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书香伴着爱心雨!


    昨天,我收到了一本从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寄给我的书,书名是《同饮长江水 川海血脉情—上海千万网友抗震救灾爱心集结》。该书是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宋超主编的。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网宣办、市政府新闻办等15家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组织发起,由东方网、上海热线等30多家网站联合主办,共同推出了“同饮长江水,川海血脉情—上海千万网友抗震救灾爱心集结”平台;为与广大网友共同坚守这段民族记忆,市网宣办与东方宣教中心联合活动全体参加单位共同编辑出版了这本书。书中汇集了此次活动中由网友原创、网友评出的部分优秀作品,内容包括八大部分:“最震动心灵”的博客;“最震动心灵”的签名;“最震动心灵”的图片;“最震动心灵”的诗歌;“最震动心灵”的短信;“最震动心灵”的语录;“最震动心灵”的祝福和“最震动心灵”的散文。我为参加本次活动而投稿的博客文章《大灾呼唤大智慧》,也被收在了“最震动心灵”的博客之中,登在该书第50-52页间。下面,就是我这篇文章的全文:

    昨天(5月18日)晚上,从8点到12点,我完整地看了央视一套播出的《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晚会。我的印象中,央视除了春晚时会播出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晚会以外,其它的时候,很少会有这么长的晚会。一向很喜欢看央视晚会的我,知道出了这样的大事情,央视的相关主题晚会一定会有很多看点,也因此,我很早就期待着这台晚会的到来了。虽说昨晚的晚会时间很长,可我看的时候一点不觉得长。这台晚会有两大特点:一是晚会的主题是募捐,因此,募捐场面占了很大的篇幅,甚至超过了文艺表演的时间;二是晚会上没有一个节目是独自表演的,所有节目全是合唱形式的,少则几十个人合唱,多则几百个人合唱,不管是多大的腕,多大的牌,都只能参加合唱节目。
    总体说来,这台晚会有很多的看点,让我时时感动着;但这些感动,并不都来自晚会主推的节目和故事。有些着力渲染的场面,我觉得有点过,有点做;而看似无意的镜头,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晚会上,三男三女六位主持人,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央视主持人。其他人的表现都很得体,情绪控制张弛有度,唯独主持人朱军,在有些地方的表现,太夸张了,情绪过于激动;让我感到他这个来自西北的男主持人,比来自江南的女主持人董卿还要柔情,悲伤有余而悲壮不足,太过脆弱了!我们该怎么来表达对这场大灾难的感想、感伤、感怀和感慨呢?我想起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一个情节。王成牺牲在了战场上,部队领导让他妹妹王芳把他的英雄事迹唱出来,刚开始的时候,王芳写了一个演唱段子,部队领导听了,觉得太过悲伤而力量不足,就给她说:你的表演不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哭,而是要给大家以鼓舞和力量。王芳经此点拨,终于明白了该从什么角度,去歌颂英雄王成;我们也因此看到了那首经典的歌曲演唱-《英雄赞歌》。我希望朱军能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些启示。
    从5月12日下午的大地震发生至今,已经一个星期过去了,我们看到了太多惨烈的纪实新闻镜头,那些死伤的孩子们,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悲伤;人们带着这种沉痛的心情,来看这台晚会的时候,如果主持人再去渲染这种悲情,加重大家的伤心,就没有必要了。我又一次地感慨:我们国家有太多出色的女主持人,比如颇有大家风范的董卿,也比如昨天只说了几句话就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的倪萍,可优秀的综艺节目的男主持人,我始终没有看到,我们许多知名的男主持人,温婉俏丽有余,而厚重大气不足。当然,这只是晚会的一个侧面了。
    晚会上最壮观的场面,是那些又长又广的捐款镜头,尤其是央视主持人排成长长的两队捐款的画面,让我非常感动。但是,我对昨天晚会上有关捐款的报道,有一些不同看法:晚会上表现出各行各业踊跃积极地捐款,表现出国人面临灾难时的那种万众一心的精神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用走字幕的方式,把每个人捐款的数目全都打出来。这一来,明确指出谁捐了多少,会让捐少的人感到难堪;这二来,我不认为捐得越多的人就越有爱心。
    我曾经被影片《沂蒙颂》(又名《红嫂》)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在解放战争中,农村妇女红嫂为了救一个负伤的战士,杀了家里唯一一只鸡,给伤员熬鸡汤;还用自己的乳汁来救护伤员。乳汁和鸡汤并不很值钱,但是,这种做法却让我感到了红嫂博大和宽广的爱。
    爱心的奉献应该是力所能及的,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过度表现捐款的数量,反而会让圣洁的爱心,由于与金钱挂钩的测度,而变得俗气了。也因此,我在昨晚看到文体明星们和企业、企业家们的募捐行动时,我不会认为捐了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人,就比捐了几百块钱的人更有爱心。每个人的收入能力不一样,收入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献爱心是一件凭良心的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比较施财的多少。
    有很多老艺术家已经退休多年了,他们的表演能力也早已过了黄金时代了,我能想到,他们现在已经很难取得太多太高的收入了;也因此,即使他们只捐了一两千块钱,我还是会认为,他们已经力所能及地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了。此外,我在这段时间看新闻的时候,也看到了没有捐钱的爱心。比如,一所灾区外学校的学生们,为灾区受苦受难的孩子们,亲手折了几千只千纸鹤,来表达他们的祝愿和祈祷。孩子们本身没有收入,这种诚心和善心,就已经是浓浓地爱心表现了。  
