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荣古藤双马罐再现景德镇瓷雕成就

上图:怀德艺术银行藏品之清代王炳荣刻瓷古藤双马罐
中国早先的瓷器讲究施釉和刻画,后逐渐被彩色釉取代,不同色彩的釉料配置,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使瓷器上的图案绘制宛若在绢本和纸本上绘画一般,直到民国浅绛彩的出现,更是将瓷器上的绘画表现演绎到极致。而雕剔工艺的出现,正是民间艺人大胆创意的成果,使瓷器画面又产生立体效果和质感。从阴刻到阳剔,再施釉彩烧制,在清代中后期开始流行。
陶瓷是易碎品,在烧造过程中为诸多不确定因素所制约,因此,在中国数千年陶瓷史中,佳器总是来之不易。再加上天灾人祸的频频撞击,遗世珍品更似凤毛麟角,这种稀有性就构成了对收藏家的致命诱惑。比如在颜色釉、单色釉中,白瓷是相当难烧的品种,而生瓷雕刻更是难上加难。
瓷器雕刻系在瓷胎上进行浮雕山水花鸟及走兽,因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技术要求相当高,非能工巧匠不能为。作品多为文房用品,也有酒杯、摆件等。瓷器雕刻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种,上釉涂白、黄、绿等色釉,也有仿竹、仿木、仿漆等手段。不上釉的又称生瓷。
瓷器雕刻系在瓷胎上进行浮雕山水花鸟及走兽,因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技术要求相当高,非能工巧匠不能为。作品多为文房用品,也有酒杯、摆件等。瓷器雕刻分为上釉与不上釉两种,上釉涂白、黄、绿等色釉,也有仿竹、仿木、仿漆等手段。不上釉的又称生瓷。
刻瓷始于清乾隆,清末光绪时流行,用硬器在白瓷上刻划后涂黑,如线描画,纹饰有图案和绘画两种。黎瑛、黎勉亭父子为清末民初刻瓷高手。
古人曾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和“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之说,生瓷雕刻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无釉彩,但洁白来自天然;它器型小而结构复杂,但又疏朗有余不见逼仄。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用于形容生瓷雕塑再恰当不过了。顾行伟瞄准这个品种寻觅,经过一番辛苦搜求,藏品终于蔚成大观。
古人曾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和“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之说,生瓷雕刻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无釉彩,但洁白来自天然;它器型小而结构复杂,但又疏朗有余不见逼仄。所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用于形容生瓷雕塑再恰当不过了。顾行伟瞄准这个品种寻觅,经过一番辛苦搜求,藏品终于蔚成大观。
从存世的雕瓷分析,清中晚期的王炳荣、陈国治,李裕成是公认的名家,陈国治的作品大多为山水人物,刀法细腻,构思精巧,风格淡雅,宛若寿山石的薄意雕刻。王炳荣的作品题材广泛,动物、花鸟、人物皆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和陈国治相比,刀法上前者偏重於剔,后者偏重於雕。李裕成的作品风格接近於陈国治,题材上接近於王炳荣,喜好开光剔地。近几年市场上已难见踪影,偶见一件,价格也都较高,可见他们的作品正逐渐被人们认识。
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著名鉴赏家赵明轩称,著名雕瓷艺人王炳荣作为清代刻瓷大师,他雕出的每件作品都为藏家珍爱。赵明轩在评价怀德艺术银行收藏的这件王炳荣刻瓷古藤双马罐时,称,古藤双马罐颇具晚清时代特征,器物精致秀美,画面生动自然,技法多种并用,色彩明快淡雅,有较强的写实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是一件不曾多见的瓷雕艺术品,它必将为研究景德镇瓷雕艺术发展史和王炳荣个人的技艺成就,提供新的实物资料。赵明轩介绍,古藤双马罐上的古树苍劲有力,藤蔓鲜活饱满;萱草香味忘忧,花开金凤在枝头;尤其是那一对俏皮可爱的小马,嬉戏中传神地传达一种祥和幸福的美好情愫,生动有趣,而且浮雕纹饰清晰,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作品中呈现的景色也优美令人难忘,堪称王炳荣刻瓷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