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将迎来漫长寒冬


本文是一两个月前完成的。虽然最近出台了振兴钢铁业的政策,但基本是无济于事的。 

    最近,国际国内铁矿石价格、煤价与国际海运价格大跌,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似乎是三大利好。但是,中国钢铁业前景一片黑暗,未来走向深渊的概率远大于迎来曙光的概率。

    中国钢材产量自1990年以来实现了“大跃进”(图1),17年钢材产量累计增长了1004%。

图1 1990年-2007年中国钢材产量及同比增长率

 

 

中国年产量达五六亿吨的产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钢铁大国,其产量更是超过了世界产量排名第二到第九名的8个国家产量总和(表1)。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的数据,2007年全世界粗钢产量为13.435亿吨,中国为48966亿吨,中国占了全世界产量的36.4%。

表1 2007年世界粗钢产量前十名国家产量

国家

产量(万吨)

 

中国(大陆)

48966

48966

 

 

 

世界产量排名第二至第九的国家产量总和:48564

 

日本

12020

美国

9721

俄罗斯

7240

印度

5308

韩国

5137

德国

4855

乌克兰

4283

巴西

3378

意大利

3199

 

    也许,中国钢铁产量的“大跃进”,及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不足以说明中国钢材产量过剩到什么地步。再看GDP与钢产量的对应关系(表2),中国1万美元GDP相对应的钢产量,同样远远超过所有的发达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的7.16倍和23.4倍),也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印度、泰国、巴西、越南的2.56倍、2.84倍、6.75倍、4.5倍、5.4倍)。

表2 世界各国每万美元GDP对应的钢产量

 

钢产量(万吨)

GDP(亿美元)

钢产量/GDP(吨/万美元)

中国

48966

30100

1.6268

日本

12020

52900

0.2272

美国

9721

139800

0.0695

俄罗斯

7240

11400

0.6351

法国

1925

25200

0.0764

英国

1430

25700

0.0556

意大利

3199

20900

0.1531

巴西

3378

9340

0.3617

澳大利亚

790

7460

0.1059

加拿大

1638

13600

0.1204

印度

5308

9280

0.5720

德国

4855

32800

0.1480

马来西亚

612

1620

0.3778

印度尼西亚

394

3960

0.0995

菲律宾

59

1260

0.0468

韩国

5137

9920

0.5178

越南

200

670

0.2985

台湾

2045

3980

0.5138

泰国

547

2270

0.2410

    表2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显然美国、日本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每1万美元对应的钢产量要比现在高得多。从表面上看(表3),的确如此,美国在1940、1950年,日本在1970年、1974年,每万美元GDP对应的钢产量都高于中国去年的水平。

 

表3 不同时期中、美、日每万美元GDP对应的钢产量

 

钢产量(万吨)

GDP(亿美元)

钢产量/GDP(吨/万美元)

中国(2007年)

48966

30100

1.6268

美国(1940年)

6077

1014

5.99

美国(1950年)

8785

2938

2.99

美国(1974年)

13220

15000

0.88

日本(1970年)

          9332

2037

4.58

日本(1974年)

11713

4596

2.55

 

    难道目前中国钢产量相对于经济总量并不高,甚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吗?并非如此。在1945年之前,美元并非国际货币,当时美元的含金量远超2007年在全世界泛滥的美元。以1945年布雷顿森林系统确定的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值水平,2007年按黄金价格为800美元/盎司计算,则美国1940年和1950年每万美元对应的钢产量,应当是0.26吨/万美元和0.15吨/万美元,高于去年末美国的0.0695吨/万美元,但同样远远低于目前中国1.6268吨/万美元的水平。日本1970年和1974年时的GDP是按当时日元与美元的汇率折算的,当时日元与美元的汇率约为300:1,而去年末约为111:1,折算为去年末的汇率,日本在1970年、1974年该数据分别为1.69吨/万美元、0.94吨/万美元。日本1970年的数据与2007年中国非常接近,但同样不能说明中国的铁产量不过剩。因为从1970年开始,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冲击日本经济之前,日本的每万美元对应的钢产量,就持续快速下跌,1971年-1973年,分别为3.85、3.18、2.88,考虑汇率因素,分别为1.42、1.18和1.07。说明这个水平是不可持续的。并且虽然仍然比较大,但日本钢材出口比较多,而中国去年钢材出口仅有约13%。如果按1970年35美元=1盎司黄金,1974年160美元=1盎司黄金,折算为去年末的水平,1970年、1974年日本相应的数据为0.2吨/万美元、0.51吨/万美元。

 

    以单位GDP对应的钢产量衡量钢产量是否过剩,未必科学,但综合各种情况来看,中国钢铁产能明显过剩。

   

    分析钢产量是否过剩,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申银万国在2009年钢铁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对比了各国粗钢人均消费高峰时的数据(图2):

