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物质的虚与实


广义物质的虚与实

广义物质的存在形式就是在时空中作生命方向运动,多种多样、结构极其复杂,但总的现象为:物体与事件。

一、虚物质概念

虚、实物质概念源于物体由称为量子的基本粒子,如光子、电子等构成。其中虚物质源于量子的波特性;而实物质源于量子的粒特性。

虚物质是同实物质对应的宏观人性物性及其方向效应之客观实在的概念,可以无限细分、量化并分布于各级载体中。虽然其效用神奇,是制约宇宙影响人类的根源,却不同于只是一个神的概念的‘上帝’。

(一)虚物质基本概念

什么是能量,似乎人人都知道。如我打你一拳你叫痛就是能量效应;又如你帮我将煤气瓶从一楼搬到七楼就叫能量的功效。实际上,谁也没见过能量是什么样子,只是从物理书上学到了物体发生位移同一种虚称为能量的概念相关。建立虚物质概念也同理解做功效应建立“能量”概念一样,是从方向不变和矛盾的效应等去思考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做功效应同能量相关,而物体方向运动效应同虚物质相关。因而在消费运动二元论T22中,将能量看作物体运动第二动力,将虚物质看作物体运动第一动力。

虚物质概念至少应从以下7点去理解。①虚物质来自能量且为宇宙构造中最重要的层面。首先根据虚物质的本位主义即自私本性,虚物质本身具有控制维护其载体T23(实物质构造,虚物质居住其中)存在形式的功能;其次宇宙构素中方向、时空均为虚物质范畴。②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且物性可上升到人性。其中物性是指物理生命与本能动理,表现为弹性、刚性、强度、电磁性……,主要指物体结构性能和消费运动规律;人性是指化学生命与意识动理,表现为情感、意志、信念、情绪……,主要指有机生命体特性与思维运动规律。③人性物性及其事件现象都是从来就有的宏观客观实在。问题是我们要么无视它们为东西、要么以非物质概念对待。这无疑是张冠李戴了。事实上,社会科学对虚物质范畴从未正式“加冕”物质称号,似乎只是概念而已。显然实物质、虚物质都是概念,而概念属虚物质范畴。从概念角度上看,虚、实物质无不是客观实在通过思维意识反映出来的集合概念,作为物质概念,虚物质与实物质有什么二样呢?④根本特征:消费体系方向的“二个不变”,即EDF(消费体系中生存E发展D自由F)内容不变;永久、充分、无限或测地线方向不变。换言之,方向控制不变性表现为消费体系的内容不变,以及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的方向不变。⑤金银、纸张为什么能充货呢,而其它金属或绢帛则不行呢?因为这些特指物质被赋予了社会性虚物质,即币符实物质载有“产出能力信用、消费欲望信息”这种社会虚物质。虚物质粒子化并流动就是阴流子。由于虚物质具“二个不变”之稳定性,这就要求所有币符均有强大的社会能力与信誉支持,通常由国家或政府作出信誉担保发行,从而使人们感知到币符本身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贵重性和分割性。⑥虚物质范畴分主范畴、事件范畴T24。主范畴有时空、方向加阴流子等;阴流子即消费欲望与能力信誉之粒子流,犹如电流。事件范畴相当广泛,如精神、信息、矛盾……。说个常理或许能加深对事件范畴的理解。“福兮,祸之所伏兮;祸兮,福之所倚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哲理。这就是说坏事会激发出好的效应来,遇到一定条件会变成好事;好事会导致消极的一面出现,好事的明天也许就迎来了坏事。这是事物在能力有限和生命有限条件下的运动周期律决定的,因为能力有限才有应付不了的坏事情,事物发展才要经历好坏、高低、质量互变等形式。同时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虚物质,因为任何一件事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是好是坏就取决于当事人怎么去理解、如何去想它。一件事对你来说感觉是麻烦的,是因为以你的虚物质所规定的欲望如你的暨有标准抑或高标准、理想化模型,同你所面临的事件比较出来的。这样你通常是越想越气,越气越烦以致越搞越糟,越糟越气进而进入恶性循环。相反,知足者常乐,凡事想开点,想它好的发展结果,同最糟糕的人和事比比,也许麻烦事会化小、小事化了。就说“死亡”吧,正常情况下多数人是害怕和忌讳的,但一旦理解了生死规律,将死亡当作是去天国而超脱红尘,事情又有舍不妙呢?!总之,人人都体验过,生活中凡事有好与坏的二面性,是好是坏主要取决于你朝什么方向去想它以及如何去处理它,即把握利用好事物运动周期中的关键点面。大家不会把这种切身体念当作贬义的唯心吧?这些恰是人性引起的虚物质事件范畴。⑦物理特征:宏观条件下,虚物质难以感知,系作高速旋转运动的无质量、无形状之虚粒子。

