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都不爱国
在我国,爱国主义一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也始终贯穿着从小学到大学,从职业教育到社会宣传的各个层次。远的不说,从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到现在的“八荣八耻”,爱国主义都是必须要高唱的。
我虽然从小到大都在接受这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我始终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爱国。一直想轰轰烈烈地做一个“爱国”人士,却似乎总也没有机会。
从小受到的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爱国教育,是那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杨根思等等。即使他们的事迹让人们热血沸腾。但是,自从我成人以后,咱们国家就没有打过仗,所以成为爱国主义英雄的愿望自然也就落空了。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最具“爱国主义”英雄特点的工作,大概莫过于体育运动员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夺得金牌,尤其是奥运会的金牌。君不见,他们在夺得金牌后可以肆意地把国旗当披肩,而我们常人对于国旗大多只能是仰视。我国的奥运冠军们载誉而归后,人民不仅把大把大把的鲜花和赞誉送给他们,还把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够买的起大house,买得起宝马车,买得起香港名品廊上的奢侈品。我到不是羡慕他们的房子、车子和奢侈品,我羡慕他们的是他们头顶上的“爱国主义”的高帽子。然而,无奈的是爹妈没有给我一副好身体,没能在体育场上“为国争光”,不仅如此,我甚至对我国拿金牌的优势项目,比如跳水、乒乓球等都不感冒,连电视转播都少有问津。唯一能吸引咱的体育运动就是男子足球。而男子足球却是和爱国主义相去甚远。
还有一种被标以“爱国”称号的是一些从海外归来的人。他们有的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国工作,有的是看中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回来挣钱,有些甚至是已经放弃了中国国籍、在国外退了休后回国定居。但不论何种原因,只要回来了,就被冠以“爱国”的帽子。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国内工作,至今已二十多年,但唯独没有出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自然也就不能以“回国工作”这个途径来换取“爱国”的头衔。所以也不免为在国内辛辛苦苦工作20年却不如飘荡海外后叶落归根更“爱国”而耿耿于怀。不过后来到也是想通了:咱没有出国学习工作的机会,自然也就只能在国内找工作。不仅不能给国家带来外汇收入,还要吃国内的粮食,喝北京并不富裕的水。而出国的人,能经受住花花世界的诱惑而回国,便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一句话,咱们这些没权没势没出过国的人,根本就没有“卖国”的机会,所以自然也就无法体现“爱国”主义了。
由此看来,对于我们这些常人来说,爱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爱国主义有点是高不可攀的境界。不是我们不想爱国,可是我们却是没有机会表现“爱国”。多年来,我常常为自己不能“爱国”而感慨不已,并经常为自己没有“爱国”的机会而苦恼。
正当我为“爱国主义”高山仰止的时候,市面上忽然出现打折了的“爱国主义”,要让我们这些平头百姓过一把“爱国”的瘾。比如,合肥市号召市民买房子,并声称“买房就是爱国”;又有知名教授著书立说《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而北京市政协委员更是建议,要“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用爱心和民族精神鼓励进行消费。”这着实把“爱国”主义的门槛降低了许多,可以让百姓们都或多或少可以表现一下爱国主义情怀。
然而,即使面对这大打折扣的“爱国主义”的倡议,我发现我还是做不到。首先,我在北京的三间大瓦房,我自己住着都嫌大。晚上下班后就我一个人在三间屋和客厅里乱窜。两个卫生间也要分开了用:一间大便用,一间小便用。如果不是考虑到父母常常要来北京小住,就这房子我都想卖掉。所以,对我来说,不可能再买房子。其次,我生性就小气,舍不得花钱。比如:现在的纺织品质量就是好,总也穿不破,不破不烂当然也就没有了扔掉的理由,所以10多年前买的衣服还在穿,毛巾被居然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打小吃不饱饭的记忆,让我不敢浪费粮食,去饭店吃饭所剩的主食,也总是要打包的。。。普通消费我都要再三掂量,实在想不起如何才能“积极消费”。多年倡导夏时制,为的就是希望每天能剩下1个小时的照明用电。虽然夏时制遥遥无期,但是环保的思想倒是深入我心,所以,开车是不会的。北京的公共交通很好,特别是地铁,又环保有快捷。乘地铁,走走路,既省钱,还可以锻炼身体。不开车,自然不用买车,所以,消费也就积极不起来。
面对领导和教授们提出的如此低廉的“爱国主义”标准,我都难以做到——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根本就不想去做。所以,我确信,我真是一个一点都不“爱国”的人。我真是惭愧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