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五要素说


宇宙五要素说

宇宙分为能量、五构素、特征三个层次T10。粒子来自能量,由五构素构成并具系列特征;类似地,以层次结构存在于宇宙中的物体也有不明显的量子效应,来自基本粒子,由五构素构成,具一系列特征。也就是说,宇宙、粒子、物体均来自能量,均由五构素组成、具温压等特征而没有例外。

一、宇宙五构素

(一)无中生有与对称中和、物能转化等是宇宙五构素产生的基理

无中生有是世界事物产生的基理,也是五构素产生的基理。其间必须遵守打破建立、对称中和、物能转化等基本法则。

空无或“O”态平衡点应是绝对的对称体,当这种对称失去平衡时,意味着不对称因素出现,从而爆破分化出对称因子和不对称因子。对称是由力和规律维系的,是绝对的,反映了方向不变;不对称因力的作用失衡和测不准原理维持,是相对的,反映了方向变化。根据宇宙对称的绝对性并结合现代宇观物理学成就,微观世界中的物质直接自能量而来,即物质粒子按照对称方式以粒子/反粒子对形式从能量中创生而来;反过来,“+-”物质粒子相碰撞湮灭成“O”态转变为“+-”能量;而“+-”能量又湮灭成空无,“空无”中又奇迹般地产生“+-”能量。这就是所谓空无与能量、能量与物质间的互相转化。这些过程包含着二种对称,即“+-”粒子对称和从空无中来又到空无中去的过程对称,包括中和反应作用。对称中和反应规律既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从空无进入能量时代的基理。没有对称中和反应,无中不可能生出能量,有中不可能趋于空无。

O”态点是个包括空无概念在内的中性的平衡体概念,可以是空无、零、基准点、参考点、平衡点、均衡点、折中点……。这就说明,“O”点以前和以后的总体情况总是守恒于对称性的,不对称是在局部、过程中的表现,对称与不对称经常转换位置、相互转化,从而能量、时空等五构素的产生与消失都是在无中生有、有中归无。

能量“O”态点是个平衡体,从能量“O”态点爆破后到宇宙五构素形成是个动态过程,稳定的宇宙又是个平衡体。宇宙平衡表现为宇宙中的总能量刚好为零(数字0),宇宙物质由正能量构成,引力场则具有负能量,负能量的引力刚好抵消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物体在空间、时间、方向上的运动关系是由引力作用来保持整体平衡,即物体与力间、物物间、力力间均保持平衡。物能相互转化规律既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从能量“O”态点进入宇宙五构素时代的基理。没有物能转化,能量“O”态点就不可能进入五构素时代。

(二)宇宙及其五构素产生假说

据说在“五维空间”中“镶嵌”着我们这个宇宙和另一个隐藏着的宇宙(在150亿年前应是二个能量“O”态点而不能称作宇宙),它们的碰撞引发能量“O”态点爆破而进入我们现在的宇宙五构素时代。在宇宙五构素初期,宇宙时间从0→10-35的同时,宇宙空间从0→ф3mm的区域,光线运动只能行进10-25cm。显然,这可看作是时空与方向运动等构素产生的初期,由于光速极其低下,远未达到常数C,则相对论等诸多规律、理论及其作用都呈隐性,方向运动只呈扩张方式。

事实上,如果没有二个同时存在的“O”态点,根据循环相生相克律T11,也应存在“O”态点之前的宇宙,见本部第十四章。

(三)五构素的诞生

再来了解一下五构素是什么。对于宇宙的来龙去脉人类一直是感兴趣的,那宇宙是如何从能量“O”态点爆破进入五构素时代的呢?结合现代宇宙学的观点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是,我们的宇宙起源于无形状、无体积、零时空、无质量而能量可大可小的“O”态平衡体。具体参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五构素物体演绎图)所示。当能量“O”态点自激失去平衡并偶发不对称时,则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和高温辐射,使能量分化出以形体、结构为存在形式的实物质和以无形状、零质量、精神、事件等为存在形式的虚物质以及体现在物体生命运动中能量充放过程的力。这其中结构同空间相关、过程同时间相关、生命力运动同方向相关。就这样,宇宙结束了纯能量的时空史前期,进入了膨胀、冷却的以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为宇宙五构素的时代。同样的道理,任何物体都有潜在能量“O”态点同五构素宇宙间的这种转换关系或方式,即物体本质上也来自能量由五构素构成。