(二)绝对效应中潜在虚物质

阴流子或虚物质具霍金所述虚粒子特性,即难以直接测量但其存在具有可测量效应。如通过量化并测量消费体系矛盾律(参见本丛书第八章§01)中诸变量可感知到虚物质。虚物质方向特性、主体、范畴等同广义相对论所需的“引力波”之说类似,是毫无疑问的存在。因为在阴流子的引导下,时空(社会)运动便沿着测地线方向进行。其中的阴流子引导与测地线方向二者都与引力波概念相关。

虚物质同实物质几乎一样,有明确的主体、范畴、特征方向等。这是我们普通人屡见不鲜的客观实在。对怀疑虚物质存在的人,无疑可以释疑。但其看不见的事实也正象夸克禁闭于真空气泡中一样,以致于同实物质对称的独立虚物质一直未被人类发现。按照宇宙对称性确实应存在的虚物质虽然自古以来就感觉得到,而且由虚物质产生的一切社会矛盾经济问题与困境纠缠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但理论起来我们往往直接否定虚物质的存在进而发展到唯心与唯物的斗争。作为宇称破缺的一种结果,如同因真空对气泡的挤压而夸克被囚禁一样,虚物质类似反物质的失踪于载体里的时空中而难以感知到。只有以意识作特异功能的古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感觉到它。

虚乃虚拟之意,既不一定完全符合眼前事实又确实系事物、现象之实在,即通常难以感知或没有形状和质量的存在方式;至少作为本体的人性物性和消费体系、事件、矛盾、运动、时空、币符……等效应却不是虚构而是早就建立了概念的客观实在。虚实、阴阳、负正、虚数实数……等是宇宙的对称性规律或概念,没有虚物质仅有实物质,宇宙物质则缺乏对称性。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每个人毫不例外地要求长生不老(炼长生不老丹是我国古代发生在帝王与道士间的故事);发家致富、飞黄腾达、创业辉煌;无限自由、随心所欲、超凡脱俗,不受约束。这些要求始终存在的本身就具客观不变实在性,符合传统哲学物质定义。虚物质效应正由这种不变私欲之方向规定反映出来,表现为消费体系内容。

一句话,虚物质规定了消费体系三大内容即EDF不变、实现C值最优化的方向不变。这二个不变都是客观实在的效应。

目前,物质起源、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还远未弄清,虚物质在我们地球环境中或许是一种难以感知的“暗物质”。因此,对虚物质的整体概念还有待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水平的提高;有待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能力扩张到更大的时空、渗入到超量子世界,千万不可一时求见不得就随意置否。但在虚物质被实验完全证实前,虚物质效应的理论综合:531系统理论(见本丛书第二部)仍可照用不误。

