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篇>商品经济(二)


第十四章  商品经济的优点和弊端

 

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主要经济形式。既然商品经济能够在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且能够经久不衰和繁荣发展,那么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比如商品经济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其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商品经济是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通货膨胀、生产过剩、过度消耗资源、失业、社会秩序混乱等等。如果能够对商品经济的优势和弊端进行充分认识,那么在管理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最大程度地消除其弊端,进而使商品经济得到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优点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看,它解决了社会财富和平分配的问题,取代了过去原始野蛮的经济掠夺方式。在原始野蛮的人类社会中,国家、集团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经济掠夺现象,社会状况及其混乱。商品经济建立之后,这些现象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各个财产私有者之间能够通过和平的商品交换方式进行经济往来。这就充分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和平优势。商品交换是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的,无论交换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利益是否有所得失,交换是否使双方面都得到满意,它都是交换双方的一种自愿行为。这就充分体现出商品经济的自由优势。商品经济的产生将家庭、地区和国家这些独立经济单位连接起来,打破了由不同政治集团所管辖的封闭区域,建立起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又充分体现出商品经济的规模优势。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建立使各种商品及其生产技术能够在世界范围进行交换,进而普遍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这就使商品经济具有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势。从企业角度讲,它所创造的利润归自己所有,因此它将努力创造经济效益。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讲,在商品经济中大量劳动者都在企业中进行合作生产,因此也就不需要个人独立进行低效率的商品生产,也不需要为商品生产承担风险。劳动者只要找到了一份工作,从事一种专业的劳动,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从政府角度讲,商品经济不需要进行具体的管理,生产、交换和消费都是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一般政府都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和控制商品经济。由此可见,商品经济无论对于企业、个人和政府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商品经济长期存在的一种主要原因。

 

一、维护社会稳定

 

人类生存需要消耗大量各种不同资源,而这些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非常分散的,这就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在各个地区生活的不同种族各自占有本地区的独特资源,因此在资源利用方面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果人们必须消费一种资源,而这种资源又属于政治独立,甚至是政治对立的政治集团所有,那么在没有建立商品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通过武力进行掠夺的现象。这样,在各个独立的政治集体之间就会经常发生战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这种争夺资源的战争经常发生,直到目前为止,这种争夺资源的战争和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商品经济建立之后,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形成,无论哪个国家、政治团体、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商品交易的方式获得其他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占有的资源或劳动产品,这样就避免了大量争夺资源及其附属产品的战争或经济犯罪现象的发生。这样就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丰富物质消费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消费品种繁多的物品,但是,作为独立的劳动者,无论他多么勤劳,劳动技能多么高超,都不能生产出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这就对人们的消费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在自然经济中,人们依靠本地区、本家庭所占有的资源和相关产品来进行消费,因此他们所消费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比如,不同的农业地区只消费本地区所生产的少数品种的产品,而不能获得其他地区的更多品种的农产品以及其渔业产品、林业产品、牧业产品的消费。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建立了庞大的商品交易体系。只要劳动者能够生产出一种能够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并将其在市场上销售出去,那么他就可以用换来的货币去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千万种商品。这样,人们的多种消费需求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提高生产效率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显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高技术和自动化的大规模的产品生产,小规模和小产量的产品生产将不能使生产效率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大规模的产品生产需要有大吞吐量的商品市场进行配合,将造成商品积压,阻碍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具备健全和大规模的商品市场,这就为大规模的产品生产提供相应的销售渠道。有了庞大的市场,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社会生产效率才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提高产品质量

 

劳动产品的生产质量具有高低之分。高质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否则相反。在自然经济中,劳动产品大部分都是生产者自己使用,因此对产品质量没有过严过高的要求。这就难以将产品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各个生产者的商品需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于是就形成了商品的相互对比。质量高的商品在市场上能够得以快速销售,成为畅销商品,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质量差的商品将成为滞销商品,长期滞销将导致企业亏损。因此,商品生产者都努力提高商品的生产质量。这样,商品生产质量在整体上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促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有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劳动产品。否则相反。在自然经济中,科学技术只是在较小的局部地区发挥作用,各种科学技术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这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在商品经济中,科学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并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广泛进行传播。这样,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将科研机构转变为科技商品的生产机构,使社会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资,进而也就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科研产品。这样也就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六、发挥个人才智

 

人类的智慧是在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了新的生活追求,人类的智慧才能有所进步。否则相反。在自然经济中,劳动者利用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生活。只要他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能够满足一般消费需求,劳动者也就失去了努力提高自身才智的动力。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力已经成为商品。劳动者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劳动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并能够获得较高的销售价格,他们就会努力掌握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劳动者的个人才智。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弊端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次就完成整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突发性事件。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诸多种社会形式,而每一种社会形式与过去的社会形式相比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后来的社会形式相比又具有一定的不足。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后来的社会形式不如从前旧的社会形式,那么人类将不会以新的社会形式来取代旧的社会形式。人类的智慧使其自然选择优良的社会形式。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说明封建社会优越于奴隶社会,说明它符合人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是大多数成员的共同选择。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说明商品经济优越于自然经济,但同时它又具有很多的弊端。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如果能够对商品经济的弊端极其产生原因进行充分了解,那么就可以对商品经济的运行加以有效的控制,进而使商品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优去劣,快速发展。

 

一、通货膨胀

 

传统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并非是一种弊端,而是商品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合理现象,它可以有效调节市场商品供求关系,进而实现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其实并非如此。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通货膨胀始终商品经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无论是新生商品经济还是成熟的商品经济都是如此。这就是通货膨胀不能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和稳定物价的最有力证明。如果通货膨胀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现象,那么也就不会将其叫做经济危机了。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企业和个人都不希望发生通货膨胀,更从来就见过有哪个国家利用通货膨胀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只是为保经济发展违心地将其进行放纵而已。既然通货膨胀不能起到平衡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和稳定物价的作用,那么它的优点也就无从谈起了。剩下来的就只有它的负面作用了。

 

1造成广大劳动者的财产损失

 

