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关键在于从观念和体制上用力


 

 

中部崛起 关键在于从观念和体制上用力

中部地区是古中国一词的发源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四时节令十分明显,气候温和。我们的先人选中中部地区生存繁衍,世代不息,是经历了千万年的灾难痛苦而优选出的宜居宝地。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中部创立,最早的国家在此确立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地处“天下之中”的交通地利条件外,自然环境优越更是重要原因。四时节令明显,气候温和,山川水系密布,水源充足而不滥。没有毁灭性强的台风,很少有灭顶之灾的大洪水,没有严寒风暴冰天雪地,更罕见酷暑高温和沙尘暴。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部人有理由生活的更好。

中部六省位置:

一场大雪使大家更看清楚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反差如此之大。内地闭关自守,思维陈旧,思想不开放,导致内地廉价劳动力像潮水般涌向广东沿海。如果内地有像广东那样多的安排打工者的工厂,还有谁何必要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说不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恐怕是外星人吧?胡总,温总如今同样给了内地宽松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内的这么多廉价劳动力资源流失外地,内地的政府官员没责任?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你那里为什么发展不了经济?老百姓为什么在家乡挣不到钱?而到广东就能挣到钱?

必须彻底改变发展思路。今后无论是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还是消除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大前提。再是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树立全国一盘棋,统筹城乡全面发展是关键。没有农村的繁荣和农民只能是打工者地位的改变,改革开放不能算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通过重点地区先试先行的试验探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并把它提升为国家战略。中部崛起发展需要有增长极,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关键在于从观念和体制上用力。

八十年代初期,为促进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国家有一个动员大贷款,银行放贷要限期完成指标。那时内地很多人怕担风险死活不贷款。沿海私营经济借此机遇蓬勃发展起来,到如今仍是高速可持续发展

内地呢,死活不贷款者自然没有风险,但贫困是自然的。也有趁机贷款的,大部分是村干部,也办了不少,但各种部门均想方设法去这些吃、拿、卡、要,致使厂子很难生存,厂子不盈利,贷款者大部分还不起贷款,结果,厂子垮掉了,所贷出的款就成了呆账,银行在也不会动员大贷款了。自然也就消亡了。

为什么如今中部地区那么多人不在自己的家乡打工,而非得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办不成能吸引打工者的大量工厂?

经济落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投资环境和行政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恐怕是最大因素。有人说是税率问题,广东东莞、广东顺德经济发展火热地方的税率与内地没有什么差别。有人说是地缘关系,内地很多城市有海关,也同样可以直接出口。有人抱怨改革开放偏向沿海,改革开放初期确实给了特别政策,但多少年了啊,如今内地哪个地方不是改革开放?为什么内地仍办不成能吸引家乡打工者的大量工厂?

城市圈、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高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城市群整体承载力,将有助于在中部地区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形成若干局部经济功能区,通过叠加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功能区的形成。

近年来,中部地区纷纷打造城市群,在谋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市场融合的聚群效应也初步显现出来。但是,融入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例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圈内户口不能享受统一待遇、城际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甚至普通公路收费、跨城公交没有进展,通信同城收费、统一区号久谈不妥等。

城市群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目标要明确城市圈(群)内部各城市的职能定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积聚和辐射能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