(三)虚实物质之主体概念

人性是本能和意识表现的总称;物性则是本能表现的总称。人性的本质是私欲方向,而七情六欲及其它虚物质范畴是人性的衍生物或表现形式。物性也类同。

在语言文字中有“魂魄”二字,与之类似的精神、灵魂、幽灵……其中不乏“私欲”成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指对其载体的控制,各种控制仅代表载体自身的利益,同患得患失密切相关。而人性物性的本质正是这些范畴所表现的客观实在不变私欲,恰是虚物质的根本方向。没有这个方向,人无个人、既无家庭也不存社会;物无个体、既无块团也不见山河。如此,物质绝无存在形式可言,或许一盘散沙呢!一盘散沙是不可能的,弥漫空间的一盘散沙也是一种存在形式,是虚物质控制的物体方向运动。如此说来,虚物质及方向不变是无论如何都存在的,而且没有人性物性之私欲方向性,则一切事物都会变得极端矛盾、无从理论。

虚物质主体之物性人性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①物性是虚物质在实现其无机物载体消费体系过程中的低级表现形式;而人性是虚物质在实现其有机物(如人类)载体消费体系过程中的高级形式。②当反应→反映→意识(思维)过程完成时,物性→人性。③同人性类似,物性决定物体具有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的欲望,即任何物体要求其自身所占时空、活动范围也即其五构素成分均为无限大。

作为虚物质性能的具体载运者---如人性载体基因则是具体生命运动控制的承担者。实物质的主体为分子原子,而基因存在于DNA片段中。虚物质控制实物质就是通过天然规定基因的运作方向来实现的。

为什么说实物质主体为原子、分子呢?因为原子结合能很大,具相当的稳定性。根据自发质子衰变实验,估计质子可能寿命至少为1千万亿亿亿年,因此在实物质中,原子或许还包括夸克为主体,而构成原子的质子寿命不少于1031  年。将这种具广宽存在时空寿命的粒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称为主体是比较恰当的。原子核反应能量级通常为一百万电子伏/原子,这么高的结合能的原子自然为实物质主体。而分子反应或化学反应能量数量级通常只有一电子伏/电子,如打破一个氢原子弄出里面的电子总共需要13.6电子伏。分子反应能量级尽管远远低于核反应,但在现温压环境下无机物尤其是有机物多是以分子为基本构造的。因而分子可以说是物性人性赖以生存的载体构造基础。相对人类寿命和生存环境的稳定度来说,冠予分子为实物质主体自然不为过。不过分子作为主体稳定性太差,其主体地位主要还是对有机物来说的。

(四)物体的生命性在于虚物质性能T25

我们常说的生命是指有机生命体。但当引进虚物质概念及其方向特性后,则我们又知道一切物体均沿着测地线作有目标有方向的运动,而且虚物质是物体运动第一动力,构成物体的量子或五构素也一直在变化着。因而我们可以说,一切物体均有生命,其生命性在于虚物质控制运动的方向性能。

广义上说,物体都在作有生命的消费运动,时空中不存在无生命的物体。因为除了物体内的电子绕原子核转动外,广义上说任何物体都有产生、生存、成熟、消亡的生命周期,其中贯穿着实现消费体系大方向的生命运动。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命在于虚物质控制的有方向的消费运动,狭义生命是指传统的有机大分子自活动体。

广义物质分为虚、实二种。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主要范畴有阴流子、矛盾、事件、现象、本能、意识、时空、方向、精神、信息、概念……。虚物质主要以对物体机械、物理、化学、生命及思维等运动方向予本能或意识式控制来表现其存在。而这个“方向与控制”是虚物质的基本功能或性能。只有有了目标方向运动、有了本能或意识式控制,物体才算有生命意义。很显然,这个有生命意义的物体运动,是寄寓于时空里物体间物质能量交换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过程中的。这种物能交换与转化和生态平衡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新陈代谢,或称消费体系的综合实现。

(五)虚物质同意识本能意志等的关系

意识同虚物质不完全是一回事,意识是虚物质范畴中的一个概念。如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存在意识障碍的人,或说其为虚物质范畴故障即意识不能完全遵循虚物质控制方向运行的人。除了错乱意识外,类比低等生物,这种人通常表现出以本能方式来反映虚物质控制的方向。