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因为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其实,通货膨胀对劳动者造成的财产损失所针对的并非是现在收入的货币,而是过去收入的货币。虽然在物价上涨的同时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劳动者过去收入的货币并没有增加,这就使劳动者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受到一定的财产损失。有财产损失的一方,就有财产增加的一方。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财产损失方是广大劳动者,财产增加方是抬高商品价格的商品经营者。广大劳动者的巨额财富通过持续发生的通货膨胀之后,悄然“合理”地流入到商品经营者的手中。另外,通货膨胀不仅造成广大劳动者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非通胀商品生产企业的财产损失,使维护物价稳定的商品经营企业难以进行生存。

 

在商品经济中,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各个所有者的财产权益而建立的,任何一个所有者都不能随意侵占另外一个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如果有人侵犯他人的财产,那么必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比如,偷、骗、抢、贪……等等都是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它们都是法律的制裁对象。但是,有一种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是不受法律制裁的,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广大劳动者造成的财产损失程度是任何一种经济犯罪行为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广大劳动者是这种严重经济犯罪的受害者,而随意抬高的商品经营者就是在种经济犯罪的罪犯。通货膨胀是掠夺财富的手段,是经济犯罪手段,而不是调节市场关系的工具。通货膨胀不是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是在进行经济财产侵略。

 

2、导致生产过剩

 

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是成正比的关系,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即有多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就会相对产生多大幅度的生产过剩。由于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的同时产生,因此通货膨胀不仅对消费者的利益构成极大的伤害,而且对商品生产者也构成严重的打击。由于通货膨胀将导致市场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商品经营企业的销售量就会大幅度减少。这样,商品经营者的利润就会随之下降,严重者将导致亏损。商品经营者以为,劳动者创造出商品的产值之后就可以使其获得利润,其实并非如此。商品经营者的利润不能需要通过劳动者在生产来进行创造,而且需要劳动者通过消费来进行实现。如果离开了广大劳动者为市场提供的强大购买力,那么商品经营者的利润也就无无法进行实现了。虽然通货膨胀可以使少数商品经营者获得高额利润,但对于整体的商品经营者来讲将造成极大的损害。从整体上讲,商品经营者在损害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损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对商品消费者造成极大的损害,而且使商品经营者同样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3、破坏货币信用

 

货币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实物货币;二是信用货币。目前在世界各国市场中流通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领取商品的信用凭证,是领取商品的专用“合同”,也可以说它是重复使用的库存商品的“提货单”。确切地讲,货币也就是商品的储蓄凭证。货币可以储蓄,商品也可以储蓄。货币在银行中进行储蓄,商品在市场上进行储蓄。用储蓄存单可以从银行领取货币,用货币可以从市场上领取商品。信用货币的基本用途就是以其最简便的保存方式来储备品种繁多的和不易保存的商品。信用货币的价值不是来源于凭证本身,而是完全来源于它的市场信用,信用一旦丧失,货币也将随之销售消失。在商品经济中,社会的物质财富以商品形式进行体现,以货币来代表商品的所有权。货币的作用是证明其所有者在市场中储蓄了一定数量的商品。实质上,商品的所有权不是商品所有者的,而是货币所有者的,商品占有者只是为货币所有者暂时保存商品而已。如果方式通货膨胀,那么就说明货币所有者不能以手中的货币全部提取自己在市场上储蓄的商品,进而使货币信用受到损失。

 

在商品经济中,私有者的财产是以商品和货币两种方式来进行统计的。比如,某私有者拥有1000元货币或价值1000元的商品,都可以说他拥有1000元的财产。如果A私有者拥有1000元的货币,B私有者拥有1000元的商品,那么他们的财产总量就是2000元。这种方式运用与社会财富的统计同样如此。但是,这是一种重复的统计方式,因为货币为虚拟财富,商品是真实财富。商品是货币的商品,而不是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财富的实质是商品,货币只是领取商品凭证而已。见公式

 

真实财富总量=商品总量.

虚拟财富总量=货币总量.

产权财富总量=商品总量+货币总量.

 

货币是由政府来发行的,它是政府的商品负债。谁持有货币就说明他在政府那里储蓄了相等价值的商品。但是,在商品经济中,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商品属于非政府的企业所有,这就出现了用政府的商品领取去企业那里提取商品的现象。这就好比用工商银行的储蓄存单去农业银行取款。政府发行货币,却需要依靠企业去承担信用责任,这就造成了极大的通胀隐患。货币不是企业发行的,它不需要承担任何信用责任,也没有义务为政府去承担信用责任,因此,一旦企业不为政府承担信用责任,或只承担一部分信用责任,那么其后果自然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是政府发行的,货币信用自然由政府来进行担保。货币信用实质上就是政府的信用。政府财产占社会财产总量的比例越高,货币信用就越是可靠,因为货币是政府的商品债务。如果政府不能以商品偿还货币债务,那么也就说明政府不守信用。货币信用的损失必然导致政府信誉的损失,并使广大劳动者对政府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二、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指的是相对生产过剩,即市场商品供给相对市场商品需求的过剩,而不是绝对生产过剩,即不是满足人类所有消费需求之后的生产过剩。在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为市场提供商品,并与家庭和政府共同为市场提供购买力。虽然只有企业在为市场提供商品,但是它提供的商品总价值却需要高于商品经济的运行总成本,即企业、家庭和政府三方面消费的总和,否则将不会产生商品效益。由于商品效益的产生,所以生产过剩也就随之而来了。生产过剩,即市场上有丰富的商品供给还不好吗?市场上商品供给的多了,老百姓的消费不也就同时等到改善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市场上的商品供给非常丰富,但这并不代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都已经得到了满足,而是因为有很多老百姓没钱购买市场上的商品。虽然社会成员的货币拥有量很高,但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别,因此有很多社会成员的生活需求还远远没能得到满足。对于企业来讲,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商品销售困难,进而对生产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不仅如此,生产过剩还将导致其他各种弊端的产生。

 

