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开启结构宽松货币政策大门


2008-09-18 | 央行开启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大门

分享

开富点评:
       9月15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国长达6年的紧缩货币政策告一段落。宏观调控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同时开启了由“结构性宽松”货币政策到“全面宽松”货币政策的大门。

        我国这一轮经济过热并演化为通货膨胀从2003年开始,此后央行连续5年持续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较长时间的银根紧缩使得国内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由于企业同时面临经济转型,出口份额日益萎缩,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压力,表现出资金链断裂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需要做出积极的判断并发出信号。我们认为,在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较差背景下,降息有利于激励股市和投资者,有利于保持国内经济增长,同时还兼顾防止通货膨胀,可谓一石三鸟。

       不过短期内,通胀压力还在,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此次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地震灾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宏观调控总体呈现的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有保有压,因此,从紧货币政策转为结构性宽松,进而全面宽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他专家意见: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标志着紧缩政策周期已经结束。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央行此举发出强烈的货币放松信号。从政策的细节看,体现了政府“区别对待”的原则,由于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大银行“按兵不动”给中小银行“松绑”能够对其流动性提供动力,是利好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赵锡军——本次“双率”下调表明央行着手解决当前部分企业短期融资困难的问题。不过,对于投资的刺激作用不大,因此不会导致投资类贷款大幅增长。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一控”(控制通货膨胀)逐渐稳定的情况下,政策将逐渐倾向于“一保”(保证经济增长)。另外,降低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于国内“入冬”的房地产市场而言,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