似乎动物才有本能、人才有意识。但作为物质世界一种存在形式的动物本能或人类意识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本能与意识,只不过世界的本能意识通过动物和人类表现出来远远明显于无机生命物体而已。而无机生命体的本能与意识仍处在“0、1”二态简单反应的智力萌芽状态。一句话,物质世界是有着本能和思维功能的,其萌芽态体现在无机生命物体上;其发达时期体现在人类和有机生命体上。可见本能与意识是寄寓于物体上的而属虚物质的重要范畴,相对我们的观念,虚物质的模糊(隐性)的表现通常在无机生命体上而明显(显性)的表现则在有机生命体和人类上。

作为虚物质范畴的意识,其内容也是对广义物质的反映,可以说是物质对物质的作用和反映之概念,具物质性,因而感知事物总是存在偏差。因为根据测不准原理,作为测量工具的物质自身有能量辐射与吸收运动,必然造成测量系统误差。否则非物质性的意识对广义物质作出反映之能量、动力的支持就不可理解,因为大脑思维运动岂能同非物质性的意识进行物能转换?

虚物质通过意识表现出来的对消费体系某方面顽强执着的追求称为物体之意志,可见意志也是虚物质产物,属虚物质范畴。

二、虚物质同实物质间关系

虚、实物质同存于物体中,二者不可分离,在表达特性时虚物质以实物质作载体而实物质通过虚物质来表达。在核物理实验中,据说找不到单独存在的夸克,其实虚物质也与之类似。尽管夸克、虚物质不能单独表现,在实验中也是一旦出现又极快地消失。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在实验中观察单独的夸克、虚物质表现的那一天终久是要来的。

虚物质决定意愿、方向、机制(运作法则);实物质以载体方式存在;能量伴随物体消费运动呈现力热形式,但表现为能力效应时又属虚物质范畴,可用Mp表示。载体有能量未必愿做功、做工未必做有用功,功效应取决于虚物质。虚、实物质间存在欲望与能量的关系,欲望由虚物质释放,能量由实物质发出。欲望无穷而能量有限,即欲望>能力,是欲望激活能量释放、保证做功有效使阴阳流子发生高效完全弹性碰撞T11。虚、实物质统一于广义物质及对应于虚、实二类物质的分工关系,决定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为二者统一于消费科学,决定了社科可使用科技工具、方法来实施经济管理技术。社科与科技的关系犹如炸弹的扩张释放之引爆与控制爆炸式关系,即虚物质为控制系统,社科武装管理法,而实物质拟为炸药材料,科技装备生产力。

欲望与能量的关系实质是虚实物质间软件与硬件关系。其中软件最为关键,软件具备了则硬件在虚物质作用下自然形成载体。

虚物质本体和范畴相当于实物质的原子、分子和土、木、水、火、金……,而阴流子相当原子以下的微观层面。再下去就有待于科技或物理实验发现了。

三、广义物质概念

广义物质具体到物体上就是虚物质和载体了,载体通称为物体,而物体载有虚物质。认清广义物质概念就是要搞清物体材质或五构素成分,即虚、实物质在具特定环境界面的时空点上,当相位场满足某种和谐条件时瞬间形成稳定物体。

(一)广义物质概念

无论虚物质还是实物质,其本体都是基本稳定不变的(即稳定存在条件为较大的温压等范围),而且数量上只有有限的几个即物性人性与分子原子。而广义物质范畴则是随着存在条件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物质存在形式,因而物体种类是无限的,但具体的每种物体稳定存在条件较为苛刻。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而范畴为事件、精神、信息……;实物质本体正是原子、分子,而其它多种多样的和不断变换的物体形式,如星球、动植物……等属实物质范畴。物体存在形式包括从量子到宇宙间的无穷个层次结构,如同“事件”是无穷无尽和变化的,因而是实物质范畴。

人类至今对物质的概念还不够完准,因生命起源、宇宙起源等正在研究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广义物质范畴一定存在着阴阳物质对称界面,否则我们的学术水平就只能在精神与物质间的关系中徘徊。阴阳虽是数千年来的古老话题,可我们现在反而嗤之为荒唐,以致束缚了人类思维。