1、导致恶劣的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商品经营者对市场购买力的竞争,而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在生产过剩情况下,由于市场购买力极其宝贵,所以商品经营者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对市场购买力进行极其残酷的争夺。争夺到市场购买力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可以不断进行扩大和发展,否则将难以在商品经济中进行生存。在竞争过程中,商品经营者们都千方百计将竞争对手至于死地,这就使市场变成了战场。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大量的商品生产企业亏损和倒闭,因此使社会已经形成的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在同等物价水平的情况下,竞争体现为企业经营成本的竞争。从企业降低成本的角度讲,掠夺自然资源是最好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此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自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目前的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都是从低成本的角度去开发资源的,他们根本不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问题,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极大损害。另外,压缩劳动者的工资也是降低企业成本的一种途径,于是劳动者就受到了残酷的剥削。

 

2、导致社会债务危机

 

从企业方面看,由于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购买力极其短缺,因此大量企业都不得不采取赊销商品的方式来进行经营,这就在市场中形成了巨大的商品债务。在商品经济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债务拖欠数量是极其庞大的,这就给它们造成了巨大债务负担。企业相互之间的大量债务拖欠必然使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清理欠款,这就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企业之间大量债务的存在必然导致大量的债务纠纷,这就给法律部门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执法部门的管理费用,造成更大的经济。另外,在危机状态下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降低,欺骗手段日新月异,欺骗圈套防不胜防,这就给企业经营造成极大的困难,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从银行方面看,它的经营方式是非常被动的。一方面,它必须保证对存款客户本息的按期支付,另一方面却不能保证贷款客户本息的按期偿还。一旦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而企业贷款又不能及时偿还,那么银行将失去支付客户存款的能力。银行贷款需要按期偿还,而企业借款需要长期占用,这就在它们借贷双方产生了难以调节的矛盾。其结果是:企业的大部分贷款从短期转变为中长期,最终变成长呆滞贷款,给银行回收贷款造成极大的困难。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由于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极其困难,所以它根本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所谓金融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它是债务危机的又一种存在形式。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而产生的,它是由银行的存、贷款比例来进行衡量的,存贷比越高,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就大。由于生产过剩造成市场中的商品大量积压,企业实现利润的机会逐渐减少,亏损面逐渐扩大,因此,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也随之逐渐下降,金融风险逐渐增大,严重者将爆发金融危机。

 

从政府方面看,赤字是发生债务的基本原因。其主要解决办法之一是发行国债。由于商品经济基本都是在较低赢利水平的状态下来运行的,所以政府财政收支大多处于赤字状态。这就迫使政府不得不大量地发行国债和承受巨大的债务负担。国债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政府不能按期偿还巨额的国债本息,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在商品经济中进行再融资的能力。因此要求政府必须按期偿还国债本息。政府偿还国债的办法之一是发行新的国债,将新发行的国债一部分用于偿还到期国债,另一部分用于弥补新的赤字缺口。这样做的后果是:国债本息逐年增加,赤字缺口逐年增加,财政风险逐年扩大。虽然可以通过以新还旧的方式继续扩大国债发行,但是国债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他们的资金剩余也十分有限,难以为国债发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一旦资金枯竭,就会爆发财政危机。

 

4、造成大批劳动者失业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企业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减少,生产受到严重限制。这样,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大幅度下降,于是也就出现了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另外,商品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亏损,自然要将大量的劳动者进行辞退,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在商品经济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靠工资收入来维持家庭生活的,一旦失业,他们也就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失去了在社会中继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商品经济中,市场竞争同时也体现为压缩企业劳动者数量和降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在激烈的压缩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竞争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逐渐减少,劳动强度逐渐增加,生存难度逐渐增大。在此激烈的劳动岗位竞争的情况下,有职业的劳动者都很难生活,失业者的生活就更加难以维持。

 

劳动力是智慧和力量结合体,是一种具备高度智慧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的特殊财富。如果能够对它进行充分利用,那么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造成劳动力的巨大浪费,那么也将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损失。失业就是对劳动力的浪费,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大损失。不仅如此,大批劳动者的失业必然造成劳动力的大量浪费,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大批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之中,他们必然要以任何可能的手段来求生存,这必然导致社会中犯罪现象的增加,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政治危机和引起严重内乱事件的爆发。

 

有人认为,失业之后可以去自谋职业。其实“自谋职业”并不能解决失业的问题。想想看,大量的失业者谁不想“自谋职业”?如果“自谋职业”可以解决失业问题,那么大量的失业现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想想看,以政府和企业有如此之大的权利和财力都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就业机会,那么一个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劳动者怎么能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劳动岗位是由企业和政府提供,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只有劳动力,而不能提供劳动岗位。因此说,大量失业现象的存在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不是劳动者的责任。

 

有人认为,社会中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有些工作比较艰苦,大家都不愿意去做。实际情况是,虽然工作艰苦,但是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个正常人的一般生活支出,因此很多劳动者都不愿意去做这种工作。为什么辛苦的工作反而工资收入较低呢?其原因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对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极限压制。对于企业来讲,它是希望存在失业现象的,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对于劳动者来讲,只要有口饭吃就可以活命,就可以低价出售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市场竞争实际上也就具体表现为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竞争。谁使用的劳动力便宜,谁就具有了竞争的优势,谁对广大劳动者心狠,谁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谁强迫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多,谁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这样,广大劳动者自然也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

 

5、造成大量的物资浪费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市场上商品大量积压,销售时间大幅度延长。由于很多商品都具有一定保质期,不能在市场上积压过长时间,因此过长的市场停留时间必然使很多商品失去使用价值。这就造成了商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的大量浪费。过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过剩危机中,就曾经有过牛奶经营企业将大量超过保质期的牛奶倒入大海之中的事情。市场中的任何商品的生产都要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因此商品的大量损失同时也是资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浪费。这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6、限制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

 

在生产过剩状态下,科学技术的利用空间将被大幅度压缩。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产品开发,它将增加市场中的商品品种,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数量;二是提高现有商品的生产效率,它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市场中的商品供给数量。在生产过剩状态下,提高生产能力只会造成更多的积压,导致企业更严重的亏损,因此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激烈竞争,所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竞争的基本手段,一旦某种技术开发出来,它必然成为开发者的所有财产,不会在社会中普遍推广使用。这就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另外,在变化无常的市场中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企业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生产规模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规模及企业生产效率又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这就限制了高效率科学技术的使用和发展。

