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到北京快4个月了,和两家银行,一家券商打过交通,总体上感觉金融业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
 
9月的时候,到新单位工作,要办张银行卡。工商银行的网点最多,而且单位附近就有一家,关键是当时对周围环境不熟悉,既不知哪里能买到4元的盒饭,也不知有哪些银行。于是办了工商银行的借记卡,收了我大概10元或是15元的手续费,开通了免费的网上银行,不过每次只能转账1000元,每日累积不超过5000元。
回到单位,仔细看看回单,发现把我身份证上的号码搞错了,把我的出生日期从70年代,提前到上世纪20年代。说到这里,想起一件趣事,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个80后的人写了一篇文章,认为社会上对80后的偏见是不对的,应该把80后和85后区别开来。想不到自己成了20后的了。
第二天电话打来,希望我去银行重办一张卡。可是已经通知了上海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为什么不能把同一张卡的身份证号码日期改过来呢?如果是这样,我可以耗费一些时间帮助银行纠正这个错误。但被明确告知,只能重开卡。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用代表我20后年龄的卡。
身份证号码不对,那就注定了主要存款不能放在这张卡上。后来就到处侦察周围的环境,发现一家招商银行。去办了借记卡,居然没有收我的办卡费,有点不理解。开通网上银行,被告知,因为已经在上海办过了网上银行,所以只能建立关联。后分几次,把现金陆续转到招商银行去。
中国的银行业能否把这种身份证号码输错,ATM机里吐出假钞这种事情先杜绝再说?
 
原来在上海的招商证券的某营业部开户,就想转到北京的招商证券,存取现金更方便一些。如果按常规做法,要专门在交易日去上海,时间和交通费成本负担不起。咨询了北京营业部,告知可以直接在北京办,又咨询原开户营业部,却被告知不行。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人这样成功办理了。于是我发邮件咨询,问为什么同样是招商证券,回答却是不一样,到底是确有这样的禁止性规定,还是本位主义在作怪。很快有回复,让我附上联系方式。
第二天上海营业部打我上海的手机(但总部肯定转给他们我在北京的固话和手机号码),当时如何讲的记不太清了,但总算说可以这样办。告诉我如何操作。于是第三天去北京营业部办理,北京营业部的接待人员说我直接去招商银行办理就行了。这显然又互相矛盾。最终确认,要先将上海招商银行与证券账户的指定撤销。如果我不是一再强调上海的某某人曾经和北京营业部有过联系,是不是我又要白跑一次银行,并不得不再去一次北京营业部?
昨天,上海招商证券又告诉我,万事具备,只需要我再去北京的招行最后办一个手续即可。问我对处理结果做何评价,我说:只能说还可以。
不管怎么说,不用专门去上海办理转户。还是比较高兴。不过招商证券的业务人员对业务显然并不熟悉,回答有两处矛盾之处。为什么非要向总公司反映才得到重视?
我朋友,辽宁丹东的柏光强,曾去香港的券商处开户,接待的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却是对答如流,对业务非常熟悉。
 
中国的金融服务大有提高空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