    同虚物质相对应,现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基本为实物质。实物质主要按系统、层次、如总星系、星系、恒星、行星、物体、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结构,并以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及思维的能量式运动来表现其存在与形式。而虚物质主要以对物体机械、物理、化学、生命及思维等运动方向予本能式或意识式控制来表现其存在。

实物质以外的具规律性的客观实在均为虚物质范畴。世界统一于广义物质,而物体结构、物能形式等统一于实物质;万事万物的矛盾运动及其现象、有关物质与运动规律的学说理论等统一于虚物质。因此,我们研究社会现象中的规律性就要研究虚物质。实物质主体为原子分子是同虚物质主体为物性人性一致的,因为原子分子通过化学结构反映物体,其中原子无机分子反映的物体呈物性,而原子与有机分子反映的物体呈人性。其实,所有的物体均由量子组成,在量子到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到物体的过程中,量子的绝对自由意志也同时形成物性人性并发生了方向不变效应及其衍生的种种矛盾。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人性物性以方向不变特性形成沿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以欲望无穷形式驱动社会发展衍生出种种事件范畴。宏观世界的方向不变是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的绝对自由意志的集合反应。

(二)广义物质与五构素

宇宙由五构素组成,宇宙中所有层次的物体都由五构素组成。一句话,全部物体均由五构素组成。而五构素中方向、时空属虚物质范畴,原子分子属实物质范畴,所以广义物质包括方向、时空、实物质四个构素。相对虚物质来说,广义物质中的实物质作载体;相对实物质来说,广义物质中的虚物质为控制方向的“灵魂”。如果没有广义物质与能量则不可能有“物体”和“能力”,即没有物体自身的构成材料与力热;没有时空则物体没有生发自由运动的天地与轨迹;没有力热运动则一切静止不变,不会有时空的过去与将来;没有方向则没有物体生命消费运动,也就无重复出现和对称的运动规律,没有规律和对称力热运动也就不会存在不对称所剩余下来的物质世界。接下来没有价值取向,不需要规范物体运动方向的时空(社会)管理……。

(三)唯心唯物统一于广义物质

坚持物质的虚、实二面性是彻底而全方位的唯物论,即唯广义物质论是对以往唯物唯心二派实行统一的物质依据,可消除唯物唯心对立的误区,使关于物质的世界观只有科学与谬误、已知与假说之分。而科学战胜谬误、假说转为已知由认识实践过程来解决。事实上,唯物唯心一体化关系表现在二个方面:①唯物唯心是认识广义物质过程中的二个层次或阶段,唯物通常对应于实物质而立足于宏观世界;唯心则对应于虚物质而立足于微观、宇观世界。②唯物唯心统一于对广义物质辩证认识的过程中,唯物往往对应于认识的初级阶段,以实证为背景;唯心往往对应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以抽象为背景。③唯物唯心的关系类似创新理论与实验科学的关系。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的黑洞理论等都是在前人实践证明或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或社会流行的概念上,先用思维勾画出自己的假说或理论,然后经由科学实验验证、扩展的。而且这种“唯心”与“唯物”式关系决定了“理论与实践”、“指导与验证”的关系存在,二者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相互推进。