 

三、企业盲目生产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权利又完全掌握在各个独立的私有者手中,政府对商品生产企业只能进行粗略的政策性管理,不能直接制定和下达具体的生产计划,这样就不能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实行同一计划。由于各个独立的商品生产企业不了解在他投资这一项目的同时,还有多少其他投资者也在投资这一项目,不知道在他的项目完成之后市场上商品的供求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商品经济的生产基本都是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进行。企业的商品生产计划是针对当前市场来制定的,而不是针对未来市场进行制定的,但是商品销售却是在未来的市场中进行的,这样就使商品生产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进而。导致大量重复生产的现象发生。比如,当市场中的某一些商品畅销并可以获得较高利润时,大家就会蜂拥而上,向这一产品或行业进行大量投资,争先恐后去生产这种商品。结果,很快就造成该商品在未来市场的供给过剩,是原来的畅销商品变成了滞销商品,造成大量的商品积压,给商品生产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再如,当市场购买力的倾向突然改变,原来的滞销商品就会变成畅销商品,进而吸引大量的生产力。由于商品生产存在极大的盲目性,所以商品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失误,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物资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力来进行拉动,因此,要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就需要扩大社会的物资消费量。这样就会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社会的过度消费一方面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消费效果,比如过度的饮食和享乐将伤害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还将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给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造成困难。人类历史是一个漫长持续的发展过程。如果在某一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就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消耗殆尽,那么其他历史时期的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节约消费应该是人类任何一个发展时期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现代的人类不可以,也没有权利将地球上的大量资源在短短的一代人的时间内疯狂地消耗掉,因为资源不仅是现代人类的资源,以是未来人类的资源,是人类子孙后代的资源。

 

五、偏向分配自然资源

 

一般认为,商品经济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况是,商品经济把资源配置给肆意抬高物价的商品经营者,而广大劳动者确得不到必要的资源配置,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就使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都是全体民众的共同财富,这些才财富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而不应该将大部分资源配置给少数商品经营者,将少量的资源源配给广大劳动者。如果说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配置给通货膨胀的制造者,使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那么这种所谓的“优化”资源配置也就无任何合理性可谈了。

 

六 、在商品过程中大量浪费财富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产品产出之后不是直接分配给消费者,而是供给市场进行销售,这就形成了庞大复杂的商业体系。现代的商业体系是由各种类型的商店、银行、证券、商业管理部门等等非生产性质的行业所构成的。这些诸多庞大商业机构的运行费用是及其巨大的,并且在其巨大的消费过程中没有任何产品生产出来,这就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指出:“……现在让我们来稍微详细地考察一下现代的商业。请你们想一想,每一个产品必须经过多少人的手,才能到达真正的消费者的手里!诸位先生,请你们想一想,现在有多少的投机倒把的中间人插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所有这些成千上万的中间人,既投机商、代理人、出口商、经纪人、转运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没有参加商品的生产,但是他们全都要生活,全都想在上面取得利润,而且通常也的确都得到了利润,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诸位先生,难道除了这条必须经过十来次出卖、上百次装卸、上百次地从一个仓库运到另一个仓库的漫长的道路之外,就没有更简单更便宜的道路把棉花从美洲运到德国、把棉纺织品送到真正的消费者的手里吗?……”由此可见,在商业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现象。

 

七、以商品积压方式体现积累

 

人类为扩大生产和保证自己消费的连续进行,就要拥有一定数量的物资储备。有了丰富的物资储备,即使在生产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暂时的停顿,人们仍然可以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因此,扩大物质储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积累的意义就是:在生产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使社会的消费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比如在发生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战争而导致生产大范围停止的情况下,有了充足的积累,就可以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但是,在商品经济中积累主要是以货币的方式进行的,谁都不会将大量的商品作为储蓄来进行保存,尤其是不容易长期保存的商品。另外,货币储蓄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而存储商品却要发生一定的费用。由于货币的信用保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所以在储蓄大量货币的同时,市场上也就必然要存储相对数量的商品。否则将不能保证未来市场的供求平衡。一般讲,银行有多少货币存款,市场上就应该有多少商品供给,否则将不利于保持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货币可以大量储蓄,它对储蓄者有利无害,而商品则不能大量积压,因为大量积压商品将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由此可见,以商品的形式进行积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八、贫富差别巨大

 

在商品经济中,利润是按照资本投入的多少来分配利润的,而广大劳动者只有很少的资本投入,甚至没有资本投入,这就使劳动者不能获得应有的了利润分配。资本投入人占有利润,他们变得越来越富有;劳动者得不到利润,不能进行资本的积累,于是就变得越来越贫困。由此可见,商品经济不合理的分配方式造成巨大的贫富差别。贫富差别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差异

 

由于商品经济在利润分配方面所采用的“按资分配”方式,因此,从按劳分配角度看就出现了同样的劳动付出巨大收入差别的不合理分配现象。资本投入者占有全部的利润,他们付出很少的劳动,收获很多的财富;劳动投入者不占有任何数量的利润,他们付出很多的劳动,却收获很少的财富。这就造成劳动力价格的巨大差异。这种巨大的收入差别还将导致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及政府产生极大的不满情绪,进而引起动乱事件的发生。虽然政府都制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在现实分配过程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2、制造阶级矛盾

 

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商品经营者的财富在大幅度增加,他们可以过高档次的消费生活,而失败的商品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的财富确在逐渐减少,他们只能过低档次的消费生活,甚至有很多人的消费条件根本不能满足其最低水平消费的需求。在贫富差别巨大的社会中,一方面富人拥有大量的闲置财富不能有效加以利用,另一方面穷人的生活极度艰苦,甚至最基本消费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富人在社会中抵御生存风险的能力远远强于穷人。在危机到来在之时,首先面临生存威胁的是数量较多穷人,对于他们来讲,最直接的求生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富人与穷人在日常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极其巨大,富人的消费水平使穷人百般羡慕、百般嫉妒、以至百般仇恨。穷人们大多梦想自己能够过富人那样的富裕生活,但是,他们大多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穷人来讲,最直接的,容易实现的获得财富的途径,就是侵占富人的财产,因为只有富人才拥有可供他人侵占的大量的私有财产。穷人“侵犯”富人的财产,要拿回由自己所创造的那部分财富,富人当然不会把财产轻易让给穷人,于是双方发生所谓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大规模的发生,它的惨烈和在斗争过程中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都是有目共睹的,它的每一次爆发都将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

