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日习俗的对话
谭汝为
农历八月十五,是“花好月圆,阖家团圆”的中秋,又称为“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秋节”等。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除春节以外,人们最重视的就是中秋佳节了。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互赠礼品,全家团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金秋收获的喜悦。
近日,笔者接受了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李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一、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记者:中秋节是怎么来的?谭老师,请您给我们讲一讲。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古代,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由于八月居三秋之中,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之中,“中秋”因此而得名。“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有春天朝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逐渐由宫廷传入民间,中秋节就起源于此。唐朝时,中秋节发展成全国性的节日;到了宋朝,中秋节日的活动最繁多,最热闹。从今年开始,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放假一天。给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记者:谭老师,中秋节都有哪些民间故事和传说?
中秋之夜,阖家团聚,在清朗的月色下,摆上月饼、瓜果,一边赏月,一边讲述着有关月亮的故事。流传至今的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相传美貌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因为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偷吃了灵药而飞上了月宫,从此在清冷的月宫中每日与玉兔为伴,极为寂寞。因此,历代文人都以此为题材创作诗词散文和戏曲等,嫦娥与月亮也被密切地联系起来。如今每逢八月十五,人们在赏月时,也会想象那玉盘般的月亮里住着美丽的嫦娥,正在婆娑的树影下翩然起舞。这些传说给中秋节增添了悠远、神秘的迷人色彩。
三、关于中秋赏月
记者:谭老师,在中秋节习俗中,您认为排在首位的是什么?
我认为,在中秋节日习俗中,居于首位的就是“赏月”。“十二度月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描述了人们对中秋月的情有独钟。中秋赏月之民俗,由来已久,于宋为盛。《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形象地描写出中秋之夜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积极筹备赏月的情景。如今,赏月是中秋节必有的活动,有的人家仍然会在院子里放上桌子,摆上水果、月饼等,一边闲谈一边赏月。即使不摆设桌子,也会到外面散步、走动,以欣赏一年中最圆最美的月景。古代文人多会见月生情,创造出不少千古佳句;而今人则重在领略景致,尽享天伦。
四、关于“月饼”
记者:对于中秋佳节食品——月饼,在天津历史上有那些风俗演化?
月饼,历史悠久,又称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由祭月贡品发展而来的。明代《西湖游览志汇》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义。”可见,在明朝时,月饼已成为中秋应节食品。中秋节吃月饼,就寓意着团圆,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如今,月饼做法精致,用料考究,品种繁多,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天津人吃月饼,最受大众欢迎的有提浆、白皮、麻饼这三大品种。其中,提浆月饼用模子制作,以百果、五仁、豆沙、枣泥等为馅儿。天津月饼制作最有名的厂家,是汉民祥德斋和清真桂顺斋。这两家的月饼,放在点心盒里,就是放到除夕之夜再吃,都不干、不走油,称为“团圆饼”。后来,天津老人、孩子嫌提浆月饼皮儿硬馅儿甜,于是广东月饼与改良月饼则异军突起,风靡津城了。
五、关于天津的月饼模子
记者:听说天津月饼模子全国有名,请您介绍一下。
月饼既是食品,又是工艺品。制作月饼须要模子,而月饼模子属木雕工艺。天津北门西有一家名叫文兰斋的木雕作坊,那儿刻制的月饼模子,图案美观,雕刻清晰,堪称精品,颇受欢迎。过去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的糕点制作厂家和日用杂品商家,都来天津订制采购文兰斋各种月饼模子和糕点模具。福禄寿喜、和谐喜庆、合家团圆、月圆中秋等,是月饼模子经久不衰的主题,而龙、麒麟、蝙蝠等瑞兽及梅兰竹菊等花草,则是图案的主角。老天津人每家每户都有月饼模子,家庭主妇自制月饼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饼一样,但用饼铛烙制。月饼的图案和果馅,各有不同,全家老少,其乐融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研究员,收藏了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月饼模子千余个,成为全世界收藏月饼模子最多的人。有机会我们去拜访王先生,一饱眼福。
六、老天津人的中秋饮食习俗
记者:请您介绍旧时老天津人中秋节的饮食民俗。
八月中秋,天津地区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五谷丰登,百果杂陈。小站稻和螃蟹应节上市,瓜果梨桃、葡萄石榴,各种干鲜果品一应俱全。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经过三伏酷夏之后,也正是滋身进补、营养健身之际。
天津人对于中秋节的午饭和晚饭,十分重视,因为它是阖家团聚,在四季饮食之中,仅次于除夕大宴,列于第二位。菜肴方面,鸡鸭鱼肉螃蟹等,必不可少;在中秋家宴的酒水安排上,老天津人喜欢喝直沽高梁、五加皮、玫瑰露等天津名酒。
七、老天津人的其他中秋习俗
记者:天津地区的中秋节日民俗还有那些内容?