(四)创立宇宙五构素说及其依据

宇宙理论来自宇宙的实际。根据宇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为照顾和继承我们人类在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学体系及其学科、专业的划分,我们在此将宇宙构成定格在能量“O”态点爆破和高温辐射后,能量衍生出物质力量,时空,方向控制五方面,即把现存于宇宙中的能量形式: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称为宇宙构成五要素。

空无与能量“O”态点T12不属于宇宙期,而能量“O”态点转化成量子汤爆炸释放出五构素后才是宇宙期。因而宇宙世界是五构素的说法比“世界是物质的”说法要准确。换句话说,宇宙是无中生有并体现为五要素的,也可以说是能量的而非纯物质的,因为宇宙产生于能量“O”态点爆破或宇宙大爆炸后,能量生出包括物质在内的五构素、特征规律等而进入宇宙时代的。

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是宇宙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实物质是物体概念的主体;空间是物体运动的变化范畴;时间是物体运动变化过程;方向是物体运动的终始二端;力量与热量是物体运动能量表现。可见,时空、方向都是运动不可分离的概念,力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空间、时间、方向是物质存在状况或构造与环境。广义物质与能量是根本,没有物体、力热表现,则一切无从谈起,也没有力的表现,没有运动动力载体;没有力热运动则无法理解物能的存在;没有时间、空间、方向则无法理解、描述物能力运动。早期物质与力热运动概念由我们周围可见的物体表观而来,如我国的“五行”说、物质以“水、火”为本原说等;牛顿打破了绝对位置观念却固执时空概念不变,牛顿定律就是在绝对时空概念中建立起来的,相对论突破了绝对时空观;我们一直未曾注意方向的客观物质性,但现在发现“方向”总体上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局部方向。

从功的表达式E=A=F×LCOSθE为能量,A为功、F为力、L为距离、θ为方向)可知,方向(θ)、空间(L)来源于做功运动即来自能量;从公式h=mvXh普朗克常数、m质量、v速度、△X 位置)也可知,物质、时空来自能量。所以能量“O”态点爆炸释放出物质、方向、时间与空间的解释至少有经典物理支持。事实上能量是万能的,它产生宇宙的一切,如插上电源供给电能就能听到看到电视上的音像,即电能转换成了声音、图象。

(五)宇宙及物体均具五构素结构

说宇宙由五要素构成确实匪夷所思,人们会质疑有什么根据。根据嘛,普遍存在于大同的宇宙世界中,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早已嗅到它而未清醒地认识到它。这里针对各个要素逐一作个简单的论证。①对于宇宙可压缩成一个能量“O”态点,科学实验给予了证明而人们难以理解。而对于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化则是现代物理观,人们容易接受。从物能相互转化的理论来理解能量“O”态点辐射或爆破形成呈五构素的宇宙并最终又回归于能量“O”态点,则是比较容易的。②宇宙起始于能量,如果不存在空间要素则不能由爆炸产生广袤宇宙及物质形态,永远只能是零体积的“O”态点。③如果不存在时间要素则物质就不会有运动变化过程,一切静止于零时间的“O”态点。④不存在力热运动则不可能有物质形态在时空中的扩张,也就不会有温度、压力和爆炸,物体也就不能作消费生命运动。⑤不存在方向要素则一切混乱无序、无规律可循,是无目标的单纯无为世界,物质的个体与整体就无法区分,物质能量运动就会无的放矢而不可能有生活在具体层次中的个体发展壮大,人类也就谈不上搞科研找规律。总之,宇宙的来源是能量,但时空、方向、力热中一个要素都不能少,否则就不会有物体存在,宇宙就会冻结于能量的“O”态点前身。