 

3、导致广大劳动者生活的贫困

 

有人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所以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实并非如此。在贫富差别逐渐扩大的社会中,虽然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在逐渐增加,但并非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显下降趋势。贫富差别和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中的贫富差别是成反比的关系,即社会中的贫富差别越大,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越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中的贫富差别也在逐渐扩大,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低于社会贫富差别扩大的速度,那么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就会显下降趋势。在具有贫富差别的社会中,它的大多数财产被少数人占有,而广大民众只占有较少数量的财产。见图

 

 


                财富数量              人口数量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越是处于底层的劳动者人数就越多,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却越少,因此其生活也就越为贫困。物价波动理论必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是扩大贫富差别还是缩小贫富差别?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利益还是以全体民众的利益基本利益?是以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还是以全体民众共同富裕的生活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如果扩大贫富差别,那么怎样才能给广大劳动者一个足够的生存空间?

 

4、压缩市场需求,阻碍经济发展

 

贫富差别越大,货币积累率越高,动态购买力越小,因此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可以通过现实情况来进行证明,也可以通过“恩格尔定律”来进行证明。

 

                    支出

恩格尔系数 = —————

收入

 

恩格尔定律:贫困地区系数高,富裕地区系数低。

 

根据此定律可推导出:贫困地区消费率较高,市场购买力利用充分,商品普遍畅销,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富裕地区消费率较低,市场购买力利用不足,商品普遍滞销,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贫富差别率越高,“系数”越低,商品消费率越低,市场需求越少,商品积压越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为缓慢。

 

九、犯罪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是依靠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维持生活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可以通过合法的活动来进行聚积,比如开办工商企业、投资资本市场、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等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犯罪活动来进行非法占有,比如偷盗、诈骗、抢劫、贪污、腐败……等等。在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劳动者大批失业,这就阻断了他们通过合法方式获取财产的途径。为求生存,很多人必然采用冒险的犯罪行为去获取财产,于是就发生了大量的犯罪现象。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代表财富。有了货币,就可以去市场上购买任何品种和数量的商品,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消费需求,因此货币就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货币既可以通过合法方式进行获取,也可以通过犯罪方式进行占有,而且通过犯罪方式占有货币不会付出很多的劳动,于是也就出现了大量的针对货币的犯罪现象。货币之所以是经济犯罪选择的最佳目标,其原因是它即可以使犯罪分子方便地夺取财富,又可以将巨额的财富方便地隐藏起来。商品经济中的经济分子大部分是针对货币来进行的,即使是针对实物的犯罪,其最终也要将其在黑市是转变为货币,以供犯罪分子支付日常生活开销之所用。由此可见,货币的存在给经济犯罪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条件。

 

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一方面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另外,由于大量犯罪现象的存在,社会就不得不建立庞大的公安、司法机构,这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非生产性消费。在法律机构和罪犯的对抗中,一方面是犯罪者劳动力的巨大消耗,另一方面是法律机构的劳动力和财富的巨大消耗,他们在彼此之间的斗争中两败俱伤,而且没有为社会创造出任何数量的财富。还有,大量法律部门的存在需要社会为其培养大量的专用人才,这就增加了社会的管理内容和难度,增加了社会的教育科目,因此,它又在法律部门之外形成了巨大的非生产性财产消费,同时增加了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总效益。

 

十、道德品质败坏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个人的公共意识。优秀的道德品质指的是为他人和社会公共事业无偿奉献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品德。不良思想品德指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品德。个人思想品德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走上社会之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如果家庭关系和谐的,其成员之间就相互爱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那么就可以培养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如果家庭关系敌对的,家庭成员之间就相互猜疑、相互争斗、相互侵犯、相互伤害,那么就会培养出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不良品德。社会环境和谐的,其成员之间关系友好,这同样会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品德。

 

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即在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某人财产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个或一些人财产数量的减少。因此,在社会财产总量没有增加或增加数量不能满足人们对私有财产占有要求的时候,人们就要通过侵占他人财产的犯罪行为来扩大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社会财产总量的增加是非常有限的,而人们扩大私有财产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侵犯他人财产的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人们在长期的私有财产争夺过程中和以扩大自己私有财产为根本目标的劳动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养成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思想品德。

 

在商品经济中,道德败坏者大多可以升官发财,其原因是他们都能够熟练掌握溜须拍马的技能,而品德优良者大部分只能受苦受穷,因为他们只知道埋头工作。在这种不良环境下,大部分良心薄弱者自然也就抛弃了本来就不多的良心,去做他们心灵深处本来不想做的损人利己的事情去了。在这场利益与道德的较量中,利益战胜了道德,因为利益可以满足日常消费需求,而道德则不能。在此环境下,德败坏者不但没有受到蔑视,反而获得羡慕和尊重,因为他们是财富、能力和成功者的象征。只要你有了钱,一切不道德行为都将随之大放光彩了。由于商品经济在道德与利润之间制造了反比关系,因此在长期的为自己的劳动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不良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的普遍形成使社会中不断出现不良的道德行为,对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损害。在缺乏道德文明的商品经济中,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很难得到众人无偿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以同样如此。

 

1、医院欺骗病人

 

