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威胁着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以工代赈、支持就业的呼声渐高。同时,国家财政收入突破六万亿的新闻又引起了一阵亢奋。把两个新闻联系起来想一想,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是否面临着国富民穷的威胁?
发消费券也好,以工代赈也好,说明政府手里有许多钱,花得起;但老百姓手头紧,甚至基本生计都成了问题,需要救济。以工代赈比发消费券要聪明得多,那就是鼓励老百姓自己动手、通过劳动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建立一个低效率、甚至有可能养懒人的福利国家。
但是,仅仅以工代赈还是不够的。更要以学代赈。以工代赈,多是通过国家增加投入而创造就业机会,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手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乃必要之举,但并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第一,一个健康的经济,可以在特殊时期依靠政府投入维持必要的增长,但在长时段内还要依靠私有企业的表现。中国不可没完没了的造桥修路。第二,以工代赈所创造的工作,多是些体力劳动,附加值甚低,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国富民穷的问题。更长远的办法,是以学代赈,振兴中国的义务教育。
如今制造业面临危机,有些人就出来说:不要唱低制造业,毕竟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还拥有大量教育程度非常低的人口的中国,是解决就业的关键。对此我完全认同。不过,接下来的我们还要问:目前中国仍然有这么大的低教育人口是否正常?在八十年代这无疑是正常的,因为改革刚刚开始,没有钱办教育;九十年代也算正常,因为那时虽然有了点钱,但投资教育需要时间才能收到回报。但是,在2009年是否就有点不正常了呢?现在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是九十年代末进的小学。那时我们并非完全没有条件吧?
如果现状不改变,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循环论证:中国有大量低教育人口,所以需要维持低端的制造业;低端制造业需要的劳动力质量不高,所以没有必要在教育上投太多资;再过十年,我们还可以继续说:中国有大量低教育人口,所以需要维持低端的制造业!
可是,十年后的情况和十年前不同了。到时候,中国劳动力的供应随着非独生子女一代逐渐退休而减少,社会老龄化,被抚养人口增多,需要每个劳动力创造更大的附加值才能维持经济的动力。同时,经济发展使生活费用和劳动力成本提高,在低端制造业上,中国比起印度、越南等国来,将丧失优势。其实很多优势现在正在丧失。也就是说,十年前教育投资不足,现在也许后果还不那么严重;现在教育投资不足,十年后则不堪设想。所以,六万亿的财政收入中,要拿出一大笔支持义务教育才是。
以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一味哭穷已经说不过去了。中国在教育上应该有基本的社会服务:凡事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只要他或她有身份证,那么不管在哪里住下,都可以拿着证明其住址的文件(在美国只要电力公司的一个收电费的信封即可),把孩子送到所在地区的学校。任何学校不得拒收。学校根据学生人数,从政府获得财政拨款。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现在则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一些学校普通人还是无法问津。举例而言,许多大学,其大学的经费本来是国家给的,但所办的附属中小学,简直就跟私立一样,除了本校子弟外,入学如同登天,要考试不说,甚至各种费用(包括学生家长所在单位的赞助费用)一大笔,一个进城的民工子弟即使住在学校附近也不得其门而入。这样还怎么让民工的下一代成为高端人才?在美国,即使是非常名牌的公立学校,除了极少数象波士顿拉丁这种学校需要考试外,都不能拒绝接收本地区的孩子。甚至还有特别的安排把穷区的孩子送到富人区的学校上学。如今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就必须早这方面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所有学校都应该是重点,所有孩子也都应该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这样,小学文化的民工子弟,十几年后才可能成为高级工程师,中国的社会才会更公平,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