天津中秋服饰民俗,主要体现在童装上。旧时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儿、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
旧时中秋节,家长都要给孩子买来几件儿童玩具。其中一种泥制彩绘兔子,兔脸儿人形,双耳高耸,金盔金甲,背后插一个纸旗,很受儿童欢迎。北京人称之为“兔儿爷”。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中秋赏月赋诗,也是一大乐事。宋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等,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在此就不多讲了。
八、中秋节日民俗的演进
记者:从古及今,中秋节日民俗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看待这些变化?
如今的中秋情怀,中秋文艺演出,主题是“团圆”。而古时祭月、拜月的遗迹越来越少,而赏月却成为中秋习俗的主调。以往复杂的民俗活动,变得越来越简洁。节日民俗活动由繁到简,反映了信息社会人们对简约生活的追求;由祭拜向欢娱的变化,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潜移默化。
但不管怎样,中秋佳节仍是华夏儿女颇为重视的节日,因为圆圆的月亮寄托了人们对花好月圆,家人团圆的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一天,都是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举杯邀明月,祝愿亲人幸福安康,企盼祖国和谐统一的美好节日。
谭汝为
农历八月十五,是“花好月圆,阖家团圆”的中秋,又称为“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秋节”等。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除春节以外,人们最重视的就是中秋佳节了。在这一天,亲朋好友互赠礼品,全家团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金秋收获的喜悦。
近日,笔者接受了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记者李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实录。
一、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记者:中秋节是怎么来的?谭老师,请您给我们讲一讲。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古代,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由于八月居三秋之中,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之中,“中秋”因此而得名。“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有春天朝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逐渐由宫廷传入民间,中秋节就起源于此。唐朝时,中秋节发展成全国性的节日;到了宋朝,中秋节日的活动最繁多,最热闹。从今年开始,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放假一天。给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记者:谭老师,中秋节都有哪些民间故事和传说?
中秋之夜,阖家团聚,在清朗的月色下,摆上月饼、瓜果,一边赏月,一边讲述着有关月亮的故事。流传至今的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相传美貌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因为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偷吃了灵药而飞上了月宫,从此在清冷的月宫中每日与玉兔为伴,极为寂寞。因此,历代文人都以此为题材创作诗词散文和戏曲等,嫦娥与月亮也被密切地联系起来。如今每逢八月十五,人们在赏月时,也会想象那玉盘般的月亮里住着美丽的嫦娥,正在婆娑的树影下翩然起舞。这些传说给中秋节增添了悠远、神秘的迷人色彩。
三、关于中秋赏月
记者:谭老师,在中秋节习俗中,您认为排在首位的是什么?
我认为,在中秋节日习俗中,居于首位的就是“赏月”。“十二度月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描述了人们对中秋月的情有独钟。中秋赏月之民俗,由来已久,于宋为盛。《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形象地描写出中秋之夜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积极筹备赏月的情景。如今,赏月是中秋节必有的活动,有的人家仍然会在院子里放上桌子,摆上水果、月饼等,一边闲谈一边赏月。即使不摆设桌子,也会到外面散步、走动,以欣赏一年中最圆最美的月景。古代文人多会见月生情,创造出不少千古佳句;而今人则重在领略景致,尽享天伦。
四、关于“月饼”
记者:对于中秋佳节食品——月饼,在天津历史上有那些风俗演化?