在商品经济中,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即医院的利益是收大钱看小病,患者的利益是花小钱看大病。由于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而且看病的主动权掌握在医院的手中,所以当患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就经常会被医院欺骗。比如,本来是花很少的钱和吃一种很便宜的药就能够恢复健康的疾病,医院却诱使患者购买贵重和疗效缓慢的药品,以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利益对立的经济关系中,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获得丰厚的利益,而遵守道德的行为则不能获得较大利润,甚至造成亏损和导致医务人员失业。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慈善机构,但是它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却使其丧失了这一神圣职责。在利益驱使下,医务人员大多是小病大看,大病重看,不治之症当可治之病症来看,这样才可以使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更多的利润收入。当然,医院也有它不治的病,即贫困劳动者的病。无论他得的是什么病,只要你没钱支付医疗费,那么医院就不给你看病。至于病人的生死,那是病人自己的事情,与医院没有任何关系,医院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损失。由于开药方的权利掌握在医生手中,而医生的治病的目的又是获得盈利,所以在患者看病的时候就会经常遭到医院方面的“技术”性欺骗。病人本身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有些病人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并且他们都处于被疾病折磨的极度痛苦之中,按理说骗取他们的钱财应该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现实的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医疗行业,这已经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了。更缺德的是,有些疾病根本就没有治好的可能,但是医生仍然建议患者进行治疗,最终造成人财两空的后果,给患者家属造成痛失亲人和钱财的双重痛苦。

 

2、生产者欺骗消费者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也是彼此对立的,即生产者的利益是少卖商品多赚钱,消费者的利益是多买商品少花钱。生产者的利益是少卖商品多赚钱,消费者的利益是多买商品少花钱,但是“游戏”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那里,所以被侵害的总是消费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在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而遵守道德制造货真价实商品的时候往往利润微小,甚至没有利润,这就是大量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生产企业本来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消费品的,但是为了获得高利润,他们不惜一切手段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于是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就投放市场了。广大劳动者本来工资收入就不高,在企业已经被“利润”剥削了一次,本想拿到工作后去买一些自己急需消费的物品,但是,他们哪里会想到,在市场上还有更大的剥夺在等着他们。

 

3、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侵害

 

在商品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也是彼此对立的,即在争夺财富和市场购买力方面的利益对立。他们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相互欺骗,相互陷害,不择手段地争夺财富和市场购买力。如果生产者遵守道德、礼让经营,那么必然在激烈的生产竞争中被击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如果生产者不择手段地争夺市场购买力,那么就可以在激烈是生产竞争中获得成功,进而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道德与利润之间处于矛盾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侵害现象不断地大量发生。市场上品种繁多、数量庞大的商品是由众多的生产者分别生产出来的。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众多的生产、经营者之间,有些是通过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所建立起来合作关系,有些是通过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加工所建立起来的供求关系,还有些是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的供销关系。他们之间本来应该友好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道德与利润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目的是收获利润,而不是收获道德,所以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这众多的生产和经营者之间却相互欺骗,相互陷害,不择手段地争夺财富和占有市场购买力。这也许就是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

 

十一、生活管理混乱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是依靠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生活。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只能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独立管理。家庭生活管理包括吃、穿、住、用、工作休息、休闲娱乐、身体保健、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婚丧嫁娶等等诸多项目,而个人所具备的全面管好家庭生活的能力又具有极大的区别,这样,在家庭生活的管理方面就出现了混乱。有些家庭的生活管理符合科学规律,可以保证良好发生活质量,而有些则违反科学规律,降低了生活的质量。不仅对劳动产品的生产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且对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才能使其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商品经济中,虽然很多家庭在日常生活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费用支出,但是他们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有些甚至因为过多的消费而破坏了身体健康。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其原因就是人们对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不能进行应有的限制,而社会管理者又没有权利对个人生活进行统一和科学的管理。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暴饮暴食和过度的娱乐,甚至吸毒等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大量消耗了人们辛辛苦苦所创造的财富,而且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劳动者健康的受损还需要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造成更大的浪费。还有,一些超级消费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利益也是相违背的。试想,如果全世界几十亿人都享受拥有汽车、轮船、飞机的快乐,那么人类社会每年消耗掉的燃料和资源就会以天文数字来进行计算。另外,大量的能源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还将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消费数量和消费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度消费并不等于高质量的消费,节约消费也不等于是低质量的消费。财富的消费数量并不代表财富的消费效果,并不代表较高的身心健康程度。以较少的消费支出取得良好的消费效果,这才是科学的消费方式。但是,在个人掌握生活支出权的商品经济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行统一管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也就难以普及实施科学的管理方式。

 

十二、限制劳动积极性

 

在商品经济中,大部分劳动者都是通过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在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力交易过程中,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即企业的利益是少支付工资、多使用劳动,而劳动者的利益是少付出劳动、多收入工资。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力交易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越高,他们的劳动付出与工资收入的差距就越大,劳动者的损失就越大,因此,为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劳动者必然千方百计地争取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这样,劳动积极性变成了索取积极性,变成了相互利用、欺骗、斗争的积极性,而真正的劳动积极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有人认为,只有以个人利益作为劳动目标,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其实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实际上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不但可以通过“私人劳动”来进行调动,而且可以通过社会的“公共劳动”来进行调动。所谓“私人劳动”,就是以个人利益为目标所进行的劳动;所谓“公共劳动”,就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所进行的劳动。很多英雄模范人物的劳动积极性就是通过社会公共劳动来进行调动的。即使在劳动力商品化的社会中,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也同样可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虽然社会公共劳动从表面看是一种无偿付出的劳动,但是它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实力,所以无论对人对己都有一定的好处。

 

有人认为,只有存在个人竞争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竞争可以提高劳动积极性,但是商品经济的竞争是为个人利益为目标的竞争,在竞争中存在大量利益侵犯行为,这就使竞争变成了损害他人利益的竞争。这种损人利己的犯罪积极性是必须予以禁止。另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降低劳动成本的竞争,体现为扩大失业队伍的竞争,即使劳动者具有很高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得不到可以发挥劳动积极性的劳动岗位,因此也就不能使其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商品经济对劳动积极性的浪费。

 

十三、交通秩序混乱

 

在商品经济中,劳动产品需要通过市场销售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就增加了劳动产品运输的路程。同时,大量独立经营的中小商业企业的小规模非满载运输、频繁商务活动的人员运输、异地企业经营的跨地区物资和人员的运输都大幅度增加了交通流量,造成巨大的交通压力。另外,由于盲目扩大市场需求,造成个人小汽车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因此造成交通流量的进一步扩大。还有,增加的运输环节不仅增加了交通流量,而且还增加了一次商品装卸过程,这样,大量的财富也就在延长的运输过程和增加的商品装卸过程中白白地浪费掉了。

 

