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这是一部偶然之书。我的意思是说,她本不在我的写作计划之列。记得是2008年的开春时节,吴晓波先生来北京开会,他说到了一个课题,打算就地标、事件和人物三个向度来呈现1949年至2008年中国60年的发展印象。并有意邀请我来写作人物部分。
我稍作掂量,竟然迅速应承下来,一来我以为人物观察应该是我的长项,第二则是我以为,从中国人的个体命运出发来思考国家与时代的命运,可能不那么空洞。不过等我展开写作,却发现难度不小。60年,60个人物,集中在一本书里,每个人物不能超过4500字。如此小容量的篇幅,想要呈现丰富的史料看来是不可能了,因此我只能选择在写作维度上取巧。
有些维度是我一向热爱的。比如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理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理念:自由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方法;亚当·斯密和帕累托的经济人理性观念;还有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始终不愿意放弃的个人主义诉求。也就是说,我试图沿着自由、权利、经济人和个体价值等维度,对60年来的中国人进行一次有别于传统教材的另类阐释,将个体的命运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呈现出中国人真实的人生状态,并由此还原中国个体生命的权利与尊严。
当这样的写作进行到中途,我又有意识地引入了另外一个维度,这就是耶稣基督的向度,因为我发现,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神的普世之爱仍然光照着所有的中国人。
如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她的方法论价值显然远远大于她的史料价值。可以肯定地说,试图在这本书里品尝新鲜史料的读者们可能要失望了。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要感谢被我援引过的所有著作、报刊文章、纪录片,以及一些优秀的博客资料。我们已经尽可能将所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注释,但一些更加重要的文献可能被我们忽略,没有来得及标注,一些资料的详细位置也可能不太清晰。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对不起所有辛苦劳动的写作者,也对不起我们所写到的一个个醒目的人。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写作都是一次难得的时间旅行。如同胡风所言,1949年的确是一段新的历史时间的开始,所有人的命运都在这样的历史里起起落落。当我们写到林昭,她所写的血书几乎让我们窒息,当我们写到孙志刚,他的死亡又让我们嚎啕。而当我们写到周正龙,这个在2008年理直气壮撒谎的农民,则让我们彻底无语。这注定是一段醒目的断代史,所有人的命运都裹挟在时代的潮流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感谢赵路,这位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天资聪颖,恒久忍耐,她为这本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所当然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之一。
现在是深秋,北京看上去比过去高远很多,云朵搁在空中,天空仿佛刚刚洗过。遛狗的人们要去街心公园,孩子们走在放学的路上,这难得的洁净,让我们希望倍增。愿所有已经消失的人羡慕今天的进步,愿所有正在行走的人加倍努力。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愿所有的人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愿神保佑我们。
苏小和
200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