月饼,历史悠久,又称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由祭月贡品发展而来的。明代《西湖游览志汇》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义。”可见,在明朝时,月饼已成为中秋应节食品。中秋节吃月饼,就寓意着团圆,成为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如今,月饼做法精致,用料考究,品种繁多,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
天津人吃月饼,最受大众欢迎的有提浆、白皮、麻饼这三大品种。其中,提浆月饼用模子制作,以百果、五仁、豆沙、枣泥等为馅儿。天津月饼制作最有名的厂家,是汉民祥德斋和清真桂顺斋。这两家的月饼,放在点心盒里,就是放到除夕之夜再吃,都不干、不走油,称为“团圆饼”。后来,天津老人、孩子嫌提浆月饼皮儿硬馅儿甜,于是广东月饼与改良月饼则异军突起,风靡津城了。
五、关于天津的月饼模子
记者:听说天津月饼模子全国有名,请您介绍一下。
月饼既是食品,又是工艺品。制作月饼须要模子,而月饼模子属木雕工艺。天津北门西有一家名叫文兰斋的木雕作坊,那儿刻制的月饼模子,图案美观,雕刻清晰,堪称精品,颇受欢迎。过去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的糕点制作厂家和日用杂品商家,都来天津订制采购文兰斋各种月饼模子和糕点模具。福禄寿喜、和谐喜庆、合家团圆、月圆中秋等,是月饼模子经久不衰的主题,而龙、麒麟、蝙蝠等瑞兽及梅兰竹菊等花草,则是图案的主角。老天津人每家每户都有月饼模子,家庭主妇自制月饼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饼一样,但用饼铛烙制。月饼的图案和果馅,各有不同,全家老少,其乐融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研究员,收藏了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月饼模子千余个,成为全世界收藏月饼模子最多的人。有机会我们去拜访王先生,一饱眼福。
六、老天津人的中秋饮食习俗
记者:请您介绍旧时老天津人中秋节的饮食民俗。
八月中秋,天津地区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五谷丰登,百果杂陈。小站稻和螃蟹应节上市,瓜果梨桃、葡萄石榴,各种干鲜果品一应俱全。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经过三伏酷夏之后,也正是滋身进补、营养健身之际。
天津人对于中秋节的午饭和晚饭,十分重视,因为它是阖家团聚,在四季饮食之中,仅次于除夕大宴,列于第二位。菜肴方面,鸡鸭鱼肉螃蟹等,必不可少;在中秋家宴的酒水安排上,老天津人喜欢喝直沽高梁、五加皮、玫瑰露等天津名酒。
七、老天津人的其他中秋习俗
记者:天津地区的中秋节日民俗还有那些内容?
天津中秋服饰民俗,主要体现在童装上。旧时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妈妈还要给婴儿、幼儿戴上竖起两只长耳朵的“兔帽”。
旧时中秋节,家长都要给孩子买来几件儿童玩具。其中一种泥制彩绘兔子,兔脸儿人形,双耳高耸,金盔金甲,背后插一个纸旗,很受儿童欢迎。北京人称之为“兔儿爷”。
对于文人墨客来说,中秋赏月赋诗,也是一大乐事。宋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近中秋》等,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在此就不多讲了。
八、中秋节日民俗的演进
记者:从古及今,中秋节日民俗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看待这些变化?
如今的中秋情怀,中秋文艺演出,主题是“团圆”。而古时祭月、拜月的遗迹越来越少,而赏月却成为中秋习俗的主调。以往复杂的民俗活动,变得越来越简洁。节日民俗活动由繁到简,反映了信息社会人们对简约生活的追求;由祭拜向欢娱的变化,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潜移默化。
但不管怎样,中秋佳节仍是华夏儿女颇为重视的节日,因为圆圆的月亮寄托了人们对花好月圆,家人团圆的祈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一天,都是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举杯邀明月,祝愿亲人幸福安康,企盼祖国和谐统一的美好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