巨大的交通流量一方面造成交通秩序的极度混乱,另一方面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需要建立庞大的交通工具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和大量的交通管理机构,并且在此过程中又要产生新的巨大的交通流量,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资源消耗和交通压力。另外,大量的汽车废气将严重污染空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巨大的交通流量还将增加大量的交通事故,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损失,给受害者和其家人造成极大的痛苦。

 

十四、科技封闭

 

在商品经济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发明者手中,是发明者的私有财产,并且大部分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如果生产企业需要利用新的科学技术,那么就必须向技术所有者进行购买。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销售价格较高,大部分企业难以承受,即使有的企业购买了先进技术,它也要对其进行严格保密,因此,在“专利”的保护下,大量的先进技术都得不到及时推广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新的产品,二是提高老产品的生产效率。无论开发新产品还是提高老产品的生产效率,它都将增加市场上的商品供给数量,这就必然造成市场上更多的商品积压。因此,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在商品经济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另外,由于生产过剩危机造成大量企业倒闭,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因此也就产生了总体庞大的,但是单个企业规模很小的“再就业”产业。这就大幅度增加小规模企业的数量。企业的生产规模决定它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程度。生产规模越大的企业越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否则相反。小规模,甚至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小企业是不能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进行生产的——因为无论从它的资金状况、人员状况、场地和厂房状况等等条件都严重地限制了它对先进技术的购买和应用。

 

十五、经常发生战争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在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中,各国政府都是靠自己的私有财产来维持行政支出的。政府的私有财产越多,它的行政能力就越强,因此政府将努力扩大自己的私有财产。政府私有财产包括土地、物资和人民,为争夺这些财产政府之间就会发生战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极其巨大的,它甚至超过很多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争双方不仅在人员方面造成大量的牺牲,而且在经济方面也造成巨大的损失。从人员损角度讲,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都是从事社会劳动和家庭劳动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大量牺牲必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痛苦。从经济角度讲,它一方面造成武器弹药的大量消耗,另一方面破坏大量的房屋、产物,这就给人类社会造成双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和破坏作用。另外,战争还将导致各个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大量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产出,这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将构成极大的威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未来所面临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十五章  商品经济的管理

 

《现代汉语词典》对管理一词的解释是“①负责某项工作使其顺利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国家大事。②保管和料理:管理图书、管理宿舍、公园管理处。③照管并约束(人或物):管理罪犯、管理牲口。”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人、物所进行的约束和控制。管理,首先需要管理者具备管理的权利,否则将不能都人和物进行管理。管理权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权利。政治管理权利是对人的管理权利,经济管理权是对物的管理权利。有了这两种权利,管理者才能根据自己的意图对人和物进行有效的支配和控制。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有着不同的管理目的,有着不同的管理措施,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果。当然,有些管理者的管理措施与目标相背离,因此也就不能达到其管理目的。如果措施与目的相互一致,那么也就可以达到其管理目的。因此,在管理任何事物的过程中都必须保持措施与目的的一致。还有,管理的目的是消除混乱,在什么地方存在混乱就需要对该地方进行管理。当然,即使对某一种事物实施了管理就可以消除混乱,因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消除混乱,而违背科学的管理方法将会加重混乱。

 

经济管理主要研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合理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微观经济管理,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商品经济是由众多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所构成的,它是一个管理权比较分散的经济体系。在商品经济中存在重多的私有者,他们分别掌握着对一些人和物的管理权利。由于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管理目的,因此管理过程中就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有的与管理目标保持一致,有的与管理目标相违背,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虽然商品经济的微观管理权掌握在重多私有者的手中,即具体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全力掌握在私有者手中,但是政府是商品经济的宏观管理者,它通过政策和法律对商品经济进行整体的管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政府的管理目标都是积极上进的,但是它们采取的管理方法却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所取得的管理效果也就各不相同。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律与它的管理目标相一致,那么商品经济的整体管理目标就可以实现。

 

第一节  物资管理

 

物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离开物资人类将不能生存。物质从生产到消费都存在节约和浪费的问题。如果能够管理好物资,就可以避免浪费、实现节约,就可以使实质财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好的消费效果。否则相反。所谓节约,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资的使用功能,并使其获得最好的使用效果。单纯发挥物资的使用功能,而没有取得应有使用效果同样是一种浪费。比如,有10斤食物,2个人食用一天可以取得最好的消费效果,但是一个人一天将其10斤食物学会掉就会造成浪费,因为这样一方面会破坏他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多吃进的食物不能得到较好吸收。物资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管理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是以企业为单位独立进行的。由于独立企业的商品生产属于微观行为,对宏观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难以掌握,因此就使其微观的商品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比如,在某种商品畅销的时候,企业都去生产这种商品,结果很快就使畅销商品变成了滞销商品。再如,在某种商品滞销的时候,企业都减少或停止这种商品的生产,结果很快就导致这种商品的供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其原因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独立进行,对市场购买力进行恶性的争夺。如果对这种不良现象不加以限制,那么就会造成生产的混乱,导致资源、财富和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如果政府能够对企业生产进行科学的管理,那么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盲目生产的问题,进而使商品生产能够健康快速地进行发展。政府商品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市场的商品供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商品的生产规模,以避免畅销商品过快扩大生产和滞销商品过快减少生产。比如,在企业提出生产某种畅销商品的时候,政府可以根据未来的市场变化情况来决定是否批准该企业的新增或扩大的商品生产项目。这样就避免了企业投资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也保证了未来商品市场的稳定。在具体的商品生产方面,政府应该限制或禁止低质量商品的生产,鼓励高质量商品的生产,以保证消费安全;限制或禁止相同品种和功能的多型号商品生产,鼓励统一型号的商品生产,以便于使用过程中的保养和维修;禁止有害健康的商品生产,有利于健康的商品生产,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交易管理

 