从我们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也可以证明能量或物质与力热、时空、方向是宇宙要素。因为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时,所接触的所看到的无非是物体在时空中的运动,而且是方向运动。这些运动用力量、热量、时间、距离、速度等描述,但最终都用能量去度量。人类认识宇宙是通过对其构素一个一个逐渐认识来完成的。最初感知到的是世界的物质表象如五行说;其次感知到的是物体在绝对时空中的运动规律、力速度及能量,如力学;近代感知到了时空有变化,如电动力学、相对论;现在要感知虚物质和方向不变,即作者所说的“虚物质论和531系统理论”。可以预测,未来的先进理论在五构素大框架下将向精细方向纵深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虚&531》提出五构素说。对一个物体来说,广义物质与结合力是物体构成材料,作为虚物质范畴中的时空是物体构成结构模型,而方向、力热运动反映了物体的生命存在。它们都是能量在宇宙冷胀时代以物体存在方式在不同侧面的不同表现。

从大统一结构元素(参见图6-1)和层次结构的观点来看,宇宙构成分为大统一力与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再细分为实物质、时间、空间、方向等构素,其中时空密切相关,具物质与结构特征;方向与力运动亦为一体,具能量与消费特征。

结合五构素说,物体存在呈二种状态。状态Ⅰ为物体自身:拥有一定物质,占有一定时空,按自身虚物质方向行事。状态Ⅱ为物体环境:在一定能量支持下,拥有一定的活动时空,受上层虚物质T13方向制约。

不仅宇宙由五构素组成,宇宙中所有层次的物体均由五构素构成。例1: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能量、时空、方向和力运动。按二种状态分析为,Ⅰ.人体结构:拥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质并占有一定的体积(受挤压会窒息或碎骨),有产生与灭亡的时间起始,沿着测地线(弯曲时空中的短程,这里借指最佳途径)实现自身消费体系(指满足生存、发展、自由要求的资源供应量)。Ⅱ.人体环境:具一定的能力,受上层(如社会或上级)虚物质(意志)制约,在地球上的居住点周围运动。例2:书桌包括物质能量、时空、方向力

运动。按二种状态分析为,Ⅰ.书桌结构:有一定的体积(挤压变形)、重量和使用寿命,具一定的结合能,其中原子、分子在自身物性支配下不断地进行着物理化学的运动。Ⅱ.书桌环境:具一定的结合能与使用性能,在主人的支配下,在一定的场所、时间中发挥作用。

二、研究“方向”是个斩新课题

在五构素中,研究方向是个暂新的课题。方向不变是作者在对虚物质感知过程中的重大新发现之一。

古人类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出发,早已命名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为“物质构成的物体”。如今对物质的研究已深展到电子、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和光子等主要基本粒子,深展到不可捉摸的神秘量子层次;而力的研究也发展到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及其大统一理论。伽利略、牛顿打破了二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建立的绝对位置概念,同时在时空绝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对力运动概念的描述,也是对部分五构素的描述。对物体运动就物理、化学和思维性能方面的描述主要出现在科技教材里,在哲学中只有“运动是物质属性”等的简单描述。相对论指出时空也不是绝对概念……。归纳起来在人类文明史上,实物质、力热运动,时空均早已有了明确论述,只有“方向”未曾有过完整而明确的哲学知识体系上的描述。方向既往概念主要作文字描述工具用,仅用在对生活活动、机械运动等的描述上,几乎没有哲学上的东西。而实际上“方向”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与经济矛盾的根源所在,在20世纪末研究方向实在是一项推迟了的空前重大工程。