总之,唯物唯心统一于广义物质,唯广义物质是论。因唯心实质上是对虚物质的辩证认识,故二者合称为广义唯物论,简称唯物论。

四、广义物质之虚实形态的存在条件与转化

(一)超时空与亚时空中的虚物质态  

 虚物质自在存在形式与条件为超时空(微观世界)中的“虚无”,即相对生活在宏观世界中的人类感知来说为逻辑“0”,逻辑“0”为虚物质态,标志着物质或时空相对静止、肯定自我,反映在消费体系中是要求载体“永久稳定生存”而不变。亚时空(宏观世界)中的“实在”,相对人类的感知来说为逻辑“1”,逻辑“1”为实物质态,标志着物质或时空绝对运动、自我否定,反映在消费体系中是载体“充分发展无限自由”。虚、实物质就是这样一对肯定否定矛盾,反映了消费体系的内容也具虚、实特性,表明消费体系的实现是“0、1”的交变,等于虚、实物质两性的矛盾性统一于消费体系,反应在某一物体上是物、能在质、量上的时空扩张。换句话说即是在物体稳定存在的基础上,以扩张与竞争方式实现消费体系,即以劳动运动维护和发展消费。就我们能感知的适合有机生命存在的温压条件下,可感知到的广义物质表现亦为虚、实二种。第一种,虚物质即逻辑“0”决定物体在时空中的“现实状态(谈话间全宇宙的物、能存在形式)”永远存在的基础上,谋求不断发展无限自由“大方向”;第二种,实物质即逻辑“1”决定物体在时空中的现实状态,为追求充分发展无限自由而参与竞争运动,并为保证其存在形式的主体特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牺牲某些次要特性以获取“形体上”的进化发展。具体物体的生发自由的实现也是“0,1”或“+、-”二种物质统一协作的结果,即没有“0”,则没有某种具基本特性的物体之稳定存在;没有”1“则不可能在竞争中以牺牲某种具基本特性的物体之部分次要特性谋取整体发展、立主性于不败之地。

宇宙之初基本为超时空态,而冷胀的宇宙同时包涵着超时空与亚时空。在超时空中,存在以“0”为显性、以“1”为隐性的物质形态,即虚物质态;而在亚时空中,存在以“1”为显性、以“0”为隐性的物质形态,即实物质态。所以生活在亚时空中的人类难以找到宇宙形成之初的实物体,而今天人们又难以感知到“禁闭”中的虚物体。虚、实物质在时空中某点可出现复相位场T27,若相位场满足某种和诣条件,瞬间就会出现稳定的物体。 

(二)虚实物质间相互转化

    广义物质虚、实二面性应系物质运动在真空界面层内外的概念,或在一定的温压(温度、压力)点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二种本质不同的存在形式或运动状态或功能作用等。不仅五构素与能量间是相互转化的,且遵循物能守恒定律,而且在一定界面层或不同的温压点环境中虚、实物质间存在相互转化现象。

物质与精神享受是物体消费运动的二个基本方面。因精神属于虚物质范畴,所以消费运动的二个基本方面也对应于物体自身构成之广义物质的二个层面。物质与精神享受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有的人可能物质消费是主要的,而有的人则精神消费是主要的;在物质生产不发达社会,物质消费是主要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精神消费则是主要的。从交易上看,需要物质的消费者通常放弃身份而主动参加体力劳动,甚至不择手段、不顾人格或声名狼藉地追求物质,如偷盗、乞讨;需要精神的消费者则往往多做义务,多捐献物质财富济贫救穷,更关心社会。这个交易过程正是精神与物质互相转化的一种普遍性表现。在这里,精神属虚物质范畴而物质实质上就是实物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反映了宏观中虚、实物质间的转化效应。

由上述可见,虚物质决定消费体系的内容及矛盾律不变,即相对静止;而实物质为消费体系运作的实体,所谓发展自由无非是物体的物、能在质、量上的提高。总之,虚物质决定消费体系及其矛盾律,而实物质按虚物质方向在质与量上发生实际操作与变化;且虚、实物质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转化。

五、广义物质波粒谱T28

    就象光谱一样,物质也有波粒质谱,即广义物质不仅有光谱色谱,还有物质波粒谱。广义物质谱的主要区域有:能量谱区、虚物质事件谱区、量子光谱区、基因分子谱区、可见物体区、大尺度宇宙区等。从这个广义物质波粒谱可知,我们现在知道的色谱、光谱、元素周期、量子和可见的天体、地球、人及人类社会等是宇宙中无数物体中有限的一些,认识虚物质谱区意味着广义物质波粒谱发生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