凡是商品,产出之后都要拿到市场上去进行销售。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商品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因此,在商品销售方面也就需要消耗巨大的劳动量。这种巨大的劳动量消耗一方面体现为商品销售者的劳动量消耗,另一方面体现为商品购买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劳动量消耗。如果能够对商品交易双方的交易过程进行科学地管理,那么就可以节省一部分劳动量,使商品交易在高效率的状态下完成。否则将导致劳动量的巨大浪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政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商品销售次数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商品从厂家产出后会销售给商品批发企业,之后再由批发企业销售给零售企业,最后再销售给商品消费者。在实际的商品销售过程中,有些销售情况情况如此,也有些由生产厂家直接销售给零售企业或消费者,但是也有增加商品销售次数的情况。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次数越多,它消耗的劳动量就越多,销售成本就越高,造成的浪费也越多,因此在这方面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或法律对市场上商品的销售次数进行严格的限制。对销售次数少的应该予以奖励,对销售次数多的应该给予处罚。如果所有商品都能够实现一次销售,即由生产厂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那么巨大的商业消耗将全部被节省下来。

 

2、对商品销售范围的限制

 

在未经管理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产出之后可以在全国或世界范围进行销售。这样虽然可以促进贸易往来,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供给现象。重复的商品供给一方面会破坏地区的商品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将增加商品运输费用、增加交通负担和增加商品交换次数,这样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政府对于商品的销售范围应该进行合理地限制,即本地区生产的产品不要到外地区去进行采购,本地供给不足的商品不要对外地进行销售,以避免增加商品销售费用。

 

3、对商业规模的限制

 

在商品经济中,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申请从事商业经营的资格,他们都希望通过商业经营来获得利润。这样,商业部门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否需要如此重多的商业部门,也不管这些商业部门是否能够满负荷地进行工作,只要它们能够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得利润,那么这些商业部门就能够存在下去。其结果是:在相同的地区有大量相同的商品销售,有大量经营的相同商品的商店,而实际的商品销售却不需要过多的商业部门,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比如,在一个一平方公里的地区有5个食品商店就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果设立10个相同的商店就会造成浪费。在现实中,大量的商业部门都不能满负荷地进行工作,有些商业部门甚至长时间没有商品销售的发生,这就浪费了大量的财富。为提高商业部门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满负荷地进行工作,那么政府就应该对商业的规模进行严格限制。

 

4、对跨地区商业机构建立的限制

 

在商品经济中,商业部门的经营是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大部分商业企业都建立了跨地区的分支商业机构。跨地区建立商业机构需要将人员和商品进行大量的运输,而这种运输往往存在大量的重复,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本地商业人员与外地的商业人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同样可以完成同一商品销售工作,因此没必要进行大量的人员和物资的逆向流动。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制定限制跨地区的商业机构的建立,以减少因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于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商业部门之间的贸易来完成。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商品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保持良好的商业秩序,对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5、对商品价格的限制

 

物价波动是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说是波动,其实从整体上的波浪式上涨,即整体上长期的通货膨胀。无论哪种形式的商品经济大多如此。通货膨胀对以按劳分配作为生活来源的广大劳动者来讲具有极大的财产侵犯作用,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广大劳动者遭受长期持续的损失。为保证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法律对物价严格的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才能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通过对物价的限制还可以保证市场具有充足的购买力供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物价的稳定对政府信用将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使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更具权威。物价稳定还可以保持良好是商品交易次序,对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三、消费管理

 

一般情况下,在商品经济中很少进行消费方面的管理。即使管理,也只是对很少品种的商品消费进行限制而已。由于商品购买和消费权掌握在社会中各个经济独立体手中,因此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商品消费的权利。在消费管理方面,政府只是通过法律对毒品、武器等进行控制,而对人们的一般消费并不进行限制。由于消费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的,而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在物资消费方面也就出现了严重的混乱现象。其实,自由消费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消费,并不一定是有利于人身健康和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消费。有些人的消费概念和习惯的是科学的,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此应该予以鼓励。而对于不良消费方式就应该进行必要的限制,比如对吸烟、长期过量饮酒、暴饮暴食、铺张浪费等等不良消费习惯都应该进行必要的限制。

 

四、积累管理

 

积累的作用是在生产出现问题时仍然能够保证消费的持续进行。比如,在自然条件或社会秩序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难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消费需求,这时就需要利用积累的物资来维持消费。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积累,那么人们的消费将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时候,甚至导致大量的死亡。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不便进行商品积累,因为商品积累对于企业来讲就是商品积压,而积压商品对企业生产和经营都是及其有害的。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提供全部的积累资金,购买企业生产的一部分优质商品,建立国家积累仓库,根据社会积累的需要将其用做积累。这样,一方面在社会中可以积累大量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的商品销售,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第二节  劳动管理

 

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如果能够对劳动进行合理的管理,那么它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商品经济中,存在劳动力大量过剩现象,而将这些过剩劳动充分利用起来就是劳动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在这方面,单纯依靠个人自谋职业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为失业的劳动者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政府在劳动者就业方面应该起到首要作用。对劳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节约利用、充分利用、人尽其才、高效利用的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各种形式的劳动力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对劳动的管理体现在宏观方面,而不是具体的劳动管理。

 

一、体力劳动管理

 

体力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所必须付出的基本劳动。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因此大量劳动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将过剩劳动者组织起来,用来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活动。另外,大量劳动者的失业将导致劳动者的大量流动,比如比方的失业者去南方找工作,南方的劳动者去北方找各种。这样,一方面给铁路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还将造成疾病的大量传播,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是相同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劳动者的多方向流动是没有必要的,它只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对劳动者的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将体力劳动者安排在其居住地的附近从事劳动。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劳动者的流动所造成的巨大浪费。

 

二、脑力劳动管理

 

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来源。通过脑力劳动,人类可以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可以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可以创造出能够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产品。脑力劳动是体力劳动的指导。通过脑力劳动的指导,体力劳动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效果。在商品经济中,脑力劳动同样存在严重的过剩现象,这就使大量的脑力劳动白白地浪费掉了。由于在商品生产技术的研究方面各个研究机构独立进行,因此形成大量的重复劳动现象。这同样是对脑力劳动的严重浪费。在这方面,政府首先应该将脑力劳动者组织起来,使其能够按照需要进行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其次,政府应该对现有的各个研究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其科研可课题,并将各个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及时提供给相关是其他科研机构,使各个科研机构都能够共享最新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