在关于宇宙五构素的全面观点提出后,经进一步具体地研究发现了虚物质主体、范畴、特征,以及虚物质方向总体上都是不变的,即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不变等。尤其拜读了《时间简史》后,知道原先肯定的虚物质制约方向同霍金载力虚粒子具类似性,即虚物质控制方向应是通过载力虚粒子来实现的。

三、以往科研不自觉地围绕五构素进行

因“时空”属虚物质范畴T14,则可以肯定牛顿、爱因斯坦等关于时空的重大成果实质上是对虚物质范畴的揭秘。近代学术界如此重大的课题竟然属虚物质范畴,足见方向学的重要地位、五构素的重要性。

在冷胀时代的宇宙,人类描述物体运动基本由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等五大要素作概念包加以套用。而时空、方向、事件等都是虚物质范畴,是虚物质规定的物体在时空中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之纷繁复杂矛盾运动的衍生物。纵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的研究内容,虚物质实质上是他们研究内容的主要方面,因为五构素中时空、方向都是虚物质的;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主的物质自然科学无不涉及到五构素,都是根据宇宙特征变量(如温压)对物体五构素进行研究的,因而是难以同虚物质论划清界线的。由此可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一体的,科学划分为科技、社科只是因虚物质难以感知而形成的。对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挑战否定了绝对位置,导致了绝对时空;对于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是一样的发现导致了相对论;而今对现实生活广义地概括出消费体系矛盾律(指在可消费资源有限条件下,生存、发展、自由三大层次内容异化互补关系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性等矛盾效应)并联系到了虚物质(方向不变)论;对于虚物质的研究则是亘古开天地以来的新课题,至今人类已意识到:早期宇宙能量为0,由类似大爆炸产生了物质正能量和等值的超引力负能量;早期物质主要有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而力的形式在现条件(温压)下表现为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总之,人类科学史是五构素概念的建立、研发史,集中到一点就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历史。至于物体运动则是经典物理学中概念最多的,在哲学上定义为物质特性的东西。

四、“虚&531”淡化社科与科技的界线而强调科学一体化

在宇宙构成要素中,时空、方向、力热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表现为宇宙的构成与特征。五构素不可分离的关系决定了社科与科技一体化实质,因为社科与科技同是研究宇宙不同构素及同一构素的不同特征。其中广义物质中方向是最重要的,没有方向,一切都会是漫无边际的发散,一切行为都在作无用功而且最终萎缩为虚无,一切都将是无始无终或有始无终。如某人说自己要‘出发’,如果没有‘确定的方向’则是无法迈出有效之第一步的;又如气球明确膨胀时向四周鼓起,明确收缩时向内坍缩,否则就是进退二难。

时空、方向、事件等都是虚物质范畴。这不仅说明人类研究宇宙的内容中虚物质是其主要方面,还说明以往界定为科技范畴的东西实质也属社科范畴,即科技与社科是一体的。我们十分清楚科技与社科的界线是科学史上的误区,二者间界线的出现应算作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过渡阶段。无论研究时空、运动还是方向、事件都是围绕人类消费需要研究物质规律的,而社科与科技的划分是因人类认识掌握生产力与管理法不同步的结果,根源在于生产力科学建立在物质规律基础上首先得以量化,而社科未然。所以读了本书的人会感到本书没有很明晰的社科、科技界线。事实上,如果虚物质同实物质差不多同期确认的话,则科学就不会分化出科技与社科二大分支,而只有生产力与管理法二个分支相统一的消费科学。科学分化出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和定性分析的人文社科表明,社科与科技已不是一体,它们之间严重地失去了平衡。总之,无论社会科学武装管理法还是自然科学武装生产力都应统一于消费科学,结合点在管理法如何控制生产力作用方向实现同消费体系的最佳方向完全并轨。这些结合点形成的曲线就是测地线,测地线一旦完全绘出,就是找到了最理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