    四川彭州市的女民警蒋敏,昨晚也出现在了晚会的现场。我在看新闻报道的时候,就被她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她的父母和两岁的女儿,都在这次大灾中遇难了,而她却用顽强的精神支撑着,救助着别人,以致于身心俱疲,昏倒在救援的现场。昨晚的央视晚会上,蒋敏的精神还是不太好,说话的时候,人很虚弱。我觉得,她的故事现场讲一下,配上纪实的画面就可以了,专门让她从灾区到央视来做这档节目,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来,她最亲的亲人有多位突然地去世了,她受到了太多的精神打击,在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去触动她那颗刚刚受了重创的心;二来,这些天,她由于劳累和伤心,更需要的是休息,而不是从那么远的路赶来做节目;三来,她本人是不是出现在现场,她的故事都是同样感人的。我们在做节目的时候,渴望离真实更近一点的想法是对的,但有的时候,为了身临其境,会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感受,而忽视了亲历者的心情。
    晚会上在讲有些故事的时候,我觉得事件当事人的表现,人性化和人情味淡了一些,而刻意地去表现人的思想境界的多了一些。我想,面对亲人的离去和离散,当事人不管是男还是女,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不管是军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有更多地深情和亲情的东西要表达,并不需要人为地往大义凛然的境界上去靠。尤其是孩子们,我更希望听到他们的真情感言,而不是像电影上那样,有意要做出红孩子的思想和觉悟来。我们的文艺作品和节目编排,经常会掌握不好一个度:真实本身就已经很感人了,有的编导总是希望做得更感人一些,可结果却让我感到了一些不自然,反而削弱了我内心深层次的感动。
    看完了晚会,我想了很多晚会上的人和事,也想了很多晚会外的人和事。大灾至今,确实有太多的感动:国家领导人不顾安危亲临现场,是一种感动;危难时刻总是冲锋在前的军人,用最快的速度,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重灾区去救援是一种感动;无数志愿者不计任何报酬地奋战在救灾第一线,是一种感动;面临突然来临的大灾,家园和亲人都遭受重大损失的人们的顽强精神,是一种感动;被大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埋在下面几天几夜没吃没喝,但却靠着超强的意志力,终于等到了救援人员的相助,而重获新生的人,是一种感动;海内外的华人和友人,用各种方式热情相助,也是一种感动。但是,我在感动之余,也感到了一些遗憾,也有一些思考和想法。
    我生活的这个时代,经历了两次超强的大地震,一次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次是现在。两次大地震相隔了32年,可非常遗憾地是,两次大地震都完全没有预测出来。如果说1976年地震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走出文革的阴影,因此,对这需要高度科学能力预测的地震无能为力,还能想到一些理由的话;那么,这次大地震没有预测出来,我们能想到的理由,就没有那么多了。如果我们的地震监测能够更有效,在地震之前,我们能采取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损失不那么大的话,那么,我们宁愿不要上面的这些感动。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大家都对他表示关心的道理一样。关心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医生能尽早地检测出他的病,尽早地给他以治疗,让他不病得那么重,岂不更好?
    这段时间,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爱心上面,我希望各行各业的人,也能在爱心之余,想想自己能为地震的有效预防和建立科学的救援体系做些什么。比如,国家今后是否应该在地震预防的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相关专业的专家们,是否想过,怎样在地震预测方面,有一些进展和突破呢?前两天的晚上,我看了一期《鲁豫有约》节目,鲁豫访谈的嘉宾,是我们国家的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当时就想了:如果我们国家的地震专家中,也能出一位像袁隆平这样有造诣的大科学家和大专家,那该多好呀!比起对受了大灾难的人们的献爱心来,让他们不受或少受灾难,岂不更好?因为对于受难者来说,亲人的逝去,是任何其它的东西都无法弥补的。
    我也希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们,在用募捐的方式献爱心的同时,能够想一下:是不是可以用更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地震科学的研究之中,为我们国家的地震预测做更大的贡献?这次大灾,给我们一个刻骨铭心的印象:我们太需要在地震灾害预防方面,出现杰出的专家人士了!虽然这很难,但是,如果全社会都能对此有共识,如果国家能在这方面有更多地引导、重视和投入,就能使这个学科的大师早日出现。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其它的工作要做。年初的大雪灾和这次的大地震,以及过去不久的大疫情,大洪水等,都给我们这样一个提示:我们非常需要在全国分布一些储备点,除了储备粮食等常规物品外,还要储备一些应急救灾的物资,比如,抢险救灾的设备,和灾难降临时的生活用品等。一旦出现了大灾,就不需要临时调用这些东西了。
    我们也需要在抢险救灾的人员上,有意做一些准备和培训。比如,在部队内和部队外,训练一批具有抢险救灾能力的人员。平时,这些专业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抢险救灾的训练;关键时候,这些专业人士就能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力队员。
    有了物资的储备,有了人员的配备,当大灾大难临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机制就会更系统、更条理、更充分。大灾大难虽然不会经常出现,但是,每当出现,它的破坏力,它的社会影响力都是巨大的,也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防灾体系;这个体系越完备,遇到灾难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越有序。
    灾难过去之后,我们也应该有一套完备的善后工作程序:比如,重建家园、人员安置、家庭帮困和孤儿救助等等。总之,抗震救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