可能不太大。莫非,那些好节目,都倒在了层层审查之下?“决定节目上不上的是中宣部、广电总局、央视的各级领导,直接操刀的是每年的节目统筹”,乖乖,不过是一个娱乐性节目罢咧,把关的“婆婆”是何其的多啊!无数事实证明,“婆婆”越多、事情越难办。具体到节目上,应该就是“婆婆”越多、节目越难看了吧!

 

春晚到底“毙”掉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那些沦为春晚“炮灰”的节目,到底是因何原因被拿下的,我们更是不得而知。也许,是因为表演者不是大腕,演起来怕不“保险”?也许,是因为节目尽管很生动、很生活、很精彩,却缺乏“教育意义”?也许,还有更高深的理论在限制着春晚的取舍?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如果来一个被春晚“毙”掉的节目大展播,观众会不会比看正宗的春晚更带劲儿?同时,如果春晚今后少一点把关的“婆婆”,能够让春晚回归娱乐大众的本意,是否就能摆脱王小儿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颓势,也精彩起来、鲜活起来,真正能给广大观众带来轻松和欢笑呢?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129/14/50R469VL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