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岗山对我们这代人来讲是圣地,是很让人敬仰和向往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家里挂着四条屏的革命圣地组画,其中就有井岗山,至今记忆犹新。上初中的时候,母亲把我学画画的习作挂在堂屋两侧,当时画的内容也是井岗山,那是我第一次临摹山水画作,第一次用画笔描绘心中的井岗山。
时隔三十多年,真的来到了井岗山,的确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这代人是读革命历史长大的,又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与发展,重谈井岗山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摇篮的魅力,体会三十年的改革进步,对初上井岗山的人来讲有许多的启示和感想。
这次来井岗山也是多年的愿望,它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我的心中是个神圣的宝地,是当年画中的理想。追溯中国革命的历史,井岗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的摇篮。就是在这里中国革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生命,更为重要的是从此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胜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毛泽东在井岗山革命期间,用他超人的智慧深入的思考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知灼见。而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么多年来国内外跑的地方不少,但旅游的城市和景点并不多,多是一些工作性质的考察。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出差方式,从七十年代末在工艺美术公司当学徒开始跑样品和订单,到之后为学术研究开始进行民艺调查,到哪儿都是定点,到哪里都带着任务,来去匆匆,很少光顾旅游景点。同事们有时跟我开玩笑说我出来太累,不懂得享受生活。其实我自己觉得很知足,这就是我的生活。
记得七八年前,带一帮硕士研修班的同学去安徽。到了黄山脚下,根据大家的要求讲民主,要分成两路,一路去西递村,一路爬黄山。报名结果百分之九十多的同学要求去爬黄山欣赏美景,只有一位陪我去了当时大家刚刚进入人们视线的文化之村——西递村,但那次的收获很大,结识了一批当地的艺人和村民,今天我博物馆的一些展品也是那时收藏的,现在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学习借鉴的一手资料。旅游景点可以随时再去,但当时调研发现的那些民艺物件有些已经再也见不到了。近年来工作原因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去的地方也有景点名胜,但自己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的选择还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但可以调研的地方,去又历史记忆的地方,有工作关系的地方,有自己事业所在的乡村……因为这些年来对民艺的那份情怀丝毫没有减弱。
这次来井岗山是参加一个专题研究班,是来学习的。五年来一直在忙忙碌碌的状态中度过,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我的大多数时间,几乎没有学习的时间。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太快,新生事物让人眼花缭乱,要想适应变化的社会节奏,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充电”,这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社会的血液才能不断更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通过这段时间静心的学习,思考一些问题,反思一些作为,平和一种心态,我想对一个人思想的升华、品格和境界的提高很有意义。
初上井岗山,亲身感受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的井岗山山境、画境、意境与心境,学习井岗山的历史文化,感激那些革命的先驱们,是他们用鲜血打下了江山;感慨中国和谐社会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也感谢现代的井岗山,作为红色文化的象征,它为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带来教育和启示。
初上井岗山,完成了一个梦想,也读写着人生的命题。
时隔三十多年,真的来到了井岗山,的确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这代人是读革命历史长大的,又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与发展,重谈井岗山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摇篮的魅力,体会三十年的改革进步,对初上井岗山的人来讲有许多的启示和感想。
这次来井岗山也是多年的愿望,它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我的心中是个神圣的宝地,是当年画中的理想。追溯中国革命的历史,井岗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的摇篮。就是在这里中国革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生命,更为重要的是从此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胜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毛泽东在井岗山革命期间,用他超人的智慧深入的思考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发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知灼见。而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么多年来国内外跑的地方不少,但旅游的城市和景点并不多,多是一些工作性质的考察。现在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出差方式,从七十年代末在工艺美术公司当学徒开始跑样品和订单,到之后为学术研究开始进行民艺调查,到哪儿都是定点,到哪里都带着任务,来去匆匆,很少光顾旅游景点。同事们有时跟我开玩笑说我出来太累,不懂得享受生活。其实我自己觉得很知足,这就是我的生活。
记得七八年前,带一帮硕士研修班的同学去安徽。到了黄山脚下,根据大家的要求讲民主,要分成两路,一路去西递村,一路爬黄山。报名结果百分之九十多的同学要求去爬黄山欣赏美景,只有一位陪我去了当时大家刚刚进入人们视线的文化之村——西递村,但那次的收获很大,结识了一批当地的艺人和村民,今天我博物馆的一些展品也是那时收藏的,现在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学习借鉴的一手资料。旅游景点可以随时再去,但当时调研发现的那些民艺物件有些已经再也见不到了。近年来工作原因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去的地方也有景点名胜,但自己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的选择还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但可以调研的地方,去又历史记忆的地方,有工作关系的地方,有自己事业所在的乡村……因为这些年来对民艺的那份情怀丝毫没有减弱。
这次来井岗山是参加一个专题研究班,是来学习的。五年来一直在忙忙碌碌的状态中度过,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我的大多数时间,几乎没有学习的时间。现在这个社会变化太快,新生事物让人眼花缭乱,要想适应变化的社会节奏,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充电”,这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社会的血液才能不断更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通过这段时间静心的学习,思考一些问题,反思一些作为,平和一种心态,我想对一个人思想的升华、品格和境界的提高很有意义。
初上井岗山,亲身感受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的井岗山山境、画境、意境与心境,学习井岗山的历史文化,感激那些革命的先驱们,是他们用鲜血打下了江山;感慨中国和谐社会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也感谢现代的井岗山,作为红色文化的象征,它为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带来教育和启示。
初上井岗山,完成了一个梦想,也读写着人生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