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踩在脚底的“呻吟”
警钟:地球处在生死绝路口
2000年5月,中国如东沿海显得异乎寻常的平静和沉闷。
三年前的每年这个时候,有“软黄金”之誉的鳗鱼苗汛期应该早已席卷沿海,成千上上万的渔民浩浩荡荡、竞舟争舸的捕鳗大战业已开始,然而在连续出现两个鳗鱼荒年后,今年这里仍旧没能发生一丝儿转机、半丝儿生机。
此刻,渔民只能无可奈何地在家中等待观望。一些心存侥幸赶赴生产海域的人,每天只能捕到可怜巴巴的几条鳗鱼。
长江口如此,南通海域如此,就连盛产鳗鱼的东沙海域也好不到哪里去。
调查显示,前些年不少渔民捕鳗、贩鳗、养鳗发了大财,实指望这条财路能一直延续下去,干脆一窝蜂似地拿出多年积蓄,有的甚至不惜借债,家家造起或购置了几十吨的机动船,志在扩大生产。可做梦也未曾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并非取之不尽的聚宝盆,等待他们的竟是连续几年的鳗苗苗荒,一下断了他们奔向新世纪的财路。
与此同时,淡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江城武汉也传出令人揪心的消息。从5月15日晚开始,洪山区幸福村丹池渔场200亩水面发生大面积死鱼,截至17日, 共有5万余公斤死鱼浮出水面;17日早晨,水果湖和东亭渔场又有至少1万公斤活鱼成批死去;16日,汉口宝岛公园的罐子湖内也发现大量死鱼,整个湖面都漂着翻肚皮的鱼……
武汉渔民气愤地说:因为水质污染,这种现象连续几年都有发生。1999年5月1日至3日,东湖水域关桥湖面死鱼大量浮起,短短4天内,该水面放养的100 多万尾鱼差不多死光,总量达50多万公斤。1997年5月初,汉阳墨水湖鱼场发生严重死鱼事件,渔场承包人王丛华投放的几十万公斤鱼在几天内很快死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王丛华一纸诉状将汉阳城区六家排污工厂推上了被告席。此事震惊江城。
如东沿海的鳗苗苗荒和武汉的死鱼事件,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地球正面临着两条可怕的绝路:一是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这是指由于人类高密集度的资源开发活动引起不可再生资源日趋减少和可再生资源的非良性化循环。二是环境污染。即生产和消费(包括军备、战争方面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化学物质和废弃物造成的严重恶果。
就上述两条绝路,一般而言,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水土流失、森林退化、资源开采状况比较严重,因而前者显得更为突出;而发达国家由于资源的使用量大、消费水平高、加工能力强,随之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因而后者成为主要问题。大多数的国家,两条绝路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时并存。
譬如中国的麻雀问题。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中国人把麻雀列入黑名单,作为需要铲除的四害之一,后来科学家指出,即便麻雀对庄稼有害,它们毕竟能吃害虫,终归功大于过。科学家的一句公道话,终于使麻雀得以继续繁衍生息。
然而,中国日益严重的杀虫剂污染和对野味的贪吃却终究未让它们逃脱厄运。
70年代以前,人们常常见到农田里到处是兔子、青蛙、麻雀等野生动物,如今,广阔的田野死一般寂静。麻雀偶然也能看到几只,但与往常已是没法再比了。
据说中国的农药产量仅次于美国,2001年生产了40万吨,绝大部分供应国内市场,成为“自杀”工具。70年代开始使用杀虫剂以来,曾经活跃在乡间田野的各种野生动物就开始日趋减少。
麻雀的不幸遭遇预示着中国的环境将遭到更加广泛的破坏。有专家预言,按麻雀的运来看,恐怕过不了多久,体型较大的鸟类也将凶多吉少。
当然,杀虫剂并非麻雀的惟一天敌。据报道,从树林中消失的麻雀往往又出现在餐桌上,或炖或炒或烤,香味十分诱人。过去,麻雀被贫困农民用来改善伙食;如今,城里人把它当作一种乡土风味的点心,坐在街头小吃摊上就着小酒细细地品。
有家报纸报道说,尽管政府禁止捕捉麻雀,北京王府井夜市却照卖不误。由于北京一带的麻雀几近灭绝,摊贩常常用鸡崽子冒充麻雀,照例顾客盈门。
人们吃的何止麻雀。“除了天上飞的飞机,地下跑的火车,水里游的轮船,什么都吃”——这已是时下国人疯狂食欲的一句真实写照。
易正在他的《中国抉择》中写道:广州、上海吃蛇成风,每年吃掉的蛇类约7000多吨;武汉吃青蛙成风,每天要吃掉青蛙8吨以上;海南岛的海口市,每月吃掉野生动物18吨。1988年,哈尔滨市对73家宾馆、饭店进行检查,发现非法经销的熊掌2425公斤,等于猎杀了480余只熊。1989年,大连市在一处就查获熊掌2750公斤,等于猎杀了500余只熊。估计全国近年来有8000至10000头熊的熊掌被吃掉……
麻雀从“罪犯”被划入保护动物行列之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试图制止这种行为,但却非常困难。
麻雀问题,是一面镜子,把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清清楚楚地映照了出来。让人不忍目睹。
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在地球的特定环境中进化发展起来的。
踩在人类脚下的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我们共同的摇篮、温馨的家园。
除地球之外,人类试图在宇宙的长河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家,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哪个敢拍着胸脯说,还有一个比地球住着更舒坦地方。除非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地球可能是由旋转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估计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这话是否可信,姑且不提。但对地球的现状,科学上却有了足够的不容置疑的认识:
地球的体积约10,832亿立方公里;赤道半径6,378公里,极半径6,357公里;平均密度是水的5.5倍;质量约5.976×1021公吨。
或许是大自然特别的恩惠吧,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必需的物质条件,如稳定的大气压力(101Kpa)、适度的氧浓度(大气的21%)、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洁净淡水等等。在如此一个物理和化学的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动物和植物相生相克、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完善的生态系统,既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又保证了大气和水环境的动态平衡。
不仅如此,在人类的头顶还高悬着两把独特的保护伞: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是人类安全的头号保护伞。约100公里厚的主要由氮、氧和水组成的大气,极大地减弱了来自太阳辐射(如紫外线)的危害,并使大量的撞击地球的流星在远离我们头顶的空间化为乌有。
较强的地磁场是人类的又一保护伞,它将来自银河系及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俘获,毫不客气地集中在远离地球表面的区域。
因此,我们说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摇篮,而且还是人类的安乐之乡。
人类在地球这个安乐乡里,经过漫长的繁衍和变迁,如今已建立起宇宙间一个庞大的家族。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1999年6月16日前后,世界人口达到60亿,按目前中等速度的人口递增,预计2025年85亿,2050年94亿,2100年将达108亿。
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是宇宙间最神圣、最伟大的奇迹!
然而,人类在为自己创造的奇迹惊叹不已的时候,潜在的危险也在悄悄逼进;因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已逐渐开始威胁地球的生命。
时光进入21世纪,人口的急骤膨胀和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已使我们的地球不堪重负。如今的地球就像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白胡子老头,我们终日都能听到它的叹息与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