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法 记者 肖向云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钢:
如果我们想用一个概念来把市场经济与以往一切经济形态区别开来,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以往一切经济形态都是生产为消费,而市场经济则是倒过来,消费为生产。尽管我们都很讨厌占据整个电视播放时间1/3甚至1/2的广告,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唠唠叨叨的广告和被它们激发出来的消费欲望,那么市场上会有多少商品卖不出去,有多少的工厂会因此而倒闭,有多少工人会丢掉饭碗,他们的孩子会因此而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他们的家庭会因贫困而解体……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困境,来源于生产力低下而导致的消费品缺乏;市场经济最担心的是其反面,消费市场的疲软而引起的生产不足。只要你的产品有市场,没资本,银行借给你;没土地,政府批给你;没人力,劳动力市场求着你……
然而,市场需求从哪里来呢?如果只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果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对应的消费,市场早就饱和了。市场经济不能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它必须能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欲望;它不会只满足于人们对商品物质属性的需求,而是要唤起人们对商品背后所谓“意义”的渴望。
的确,“美好生活”并不在于物质享受,而是在于“生活意义”;然而,一旦这种“生活意义”被附着在商品背后时,人们就只能通过疯狂购物来捕捉其“符号价值”了。当消费者在购进某款“成功人士必备”的名牌西服的同时,必须连带购进与之匹配的领带或衬衣,或许还要考虑相应的腰带、皮鞋、袜子和手提包,这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意义的齐备,为了意义的完整。当然,意义不是通过思考或论证产生的,也不是早就预设好的,而是暗示的,根据具体的情境生发的,并且正好契合连锁的心理反应。
我们不知道这种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是否真的能让购物者获得“美好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至少有一些购物者在持币购买之前,具体物品在他心目中是有一个理性序列的,而当这些具体物品真正被他占有之后,这个序列也就因此而消解了;“美好生活”的意义并没有附着在这些具体物品上,而是转移到期望下一次购买的具体物品序列上去了。“美好生活”永远只是在商店的柜台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就只能体现在永无止境的购物行动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