                              图2 世界各国钢材消费高峰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忽略了各国国情的差异。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业是国家支柱产业,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出口比重较大,并且两国汽车、机械、造船等行业消费大量钢铁后同样用于出口。前苏联长期偏重于重工业发展。美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超中国。中国与这些国家最大的不同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钢材消费量不可能达到城市的水平。

    似乎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国情支持中国天量钢铁产量的需求:中国人口多,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汽车、造船等用钢量大的行业产量持续上升……但印度同样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快,可是2007年中国钢材出口6265吨,超过了整个印度的产量。从中短期来看,最近几年中国的钢铁并不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其实正因以上一些中国特殊国情,中国的铁产量才迅速增长。但因为这些需求注定不可持续,中国的钢铁产量将不可避免地严重过剩,中国钢铁业的未来将惨不忍睹。

中国钢材消费结构中,房地产占了近一半(图3)

图3 中国钢材消费结构

 

 

    以消耗钢材最多的房地产为例。2006、2007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6.06亿和7.62万亿平方米,销售额分别2.05万亿和2.96万亿元,而这两年,全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分别仅有2.33万亿和2.82万亿。中国房地产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城市化,但目前的高房价城市居民都难以承受,农民怎么可能买得起呢?因此房地产价格的下跌是肯定的。当价格下跌后,房地产的开工量必然下跌。以日本为例,在1991年房价泡沫开始破灭后,日本建筑业出现了负增长(图3)。

图3 日本50大建筑商合同订单

 

    香港1997年房价泡沫破灭后,1998年新开工私人住宅数量仍有明显增长(图4),但随后几年就持续下降。

                             图4 香港新开工私人住宅数量

 

    尽管中国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去年增长27.2%,其中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4.6%,但钢材价格下跌明显。以聚源数据提供的线材全国成交价为例,从5月末的5945元/吨,跌到10月末的4220元/吨,短短5个月,下跌达29%。即使如此,因为需求猛降,全国钢铁企业纷纷减产甚至停产。铁矿石价格同样跌幅巨大,青岛港进口铁矿石价格从3月最高1640元/吨跌至10月末540元/吨,跌幅为67%。据我的钢铁网监测,10月全国铁矿石价格单月下跌25.6%,印度进口铁矿砂价格单月大跌42.6%。全球钢铁业形势同样急转直下。全球钢铁第一大生产商安塞乐米塔尔宣布将在第四季度减产30%以上,全球第二大生产商新日铁宣布到明年3月截止的下半财政年度,将减产量由10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因铁矿需求减少,巴西淡水河谷不仅被迫取消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涨价要求,还决定减产3000万吨/年。代表全球散货运输价格的波罗的海指数暴跌90%。

 

    或许有人预期四川灾区重建将消耗大量产能,但显然钢材价格下跌的过程,正是灾区重建前开始,重建后持续的过程。

    因前期上涨预期强烈,国内各大港口囤积了近9000万吨进口铁矿石,囤积铁矿石数量大,或是库存钢材多,及在建产能大的钢铁企业,将雪上加霜。

    就钢铁业的股票来讲,虽然股价纷纷跌破每股净资产,仍不足以构成买进的理由。钢铁企业如中国象棋中的卒子一样,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降低单位成本,否则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是个不断消耗资本的行业。这也是印度的米塔尔虽然代价巨大,但仍与欧洲安塞乐合并的原因。世界主要钢铁大国的钢铁业集中度都是不断提高的,而国内地方政府将当地钢铁业当成钱袋子,当有实力的大钢铁企业打算合并当地钢企,降低成本,实现双赢,提高行业集中度时,地方政府往往奋力打响保卫战。同时因为钢铁业对GDP的巨大拉动作用,各地积极新建产能。因此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却是不断下降的。未来集中度提高的过程,对几乎所有钢企都来说有诸多不确定因素。钢铁过剩产能被淘汰的过程中,账面值较高的高炉设备的实际价值,可能会大幅缩水到普通废钢的价格。

    对于少数实力非常强,技术含量高,毛利率高,现金充足的企业,也许全球钢铁业不景气是个好机会。可以低价买下巴西、澳大利亚等高品位铁矿的股份,以远低于重置成本的价格收购国内陷入困境的钢企,扩大产能。但这也是国内钢铁企业不断亏损,大量小企业倒闭,全国钢产量大幅减少后才会发生的事。

未来几年,中国钢铁业产量必然持续下降,全行业亏损未必不可能发生,钢铁业工人的失业也会明显增加。这一切的根源,都是行业缺乏基本的常识,鼠目寸光,盲目发展产能。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的畸形发展,也不是国家之福。特别是中国钢铁业技术含量低。瑞士军刀世界闻名,利润率非常高,很多中国人出资购买,可是瑞士人到宝钢,有没有可能以瑞士军刀的价格买一把宝钢生产的“宝刀”呢?

    总之,在产能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业景气下滑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未来将迎来漫长寒冬。

 

    五大类股票的下跌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