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何以实现?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谁也无法否认中国近三十年所发生的天翻地覆巨变。但总是沉湎于对以往成就沾沾自喜之中的民族,一定是没有出息和未来的,我们中华民族为了争取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就一定应该清醒地知道自己还有哪些问题和差距。最近,看到一篇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看了之后心情很是沉重,文章所引证的数据都是官方公开的数据。作者通过中美两国政府数据的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不禁要问:我们中国的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但结果却是政府规模越来越大了。显然,这一现实令我们必须面对这样无情的现实,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些还变得更加严重了。例如,我们的政府越来越庞大、效率越来越低,而让这样的政府来主导中国今后的改革,能否真正实现目标的确令人担忧啊。

在陈志武的文章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GDP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然而,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占GDP18%,相当于8500万普通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为了支持美国政府的开支,需要8500万美国人的可支配收入,这当然远比中国政府的开支需要3.7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低了许多。由此可见,我们的政府规模相对远大于美国政府。在政府、城镇居民、农民这中国的三大群体中,哪个群体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受益最多呢?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显然只有政府的收入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次之,农民的收入增长最慢,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速。

据财政部长谢旭人的介绍,2007年我国政府在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总共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的15%,为全年GDP2.4%,分到13亿人身上,人均461(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而在美国,去年在同样三项上的开支约为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11.5%,分到3亿美国人身上,人均5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许多人说,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所以没法跟美国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比。这种说法站不住脚,美国去年的财政税收仅占GDP18%,而中国5.1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21%。所以,即使不算国企收入和国有资产增值,仅财政税收一项,中国政府的相对收入就远高于美国,没有理由在民生上的开支比例低于美国这么多。中国政府不是没有钱花,而是没有对财政预算过程的实质监督,以致于政府钱多后更倾向于在形象工程、政府办公大楼上浪费,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又不创造就业的工业项目上投资,也当然为腐败提供了温床。

我在网上还看到了一个没有官方证实的数字说,我们政府一年用于自身接待应酬、出国考察、公车开支的费用总额为9000亿元,超出全年用于全国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的50%以上。这样的巨大反差只能说明,我们口口声声所讲的关注民生、亲民廉政,仅仅是一些表面文章。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远比美国那样的政府在廉政、亲民方面要逊色得多啊。也许,我们的政府的确不情愿进行这样的比较,但这毕竟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无情现实啊。

在国务院刚刚通过的医改方案中强调,要用四年的时间,投入8500亿的巨资,实现社会医疗改革的目标,真正解除全国百姓在医疗和健康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这个计划显然是令人振奋的,但所需的资金从那里来呢?我们的财政收入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的基础体系等项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因此要解决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在扩大创收渠道的同时,通过体制改革的深化、通过切实的反腐倡廉的深入,真正实现对政府的巨额耗费进行大幅度的限制,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必然选择。“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真的能实现吗?套句老话吧:“成败在此一举”啊,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