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说过,一滴水可以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的灵魂。在总理的考察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这样一句话,如“太阳般的光辉”让人感动、难忘。总理说:“出了这样一起特大食品卫生事件,做父母的痛心,我们也很痛心。虽然老百姓很理解,但是作为政府,我们感到很内疚。这暴露出我们前一阶段在奶源的收购检查、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奶制品市场管理等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健康,而健康离不开食物。这次事件对整个食品安全都是一个警示。通过处理这件事情,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把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抓好,让坏事变成好事。”
俗话说,言为心声。总理的“很痛心”、“很内疚”,真实地再现了总理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尊重和重视,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总理对人民群众超越亲情的无限关爱,感受到总理强烈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般的责任感、使命感。
由此,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留下的一句名言,叫“邑有流亡愧俸钱”,说的是只要在自己管辖的区域范围内有流离失所的人,为官者心里就会不安,觉得有愧于俸禄。历史上也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当年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把黎民百姓放在心上,泽及四方。他在《观刈麦》里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清朝道光四年,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做知县,清正廉洁,颇有政声。离任之时,民众拦道挽留,蔡信芳十分激动,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一个“愧”字,彰显了他的官德人品!
时至今日,这种美德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和国总理身上,体现得更为具体,更为充分。我感到,温总理的“很痛心”、“很内疚”,是一种清醒,一种良知,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动力。面对总理的“很痛心”、“很内疚”,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们,特别是在这次重大食品安全中失职渎职的官员们,更应该深刻反思、反省,更应该羞愧难当。试想,假如我们始终有总理这种强烈的“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般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发生这么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吗?能有那么多儿童身心受到伤害吗?
由此可见,总理的的“很痛心”、“很内疚”,是针对当前安全责任事故的一剂“催醒针”,是针对少数干部麻木不仁的一副“催醒药”。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痛心感”、“内疚感”,还能有什么希望?一个干部,如果丧失了“痛心感”、“内疚感”,还能有什么理想信念?又如何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因此,我认为,为官者都应从总理的的“很痛心”、“很内疚”中有所感悟、有所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