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不会再一次判断错误


最近市场低迷,市场的参与者也都在进行反思。与一些宏观经济研究员沟通,他们对自己去年中期误判了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懊悔不已。当时,主流研究机构普遍对于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给予乐观的判断,认为在适度的宏观调控之下,通胀可能会在2007年末逐步放缓,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事实上,2008年春天中国物价加速上涨,CPI节节攀升并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速下滑、物价上升的不利形势。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开始出现了惨烈的下跌,上证指数累计跌幅超过60%,不到一年的时间走完了过去四年熊市的里程。对于未来,宏观经济研究员依旧悲观不已,在他们眼中,经济回落、货币从紧政策几乎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也将会继续放缓、甚至出现下滑,尤其是金融、地产等周期性较强的行业很可能继续拖累A股市场。

面对研究员信誓旦旦的表态,我不禁又心生一丝疑虑。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误判了2008年的形势,这一次,难道我们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其实,很多被研究员认为不屑于讨论的前提条件,其实很可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例如,从紧的货币政策。

研究员认为货币政策不会放松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胀的居高不下。然而,笔者在前期的文章中指出,美元的走强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需求下降将终结全球商品牛市,通胀的回落是迟早的事情,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在6、7月份有所显现。或许研究员认为最不可能发生改变的从紧货币政策很可能在年底发生微妙的变化。

此外,研究员认为金融企业的业绩也会在三季度出现拐点,这一切似乎已经没有悬念。然而,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远小于预期;同时,以房贷为主的内地坏账对银行的负面影响也早已被投资者放大。一旦市场发现银行业的表现强于预期的时候,银行类股票的低点也将会随之出现。

市场始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投资者的任务就是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坚持主见和自己的判断是成熟的投资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尤其在市场充满巨大风险的时候,更不应当人云亦云,而是依靠自己的信念和知识做出理性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