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托楼市,地方与中央的博弈


对于楼市降价,中央的态度是鲜明的,8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它提出了包括“贷款抵押率最高不得超过抵押物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等5条禁令。在股市非常孱弱难以直接融资之际,这无疑让不少资金链已经岌岌可危的房地产开发商断绝了最后的侥幸心理。接下来,不少地产商的资金链断裂,房价下挫已是势在必然。

正当人们持币观望等待降价的时候,西安市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出台政策出来托市。政府托市的不合理性我已经谈过了,网上也有很多网友纷纷质疑,那么为什么西安市政府还要这样做呢?

其实,我想西安市政府不过是做了其他地方政府想做却没敢作的事情而已,如果中央政府不加以制止,可能其他地方政府都要出台类似的政策。目的只有一个,继续托起楼市,避免房地产业出现大的滑坡。

为什么地方政府要不遗余力的托市呢?政府官员不是傻子,没有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不会背这个既得罪中央又得罪老百姓的黑锅。

据《参考消息》透露,有数据显示,2001年到2003年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1998年这个数据不过区区67亿。而20012004年,正是中国城市房价飙升的几年。土地,似乎变成了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事实上,在许多地方,土地收入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地方政府在土地上的财政收益不仅表现在巨大的土地收益上,也同样表现在房地产的交易过程中。统计表明,在整个房地产的建设、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税、费收入占到了房地产价格的将近30%—40%左右。如果再加上占房地产价格20%—40%的土地费用,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上的收入将近占到整个房地产价格的50%—80%

房地产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另外一个收益就是,它显著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有人测算,房地产的产业拉动系数甚至达到1:2.86。在房地产最为炽热的上海,2004年房地产直接拉动的GDP约为17%,间接影响建筑材料、家电等行业所带动的GDP约为3%7%,合计共约20%。这使得房地产在上海支柱产业中的位置急剧上升。

这样看来,楼市如果出现严冬就等于断了地方政府的财路,如此一来,地方政府焉有不管之理。倒是中央政府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抑制什么房价?

原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如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但是当经济正常运行的时候再依靠房地产则容易使出现经济泡沫。房地产价值主要取决于正常的地价、建筑成本和一定的开发利润,在建筑成本和开发利润一定的前提下,地价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价值。而当房产价格已经严重偏离居民收入水平时,许多居民都买不起房子,许多居民已经和房价上涨无关,已经被排斥在了房价博弈之外,其价格杠杆作用弱化是显而易见了。房产成了一种投资手段,而当房价不再依据使用需求的时候,房产就像股票一样,被市场托着一路上涨,就像越来越大的泡沫,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自然而言就会破裂,就像股市从6000点到2100点一样,房价也会猛然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我个人认为房产泡沫破裂的危害甚于股市,因为股市本身就是一个虚的东西,无论股市如何涨跌,那些上市公司照样经营,不会太大的影响经济,而房价虚高必然导致房产的虚假需求(就是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这种虚假需求要刺激房产的建设,直至远远供过于求,出现经济危机中的那种供求状况。泡沫破裂后,会出现大量的烂尾楼,大量资产被闲置,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甚至是致命的浪费。

中央政府之所以抑制房价就是出于这种担心,而地方政府则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地方政府就会打一打擦边球自救。这是一种必然出现的博弈,毕竟地方政府也需要花钱,尤其是改善市政建设,尤其是在当前这种分税制的情况下。

楼市,绝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界的问题。